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突出贡献奖
2009年,已经离休11年的张奇文又有多项新誉加身。在长春召开的第26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大会上,他被授予“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发展突出贡献奖”;在天津召开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他当选为名誉会长。同年,还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就奖”,聘他为学会终身理事。
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创始人之一,张奇文离休前主持学会工作15年,离休后主持3年,为中医儿科学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离开卫生系统领导岗位后的这10年,张奇文行政工作减少了,但业务工作更加繁忙了。
人们记得,1999年,他被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聘请为中医儿科学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被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聘请为中医儿科学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他担任南京中医药大学与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联合创办的《中医儿科杂志》编委会主任。
人们记得,2001年,在上海市华东大酒店召开的“董廷瑶学术思想研讨会”上,张奇文在致词中号召全国中医儿科同道,学习董老爱幼敬业、严谨治学的高尚品质及临床七十余年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造福子孙后代。此次会议,他除主持学术交流外,作为主编还主持召开了《实用中医儿科学》第二版修订会议。经充分讨论,详细分工,落实修订大纲,提出分组负责制,顺利完成了补充和修订任务。
同年,他撰写的《肺胃肠相关论与肺胃肠相关病》、《对培养中医药专业高层次人才之我见》学术论文先后在香港《世界名医论坛杂志》发表。
人们记得,2002年,在陕西省咸阳市召开了第19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大会,张奇文主持会议,并作自成立以来中医儿科分会工作作了总结。一是20年来全国性儿科学术会议召开19次,为推动中医儿科事业发展和推动学科学术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尊重老专家,积极组织学习和整理名老中医经验,培养中青年中医成长,使一大批中青年中医儿科专家脱颖而出;三是组织协作,推动了中医药儿科剂型改革和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四是编辑出版了大量中医儿科大型专著,总计一千二百余万字;五是医药结合,为中医儿科事业发展服务;六是遵照“民主、团结、务实、奋进”的办会宗旨,老中青三结合,既出成果,又出人才,多次受到总会领导的赞扬和肯定。
获得突出贡献奖(左起为郭维淮、朱良春、张奇文)
人们记得,2003年,张奇文被新加坡中医学院聘为名誉教授,还应新加坡中医学会名誉会长陈立健邀请前往讲学,接收陈悦邦博士为入门弟子;同年,张奇文再次被聘为澳洲全国中医药针灸学会联合会名誉会长、学术顾问;应邀去澳洲墨尔本大学中医系为三年级学生举行学术讲座;应聘为澳洲中医学院客座教授、荣誉博士。
人们记得,2005年,在江苏南通市召开的首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会议”上,张奇文作为特邀代表发言,提出以下观点:其一,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应该在名老中医健在之前采取积极措施,用跟师带徒的办法,传承岐黄衣钵,弘扬其医德、医术,把名老中医的绝活、绝技心领神会地接受下来。其二,提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向中央领导反映,中医中药作为一门特殊行业,名老中医不能按时间规定年满60岁即退休,要使其宝贵经验发挥作用。其三,在当前强调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同时,还应认真继承名老中药师的实践经验,因为中医与中药向来是不分家的。其四,当前迫在眉睫的是中医教育改革问题,特别是中医高等教育,再不能使教与学、在校学的与临床教的“两张皮”现象继续下去。中医实行学位制和取消古汉语的做法对于真正继承祖国医学遗产都是十分不利的。其五,强调中医要因人、因时、因地辨证论治,对制定统一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规范”提出自己的看法。其六,不能以美国制定的标准来苛求中医制剂的标准,限制中医中药的输出。要推陈出新,决不是弃陈出新,更不是灭陈出新,建议国家中医管理局应牢牢把握好舆论导向问题。
人们记得,2007年,张奇文所撰的《中医儿科走向世界之我见》文章,在《中华临床医药杂志》(香港出版)发表,文章详细阐述了中医儿科的特色、优势及发展方向。
……
已经年逾古稀的张奇文至今仍深入社区把脉治病。他是为名么?不,他早已闻名于国内外;是为利么?不,以他正厅级的工资也绝不缺钱花,他拒绝家人的劝阻,一直临床不懈,著书立说。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一些老友认为,他追求的是中国医药学的发扬光大,始终放不下的是以医术回报养育自己的家乡人民,总是离不开的是言传身教培育的学生们。
一位同学曾这样评价张奇文:“上也忙,下也忙,上下皆忙;来也匆,去也匆,来去匆匆。”这虽是一句戏言,却是他几十年的真实写照。张奇文的回应是:“忙活忙活,人要活就得忙,不忙就人活神不活。”这也是一句戏言,却道出了他对事业的忠诚和处世为人的信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