首页 理论教育 胃肠壁的构成

胃肠壁的构成

时间:2023-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胃消化功能直接相关的是黏膜,胃黏膜柔软,活体呈橘红色。上皮细胞排列整齐,能分泌黏液覆盖于胃黏膜的表面,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损害。不流水层的厚度大约为30~100μm,其pH值相对独立于肠腔的变化,稳定在5.2~6.2,对上皮细胞表面的pH值起到调控作用。从近端空肠到远端回肠,pH值由大约6逐渐上升到8。与空腹不同,摄食后胃的pH值能够上升到7,并在0.1h下降到5,1h后下降到3,3h后恢复到禁食下状态。

1.胃壁的构成和功能

胃壁是胃内食物直接接触的部分,由外到内包括浆膜、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和黏膜四层。与胃消化功能直接相关的是黏膜,胃黏膜柔软,活体呈橘红色。胃黏膜主要由上皮层、固有层和肌层组成。

上皮层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表面有黏液细胞。上皮细胞排列整齐,能分泌黏液覆盖于胃黏膜的表面,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损害。

固有层是黏膜中维持胃生理功能的最主要结构。它由结缔组织构成,含有大量的胃腺,分别为贲门腺、幽门腺和胃底腺,前二者主要分泌黏液。胃底腺主要位于胃底和胃体的固有层内,是产生胃液的主要腺体,由多种腺细胞组成,主要是主细胞和壁细胞。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主要功能是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又称为泌酸细胞,主要功能是分泌盐酸,激活胃蛋白酶原和杀菌。同时壁细胞还能分泌内因子,具有促进维生素B12吸收的作用。

2.肠壁的构成和功能

与胃壁结构层次类似,小肠也由黏膜、黏膜下层、黏膜肌层和浆膜组成。小肠黏膜上皮细胞更新较快并且规律,十二指肠上皮细胞全部更新一般需要2天。黏膜肌层对肠道的蠕动起关键作用。

图7-2 胃壁的结构

小肠黏膜主要由上皮层、固有层和肌层组成,肌层与上皮层之间的固有层具有不同类型的细胞、毛细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纤维。药物吸收必须通过这层才能进入血液循环。

小肠上皮细胞之间紧密连接,这些紧密连接含有孔道,一些小分子亲水性化合物(Mw<200Da)在溶液状态时可以通过。其中,空肠的孔道大约0.7~0.9nm,回肠的孔道较紧密,大小为0.3~0.4nm。

小肠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小肠黏膜上具有大量指状突起的绒毛和微绒毛,极大地增加了肠腔有效吸收面积。微绒毛区又称刷状缘,是药物吸收的起始区域。绒毛和微绒毛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分布密度较高,微绒毛外层是由带负电残基的多糖-蛋白质复合物等组成的糖被膜或糖萼,所以接近肠腔液体的小肠表面呈负电性。

肠黏膜层中的杯状细胞可分泌覆盖糖被膜的黏液层。黏液层是一种高黏弹性凝胶,由2%~3%高分子量糖蛋白和95%水组成。糖被膜和黏液层在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形成稳定的不流水层,保护黏膜细胞或减少肠腔内容物的侵蚀。不流水层的厚度大约为30~100μm,其pH值相对独立于肠腔的变化,稳定在5.2~6.2,对上皮细胞表面的pH值起到调控作用。

3.胃肠pH值

禁食状态下,胃液pH值为1~2,酸性胃液在十二指肠处被胰脏中的碳酸氢盐中和,十二指肠处pH值升到4.6左右。从近端空肠到远端回肠,pH值由大约6逐渐上升到8。结肠部位的微生物能够消化特定的碳水化合物,从而产生浓度达到60~120mol/L的短链脂肪酸,故结肠pH值可降低至5。

与空腹不同,摄食后胃的pH值能够上升到7,并在0.1h下降到5,1h后下降到3,3h后恢复到禁食下状态。摄食后1~2h,食物向小肠的运动能够使得近端空肠的pH值降低到4.5,但小肠远端的pH值不会发生很大改变,在4.5~8.0之间。一般情况下,食物等通过空肠和回肠的时间为3~5h,药物在空肠和回肠的最大吸收时间大约3~5h。

脂肪性食物能引发胆汁中胆酸的增加,磷脂和胆汁等通过肝胆管流入十二指肠,增溶胆固醇等高亲脂性分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