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免疫分析检测的基础在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实验中抗原抗体的纯度、特异性,酶标记物的特异性、稳定性、纯度、亲和力等诸多因素均能影响实验结果,故对检测试剂盒的要求比较严格,且用传统EIA法测定的灵敏度较低。传统的酶免疫分析多采用HRP标记抗体或抗原,灵敏度较低,不能满足临床血药监测的要求。后来逐步发展了各种放大体系,如底物循环放大体系、酶联级放大体系、生物素-链亲和素放大体系、PCR-EIA分析法等,使灵敏度有很大改进。典型的分析手段如生物素-链亲和素酶免分析(biotin avidin system,BAS-EIA)。它的原理是利用生物素的高亲和性以生物素和亲和素为中介,可增强抗原-抗体反应的结合,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但亲和素的非特异性结合高,后又发现另一种亲合素,称之为链亲合素(Streptavin,SA),克服了亲合素非特异性结合高的缺点。EIA法另一个局限性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得的信号不能像同位素标记法或者荧光标记物那样直接产生,而是必须要其他试剂诸如酶底物、辅酶等的参与,且处理步骤较为复杂。EIA实验中所采用的固相材料存在非特异性吸附,可能导致非目标化合物的吸附从而影响测定。此外,标本溶血或冰箱贮存可释放过氧化物酶,冰箱贮存时间过长可导致血清IgG聚合,均容易引起待测物含量偏高,甚至严重干扰测定。
传统ELISA应用的固相载体是聚苯乙烯微孔板,后出现了硝酸纤维素膜及利用高分子材料合成的各种固相微粒等。为进一步增加固相表面的结合容量,用化学手段引入酰基、醛基、烷胺基等以更好地与羧基结合。
酶免疫分析在方法学上与其他现代化技术的结合也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技术(Microparticle enzyme immunoassay,MEIA)具有稳定、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等优点,如美国Abbott公司的AXSYM全自动快速免疫分析系统就综合采用微粒子捕捉酶免疫分析技术(MEIA)、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技术等,可用于测定激素、抗生素及其他治疗药物浓度等。化学发光酶免疫是采用化学发光剂作为酶反应底物的酶标记免疫测定。经过酶和发光两级放大,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发光酶免疫测定与一般EIA的区别是酶所催化的底物是发光剂。产物不是一般EIA的有色物质,而是发光产物,所发出的光可用特定的仪器测定。如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Becman Coulter)的Access全自动微粒子酶放大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以碱性磷酸酶标记抗原或抗体,以磁性微粒子为固相载体,用AMPPD作为化学发光剂。酶促荧光放大免疫分析技术创造性的将酶免疫分析技术和荧光分析技术相结合,保留了其酶免疫反应专属性好的特点,又结合了荧光免疫分析灵敏度高的特点。比如,由美国MD公司(Molecular Devices Corporation)的微孔板式荧光酶标仪,该仪器集荧光、冷光和时间分辨荧光三位一体,能用于终点测读、动力学测读、光谱扫描和细胞计数等实验。
总之,随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酶免疫分析技术必将越来越完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准确度和精密度越来越好,定将为人类的医疗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