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韩春兰的故事

韩春兰的故事

时间:2023-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韩春兰第三次来复诊,是由她儿子陪同前来的。韩春兰的儿子见张奇文执意不肯,只好留下“人间真情终生难忘,治病救人无私奉献”的锦旗,带着记者离开了百寿堂。事后,张奇文将韩春兰的事情,如实写了一份报告寄给了时任潍坊市市长的王伯祥,将韩春兰一家人的姓名、年龄、单位、下岗原因等一一列出。通过韩春兰的这件事,张奇文觉得自己在关心贫困群众方面做得还不够,就绞尽脑汁想办法。

韩春兰的故事

时而慈祥地看着患者,常常用手挡住已经失聪的左耳后面,以帮助自己能听到患者主诉,并将其病情简明扼要地记在笔记本上;时而戴上眼镜,仔细给看患者诊脉,查看舌苔,询问患病的每个细节;时而低头沉思,翻看病历,考虑辨证施治的最佳方案;时而大声说出经过认真思索开出的中药处方,让助手随时在电脑上打出……

img56

韩春兰赠送的锦旗

每个星期的一、三、五、六、日上午,张奇文都会准时在潍坊百寿堂接诊前来就诊的患者。他说,规定好的时间不能改变,答应患者的事情不能改变,这是对患者许下的一份承诺。

潍坊67岁的韩春兰,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其丈夫是一个退休工人,家有7个儿女和一个90岁高龄的老母。原本到了她这个年龄,应该含饴弄孙,安享晚年了,但命运却和她开了个大大的玩笑,让她一下子从天上掉到了地上。孩子们纷纷下岗,丈夫身患骨癌瘫痪在床,幸福的家庭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在困难面前,韩春兰用自己瘦弱的双肩,担负起了家庭的重担。日复一日,在贫苦、忧思、劳累的折磨下,她的身体也越来越差,但她却迟迟不肯就医,只因家中债台高筑。

有一天,韩春兰听邻居说,张奇文在当地创办了百寿堂,不仅病看得好,药材也便宜,建议她去看看,顺便问问丈夫的病,说不定有好的办法。

2001年4月18日,韩春兰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慕名来到了百寿堂。她进门就看到一片繁忙的景象。因为没有预约,她前面已经有好多人在等待了。好容易轮到了韩春兰,她走进诊室,第一次见到张奇文,觉得他是一位精神矍铄、和蔼可亲的老者。

韩春兰在张奇文的耐心问诊下,竟失声痛哭起来,压抑了许久的情感在这一刻爆发了出来。她向张奇文详细讲述了照顾病重丈夫、赡养高龄老母以及7个子女大都下岗的境况。如今,她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愁得整晚睡不着觉。因为有苦不能向年迈的老母说,怕母亲心疼难过;不能向重病卧床的丈夫说,怕他不安无奈;不能向孩子们说,怕他们内疚汗颜;不能向外人说,怕别人讥讽嘲笑。

听了韩春兰的境况,张奇文禁不住双眼含泪,对她说:“你以后看病吃药就来找我,不要钱,放宽心,吃几剂药就好了”。先给她开了6剂中药,让她吃完了回来复诊。

过了几天,韩春兰回来复诊说:“药吃了挺好,睡眠好了,身上也比以前有力气了。”张奇文给她看过又开了6剂药。她小心翼翼地说了一下丈夫的情况,很为难地请求开点药,张奇文也爽快地答应了。

于是,张奇文免费给她丈夫开了两瓶从香港新进的化瘤安宫丸。

韩春兰第三次来复诊,是由她儿子陪同前来的。她吃了药有效,就跟家人说了这个情况。儿子陪着来,一是向张奇文表示感谢,二是想要付药款,但张奇文坚持未收。

韩春兰一共来诊了7次,病逐渐痊愈了。她也给丈夫拿了几次药,情况也大有好转。有一天,张奇文正在给患者诊病,韩春兰的儿子带着锦旗和电视台的记者来到了百寿堂,说要采访张奇文,宣传他的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被张奇文婉言谢绝了。

张奇文告诉他们:“我从济南来潍坊,就是想为家乡父老做点事,让老百姓能看得上病,吃得起药,不图回报。”韩春兰的儿子见张奇文执意不肯,只好留下“人间真情终生难忘,治病救人无私奉献”的锦旗,带着记者离开了百寿堂。不久,还在《潍坊晚报》登出了“病人羞进诊所门”的文章。

事后,张奇文将韩春兰的事情,如实写了一份报告寄给了时任潍坊市市长的王伯祥,将韩春兰一家人的姓名、年龄、单位、下岗原因等一一列出。时隔5天,就由市民政局的同志持王伯祥市长批件,来到百寿堂向张奇文了解情况,又到韩春兰单位核实,经研究决定,按月给予她困难补助,使老人全家有了生活保障。

通过韩春兰的这件事,张奇文觉得自己在关心贫困群众方面做得还不够,就绞尽脑汁想办法。此时,他听说河南中医学院制剂室开展粗末煎剂,既经济又方便,就决定亲自去考察学习。

历时半月,学成归来后,他立即带领学生们开展这项工作。他将常用的经方、验方药材打成粗粉,做了百十种粗末煎剂。用时,用布袋装起来煎服或泡服。患者没钱买药就赠送,此举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