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药物分析的目的是要了解药物及其代谢物在生物体内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规律。但除了在体分析外,大多数的分析方法需将生物样品从生物体上分取出来并保存至分析阶段。如何保证所取生物样品的测定结果能说明药物在体内的实际情况呢?这涉及到生物样品的代表性。
生物样品的采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采集前、采集中及采集后。采集之前实验动物或受试者的整体状态、摄入的食物、用药情况等因素都可能造成生物样品中药物的存在状况与实际不符。为了避免这个问题,采集之前需筛选实验对象(如规定实验动物的体重、年龄或性别等),并规范实验对象所处的环境及饮食、饮水等环节,尽可能降低采集前各种因素的影响。采集中是指将生物样品从生物体上分取出来的过程,离体后的生物样品并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如血浆中一部分酶离体后在一段时间内仍然具有活性,可能对药物的稳定性产生影响。这个阶段需要评估生物基质中共存组分对药物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或消除这些影响。生物样品的采集一般难以与分析同步进行,采集后需保存一定时间,在此期间药物可能由于自身的理化性质不稳定或受生物样品中其他成分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见光易分解的药物在贮存过程中含量会降低。这个阶段需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物样品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保存。
除此之外,生物样品采集方案的设计也可能造成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如药代动力学研究中采样时间设计不合理就可能得出不正确的药代动力学数据,治疗药物监测时未达稳态浓度就采样也会造成所得数据无参考价值。
因此在样品采集和贮存阶段需根据实验目的及待测药物的理化性质设计合理的采集方案,尽量考察各种可能的干扰因素,保证分析结果能代表药物及其代谢物在体内的真实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