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年之交董廷瑶
2010年春节刚过,已经75岁的张奇文接到著名中医儿科泰斗董廷瑶长孙、时任宁波市中医院副院长的董幼祺寄来的《董氏儿科》书稿,并应邀为其书写序。
看到四十余万字的书稿,张奇文对已故恩师董廷瑶的怀念之情油然而生,与董廷瑶相识相知达三十多年的美好回忆也一一浮现在脑海。
那是1979年5月18~25日,张奇文与董廷瑶一起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首届中医学术会议,同住西苑饭店。当张奇文得知会议代表有自己仰慕已久的董老时,感到由衷的高兴。利用会议休息时间,他拜访了董廷瑶。那年,张奇文44岁,董廷瑶76岁。虽然董廷瑶大张奇文32岁,但在张奇文眼中,董廷瑶身材魁梧,说话底气很足,对人彬彬有礼,和蔼可亲,一副慈眉善目的老寿星模样。正如首届国医大师张镜人所赞:“先生之貌腴而清,先生之术专而精,腴而清兮寿无限,专而精兮利民生。”
初见面时,董廷瑶一口浙江鄞南话,张奇文操着山东寿光语,彼此交流很困难,常常使张奇文不知所措。后来,董廷瑶告诉张奇文,话要讲慢一些,要不然就用笔把要提的问题写在纸上。张奇文这才恍然大悟,顿时失去了拘束感,立刻找来笔和纸提出问题,并让董廷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答。
两人一问一答,配合默契。从儿科诊断的审苗窍、看指纹,到小儿养护中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从鹅口疮的上病下治,到婴幼儿腹泻的辨证论治,从流行性乙脑的抢救治疗,到急慢性惊风和癫痫的治疗经验,从“火丁按压法”治疗婴幼儿吐乳,到桂枝汤类方在儿科临床的应用,董廷瑶仔细传授自己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
开会7天时间,张奇文抽空就跑到董廷瑶的房间请教。董廷瑶知识渊博,经验丰富,让张奇文有相见恨晚之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慨。
三十多年来,张奇文先后十次去上海。每次去都事先约好,拜访和请教这位恩师。1999年,张奇文到深圳参加全国第14次中医儿科研讨会,提前三天转道上海,与董廷瑶攀谈。整整一天时间,董廷瑶向张奇文介绍了自己的身世和一生所走的坎坷之路。
当张奇文提出,能否在恩师生日时举办“董廷瑶学术思想研讨会”,广传董氏儿科学术经验时,董廷瑶答复,自己从不过生日,也不希望同仁来上海举办什么学术研讨会。后来,董廷瑶在给张奇文的信中解释,自己不过生日,是因为诞辰日是母亲的受难日。父亲早逝,是母亲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能在上海落脚,全凭母亲省吃俭用辛苦一生……董廷瑶的句句肺腑之言,发人深省。
1995年10月8日,张奇文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编审杨海琴(右一)的陪同下,在上海和平饭店拜会董廷瑶教授(右二)与上海市儿童医院著名儿科专家徐蔚霖教授(左一)
2001年,张奇文听董廷瑶的学生王霞芳说,准备为99岁的董老祝寿,认为举办“董廷瑶学术思想研讨会”的时候到了。一经商定,多人筹备,终于在2001年12月上海华东大酒店如期举行。此次会议得到上海市四大班子领导的高度重视,全国近200人参加。百岁中医儿科泰斗董廷瑶受到来自全国各地代表和患儿家属代表的交口称赞。
董廷瑶仙逝之后,张奇文仍与他的后人来往。董幼琪曾请张奇文为“董氏儿科诊疗研究所”题字加勉,张奇文抱病挥毫:“董氏儿科源远流长,上溯仲景,融汇仲阳,理遵内难,专重临床,推广全国,继承弘扬。”这使董幼琪感激万分。张奇文还谆谆告诫他,学业无止境,一定好学好问,继承要做好,但更需发扬光大。如此肺腑之良言,董幼琪铭刻在心。
这次为《董氏儿科》写序,张奇文进一步论述了师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工艺,中国的医学传承,祖祖辈辈流传到现在,哪个不是靠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子承父业,易子而教,尊师敬业,不正是我们几十年争论和探讨的焦点问题吗?”
“董氏儿科,七代相传。传的是能治病的真经,传的是在前辈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希望有关部门研究董氏儿科的传承现象,为中医药高等教育和中医药继承发扬作出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