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2012年对甘肃省药用植物病原壳针孢属真菌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壳针孢属真菌可侵染21种植物,引起斑枯病,是甘肃省药用植物病害的主要病原,依据壳针孢属真菌传统的分类依据,对该类病原进行了形态学方面的初步鉴定,鉴定结果表明,侵染甘肃省药用植物的壳针孢属真菌有些是发生在未记录的寄主上,如侵染大黄引起斑枯病的壳针孢(Septoria sp.)较文献(白金铠,2003)记载的侵染蓼科植物的蓼属壳针孢(S.polygonorum)孢子大近一倍,比蓼科其他种均大得多;有些菌的形态、大小与已报道的种有明显差异,如侵染当归引起褐斑病的壳针孢较文献(白金铠,2003)记载的也可侵染当归属植物的白芷壳针孢S.dearnessii的分生孢子14~28μm×1~2μm长近一倍。因此表明,依据传统的分类依据,造成侵染甘肃省药用植物的壳针孢属真菌存在大量的同物异名或待定种。
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rDNA ITS)序列在鉴定壳针孢属真菌种类以及构建其与同科或跨科寄主上的壳针孢属真菌和有性型的对应关系时,可提供大量有用的证据。目前已被成功应用于壳针孢属真菌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中(Verkley,2004)。
因此,本章拟对甘肃省药用植物病原壳针孢属真菌的rDNA ITS区段和Genbank中的相似序列进行序列分析,同时结合第二章中论述的壳针孢属真菌的培养特性和第三章中论述的壳针孢属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将基于真菌形态学的研究结论与基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结合起来,目的是厘清甘肃省药用植物上壳针孢属的种类,为甘肃省药用植物病原壳针孢属真菌的鉴定及防治由该类病菌引起的病害提供可靠的方法,同时为该属真菌的合理的分类体系的建立,提供更加符合自然遗传规律的科学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