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是他第一个入室弟子

我是他第一个入室弟子

时间:2023-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是他第一个入室弟子。”从医院职工口中得知,他就是两年前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的全国劳模、全省标兵张奇文。温如杰如约来到张奇文的宿舍。但温如杰见到张奇文,必行民族传统的鞠躬礼。1975年,山东省中西医结合会议在潍坊举行,张奇文在会上作了主题报告。据温如杰了解,张奇文并非是一个在仕途上有所追求的人,他多次在谈话中、在书信中里流露,希望做一个像故乡清代名医李莪华那样的医生,一辈子为民解除病痛。

我是他第一个入室弟子

img37

张奇文(右)与温如杰师徒合影

“我是他第一个入室弟子。”说起张奇文,山东新汶矿业集团公司莱芜医院副教授温如杰曾这样表示。他为什么这样说呢?两人之间有什么故事吗?

20世纪60年代初,温如杰从莱阳中医药学校到潍坊市中医院实习,他感到很幸运,因为这里是全省建院最早、名医最多的知名医院,老师多是杏林名宿,誉满山东半岛,如蒯仰山、郭谷石、王玉润、黄德亭、韩树芳等。老前辈的医德医技以及他们在群众中的声望,温如杰都很倾慕和景仰。他暗下决心,发奋读书,以冀将来也成为像他们一样的名医。

一天夜晚降临,实习一天的同学们三五成群或去影剧院散心,或去白浪河畔散步。温如杰却独坐在宿舍走廊楼梯的台阶上,凭借那盏高悬微若萤火的孤灯读书。

楼梯不宽,为了不影响他人走路,他尽量靠边而坐。上下楼梯的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都从他的身边擦肩而过。他发现一位年轻英俊的老师走到自己身边时,总是放慢脚步多看几眼。一次,两次,三次……老师的脚步一次比一次慢,逗留时间越来越长,看得也更加仔细。温如杰依然故我,埋头于读书中。

老师终于开口了:“你是哪个学校的?读过哪些书?”温如杰站起身来一一回答,老师露出了满意的表情。

这位老师是谁?从医院职工口中得知,他就是两年前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的全国劳模、全省标兵张奇文。温如杰虽然早已闻其大名,但只恨无缘相识。当时,张奇文受组织派遣到医院协助祖传三代的著名中医学家蒯仰山整理其儿科临床经验,他与医院部分职工以及各地来学习的学生同住在二层旧式木板小楼上。

温如杰如约来到张奇文的宿舍。那是一间十余平方米的陋室,一张三抽屉桌,一把椅子,一张木板床,一个方凳,这是全部家当。案头上和床上堆满了古籍和书稿,但陈列有致。一方巨砚上卧着一锭古墨,令室内弥漫着幽幽墨香;一盆油绿的文竹,枝繁叶茂,给陋室增添了几分生机;陋室的东墙上挂着一幅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石竹图拓片装裱画,此乃陋室生辉之处。

当时的张奇文,正值27岁的大好年华,一张国字形脸庞,丰腴白皙,浓黑的眉毛,大大的眼睛,明亮的眸子,对人总是满面春风,和蔼可亲。

两人落座,两杯清茶,边品边聊。除了了解温如杰的籍贯、家庭状况之外,两人谈论最多是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以及条文的理解。张奇文谈得认真,温如杰听得仔细。“乐莫乐兮初相识。”每次分别时,张奇文总是说:“请再来。”温如杰感到,张奇文谈吐富有文采,喜欢引经据典,且深入浅出,直抒己见。

温如杰回忆,张奇文著述颇多,常将发表的文章赠予自己,让提修改意见。自己的处女作“谈读《内经知要》的体会”,就是张奇文用毛笔逐字逐句修改的,至今仍珍藏在身边。张奇文教他许多医学知识和经验,还教他如何处世为人做事。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张奇文比温如杰只长3岁,看上去比温如杰年轻得多,成熟得多。但温如杰见到张奇文,必行民族传统的鞠躬礼。两人谈笑间无拘无束,过从甚密。实习结束时,他们一起合影,并书“师徒合影”四字,彼此都珍藏至今。转眼之间二人都已过古稀之年,唯照片青春依然。

温如杰离开潍坊后,两人鸿雁传书,其中内容涉及广泛,既有交流学业、工作上的心得和体会,也有相互关心生活、身体和家庭的挂牵与问候。数年来所积信札不下百余封,封封都是开门见山,直来直去,体现了两人直率、耿直的性格特点和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

当时,在发行的《山东医刊》杂志上,几乎每期都有张奇文的佳作,尤其是他整理的《蒯仰山医师儿科临床经验》连载的文章,温如杰都认真拜读和摘录,从中学到不少知识。

“四清”运动后,张奇文任潍坊市中医院院长,时隔半年,“文革”开始了,张奇文被打成“走资派”、“修正主义苗子”。在长达10年的动乱中,张奇文曾下放伙房、洗衣房,与“牛鬼蛇神”一起参加劳动改造。三次“被结合”,三次“被打倒”。

温如杰曾多次从莱芜到潍坊专程看望他,每次都促膝谈心,直至深夜。虽然张奇文明显瘦了许多,但精神振奋,所谈话题仍然以探讨学术为主,以读书、诊病为乐。1975年,山东省中西医结合会议在潍坊举行,张奇文在会上作了主题报告。温如杰这才知道,他被重新安排工作后,并没有放弃振兴中医的夙愿和初衷,与其他领导一起,靠“三个指头”和“一个枕头”,为中医院盖起了4200平方米的门诊病房大楼,受到各级领导器重和各界人士的好评。后来,张奇文一路青云,担任各级领导职务,其中他三进泉城,一时被传为佳话。

据温如杰了解,张奇文并非是一个在仕途上有所追求的人,他多次在谈话中、在书信中里流露,希望做一个像故乡清代名医李莪华那样的医生,一辈子为民解除病痛。如今,离休后的张奇文正在为实现一生的追求而奋斗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