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治疗口疮的反思

治疗口疮的反思

时间:2023-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奇文认为,立方遣药是辨证施治全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其正确与否是医生治疗成败的关键。42岁的李某是潍坊柴油机厂干部,1975年10月5日因唇舌起口疮两年余,久治不愈,前来找张奇文就诊。张奇文认真听其主诉,并仔细观察。从“舌为心之苗”,心火盛则口舌起疮辨证,张奇文初诊认为,患者睡眠不好为火扰神明所致。张奇文嘱他继服3剂,结果诸症悉除,至今未发。

治疗口疮的反思

人无完人。一个医生在一生行医过程中难免出现无效或失误的病例。是巧言诡辩掩其过错,还是亮起“家丑”及时反思,这是衡量一个医生人品和医德的试金石。张奇文1979年发表在《山东医药》上的“从临床治疗失败的病例看辨证论治的重要性”文章,敢于总结成败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讲述了自己治疗口疮的前后经过和立方遣药的所悟所得,对为人为医都具有指导意义。他有勇气袒露自己的不足之处,诚心分析自己的失败原由并决心改正,其勇可嘉,其心可佩!

“立方遣药是辨证施治的归宿,辨证施治是立方遣药的前提,包含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不仅仅限于方药的知识。”张奇文认为,立方遣药是辨证施治全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其正确与否是医生治疗成败的关键。也可以说,立方遣药的过程,也就是将全部医药知识变为医者的武器,凭借医生敏锐的判断,巧妙而又灵活地用其克敌制胜的过程,如同作战调兵遣将一样,必须知己知彼,有的放矢。一张处方出自不同医生之手,能否做到理法方药丝丝入扣,就是衡量医生水平高低的一把标尺。

张奇文回忆,那是在山东省昌潍地区中医院(现为潍坊市中医院)工作时,在老前辈的指导下,他初步掌握了一些辨证施治的规律。然就立方遣药来说,检查所诊之病历,属理明、法合、方对、药当,自以为经得起分析者却为数不多,治好的一些病人多数是“套方”、“成方”的幸中,或属搬用他人经验的偶合。因此,他深知立方遣药掌握之不易,还须向老前辈虚心求教。

42岁的李某是潍坊柴油机厂干部,1975年10月5日因唇舌起口疮两年余,久治不愈,前来找张奇文就诊。张奇文认真听其主诉,并仔细观察。患者两年来下唇及舌两畔起口疮,有时波及两颊部散发,时起时愈,此起彼愈,大者如豆,小者如粟,溃烂凹陷,周围微红,虽疼痛但不碍饮食,多在连续夜间开会及劳累之时加重。

问起该病起因不明,经中西药内服外用,最长曾间隔两月未发,但从未根治。除溃疡面外,患者睡眠欠佳,多梦易醒,性情易烦躁。检查除下唇及舌尖有数个散在的溃疡面外,其他未发现异常,脉象浮而微数,舌苔薄白。

从“舌为心之苗”,心火盛则口舌起疮辨证,张奇文初诊认为,患者睡眠不好为火扰神明所致。据证处方,拟清泄心火之剂,选用导赤散加味:生地24克,木通6克,赤芍9克,黄连6克,黄芩9克,竹叶6克,莲子心6克,甘草6克。

上方共服6剂后复诊,患者口疮虽未消失,但看来较前似小。张奇文嘱其原方继服3剂,服后口疮反而增多,后因大便干,原方又加酒炒大黄9克,先后按上方共服12剂,口疮并未得到控制。之后,患者诉病情如初,口疮不减,反增肌肤烦热,再来求治。

此时,张奇文忽想起钱仲阳《小儿药证直诀》泻黄散,这是主治脾胃伏火,热在肌内,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热易饥,及脾热弄舌等证的名方,虽为小儿而设,但与此证颇似,不妨一试。故拟原方加生石膏15克,山栀9克,藿香12克,防风15克,生甘草15克。配3剂,嘱咐患者早晚食后服。

服完3剂后,患者来诊,“吃了这么些方子,唯独这个方子好。”他感到药后微汗出,烦热解,口疮也消其大半。张奇文嘱他继服3剂,结果诸症悉除,至今未发。

对此,张奇文分析,泻黄散亦名泻脾散,为钱仲阳本《内经》“火郁发之”而立方。名为泻脾,实则以发散为主。本来山栀是苦寒泻火,然钱乙制方,却重用防风、藿香、甘草辛甘发散之品,仅用一味山栀作为降泄之助,配辛甘寒之石膏,原方其药量均少于防风、甘草之数倍,寓清降于发越之中。而口疮一证,有因虚火者,有因郁热者,其病理并不一致。临床上成人多见虚火口疮,治宜益阴增液,补土伏火,常用三才封髓丹加减有效;小儿多见实火口疮,且每多与食积兼夹,常用导赤散加苦寒清降之品,佐以消导助运而收功。唯独属郁热口疮,以往多忽视之,辨证总是从“舌为心之苗”着眼,轻车熟路,思路不开,而导致理错、方错、药错,然辨证根本之错,其关键还在于理错。

他说,本例患者辨证之误,在于只知舌为心苗,未思脾开窍于口,及唇为脾之外候,习惯应用套方。在儿科临床多年,治口疮多用导赤散、锡类散、赛金化毒丹之类,泻黄散虽为儿科名医钱乙所创,常畏用防风三两,因不明其制方之义,说能治脾热口疮,早已成见在胸而弃之。类似此类误诊误治,何啻一例,翻阅所诊之病历,总结其经验教训,他有以下体会:

西医学习中医,贵在掌握辨证施治。然辨证施治需结合临床实践,虚心向老前辈学习,把勤求古训和博采众方结合起来。既要重视组方的原则性,又要掌握使用的灵活性,做到师古而不泥古,才能思路开阔,应付自如,左右逢源。否则,浅尝辄止,对号入座,尝不到辨证施治的甜头,只在掌握几个有限的成方上打转转,疗效往往不够理想,从而误认“中医也不过如此而已”,走上由用而不效逐渐到学而不用之路。

在辨证施治时,如果处于疑似之间,应避免成竹在胸、轻车熟路,习惯应用顺手方子。应该是医生的方药服从病人病情的需要,而不是要病人的病情服从医生的方药。

理、法、方、药四个环节应环环扣紧,且要糅合在立方遣药的过程中。除正确运用四诊八纲外,还要掌握熟练的方药知识,要做到理明、法合、方对、药当,理、法、方、药丝丝入扣,才能提高疗效。除此而外,还须注意炮制煎煮、药物质量,否则所谓总结经验就无从谈起。

疾病因正邪消长而经常处在变化之中,立方遣药也应随病情的变化而有所加减。或因水平所限初次辨证有误,需在二诊、三诊时更易其方。为便于总结经验,应本着变换有理、加减有则的思想,真实地书写病历,以利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否则方变药变,病情记录不变,方药与理法不符,理法与方药相违,即使将病治愈,也难以总结其规律。这值得引起注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