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儿科口服液
“小儿服中药难”问题,是古往今来中医医生们曾为之奋斗而未解决的问题。伊尹创制汤液,秦汉时代的《内经》中已经记载了丸、散、膏、丹、酒等剂型,东汉时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已发展到栓剂、洗剂、软膏等,晋代葛洪提出成批量生产中成药,以备急用。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从出生到内、外科诸病共分九门,载方552首,其中记载了汤、丸、丹、散、膏、乳、粥、吮、熨、摩、糖浆、饴脯、含漱等不同的剂型和给药方法达19种之多,可谓“中医儿科剂型改革的先行者”。
型剂改革研讨会(左二为张奇文)
历史车轮行至如今,“小儿服中药难”问题仍然困扰着众多的中医儿科专家。张奇文通过几十年的中医儿科实践,深感一些传统剂型如汤剂、丸剂等,患儿难以接受,影响了疗效观察。他主张必须通过医药科研人员的通力合作,制定统一的观察标准,反复临床检验,认真总结经验,才能研制出速效、高效、稳定的新剂型,改变“小儿服中药难”的局面。
1980年至1983年期间,时任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的张奇文把中医儿科用药的剂型改革置入重要的科研地位。
他曾向全国各省市准备出席中医儿科学术经验交流会的专家们发过函告,让大家准备有关剂改方面的经验。各省市寄来了不少儿科剂改的方剂,其中有古方改变了原来的剂型,但多数是通过临床实践验证过的新方和改型后的新剂,有以病名命名者,如肺炎Ⅰ号、腹泻Ⅱ号、肝炎Ⅰ号、疳积冲剂、百日咳冲剂等;有以药物组成命名的,如蒲薄羌蓝牛蒡汤、代百散、茵陈赤芍连翘甘草汤、茎苏散、芩前合剂、楂曲合剂等;有以治疗作用命名的,如抗毒散、清热散、荡痢平、蛲歼膏、抗癫灵、疏表散、增食丹等;有丸、散、膏、丹、片剂、冲剂、栓剂、胶囊、气雾剂、糖浆、浸膏剂、含化剂、软膏剂、洗剂、眼膏剂、注射剂等不同的剂型。其中以散剂最多,静脉滴注剂最少。
他还曾设想,传统的儿科中成药南北各地配方各异,临床应用范围也不尽同,难以统一观察疗效,有必要对同名异方、同方异名的各种剂型作统一的修订,将其适应证写清楚,便于推广应用。他认为,不管怎样改剂型,要做到简、验、便、廉,其中验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廉。至于简易、方便,都是以效验、廉价为前提的。
怎样才能保持剂改的效验呢?张奇文说,要保持儿科剂改的效验,首要的是体现辨证论治的精神,其次应是在继承前人剂型基础上加以剂改,实际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现在结合科学的方法,改进了许多剂型,有的已在药店出售,有的还收入了《中国药典》,如“感冒冲剂”,服用起来确实方便,患儿也乐于接受。
1987年,他在潍坊主持召开了“全国儿科中药剂型改革学术会议”,强调中药剂型改革是每位中医儿科工作者和中医药科研工作者共同肩负的伟大使命。
此次会议之前,张奇文组织全省中医专家写出了《中医儿科中药剂型改革的研究和进展》论文,在大会报告之后,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不仅如此,张奇文还亲自参加儿科中药剂型改革的研究。他曾深入研究了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小儿诸疾中,共载方123首,其中圆剂36首,散剂32首,汤剂27首,丹剂16首,膏剂5首,饮子3首,香剂4首。以圆剂为最。
圆剂,亦即今之丸剂。《局方》制做小儿丸剂,特别交代制作的大小和服用丸剂的方法。大小,有黄米大、粟米大、黍米大、莱菔子大、绿豆大、麻子大、皂子大、梧子大,等等不一。有以金箔为衣者,有以银箔为衣者,有以朱砂为衣者,有以青黛为衣者,也各不相同。
在服法上,冲服或化服丸剂的药引,也根据病情,各有说明,如有以薄荷汤化服者,有以人参汤送下者,有以奶汁研服者,也有以温米汁送下者。
另外,《局方》所载27首汤剂和3首饮子,其服用方法,也不尽为煎剂,不少是先制作成粗末或细末散剂,然后再交代每用一钱或二钱,煎汤或沸水点服。这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用“沸水点服”的方法,以及粗末煎剂,既方便服用,又节约用药,是值得效法和推广的。
再看阎季忠整理的中医儿科大家钱仲阳的《小儿药证直诀》,载方120首,其中圆剂62首,散剂30首,汤剂仅有5首。圆剂的服用方法,也如《局方》所示,根据病情,应用不同的药物煎汤化服,体现了“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辨证论治精神。
对古人这些好的经验,他认为,今天应当加以认真研究,并在剂型改革中予以重视和汲取,才能提高疗效。同时,他牢记已故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研究员王伯岳的谆谆教诲:“中药剂改不能丢掉中医的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张奇文从治疗儿童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方剂入手,以治胃肠疾病方剂为突破口,申报了小儿健胃口服液的课题。作为课题负责人,以他的临床经验组方,确定科研进度,组织人力攻关。结果证明,该口服液能显著增强胃肠推动力,增加胃内各种消化酶。临床观察证明其显效率高达92%,具有疗效高、剂量小、味道适口等特点,是治疗儿童脾虚型消化不良的新制剂。该成果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咽门缩桃丸是张奇文在临床实践中逐步摸索得来的。而以后用人工牛黄与麝香酮所改剂的咽门缩桃丸,通过临床观察(2002年3月1日至同年4月1日),疗效远不如改革之前,因此,此药又回到了原来的剂型。由此可见他实事求是的精神,真是令人赞叹!
一些国内影响重大的课题,如青蒿素和麝香酮的研究,也是张奇文曾重点抓的项目。他深入各个实验室,虚心听取和征求研究人员的意见,帮助和解决在进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如建立麝香酮中试车间。正是他在人力、物力上的大力支持,20世纪90年代,人工麝香研制成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张奇文(左二)、朱锦善(左四)等在讨论书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