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小一世界之外
张奇文曾这样概括自己:“我这一生做过的三件事最让人欣慰:‘一老’、‘一小’、‘一世界’。‘一老’便是与周凤梧、丛林、柳少逸、郑其国等人共同编辑了《名老中医之路》和《名老中医之路续编》;‘一小’就是创办全国第一个‘中医少年班’;‘一世界’便是将中医药推向国外,帮助澳大利亚中医立法成功,并培养五届‘洋中医’。”这些在全国来说都是开创性的大事,他说得如此轻松和惬意,然而这背后,又凝结着多少心血,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啊!
尊老敬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除了编辑《名老中医之路》及其续编外,张奇文特别尊重和关心老人。每到一处,都有一群老年病人围着。他先看病,后谈工作,或举行当地老中医座谈会,听取他们对中医药工作的建议;或登门拜访老中医,搜集老先生们的临床经验,不耻下问,虚心求教。
时任潍坊市教育局教研员的修世榕,因热心中医药事业,退休后被张奇文借调到中西医结合办公室工作。他回忆,一次去高密调研,晚饭后天已经黑了,张奇文与到其他地方一样,还是要登门拜访当地的老中医。那天拜访了两位,一位是陈戟门,另一位已记不起名字,只记得是住在一所简陋的平房里。当开门见是潍坊市卫生局局长亲自登门拜访,老人激动得眼含泪花。从两人亲切的交谈中,修世榕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也明白了为什么张奇文在中医界会得到这么多人的拥护。
另一次,为修改一份出席群英会的发言稿,张奇文和修世榕同住济南珍珠泉招待所,恰逢这里开有关中医药的会议。午餐时,与会人员吃桌饭,张奇文和修世榕在旁边桌上吃零餐。当几位与会的老中医发现张奇文时,就一起围了过来。有的说:“你快到省里来吧,你来了,大家就有主心骨了。”还有的说:“你快来吧,你来了,省里的领导对咱中医药事业也就格外重视了!”从他们热情急切的交谈中,修世榕懂得了张奇文在全省中医药界的影响力。
张奇文分管中医工作及保健工作,对退下来的老同志,他特别关照,挨门挨户到家里看望。他知道这些老同志在战争年代,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国家建设、人民幸福而呕心沥血。现在年纪大了,体弱多病,应该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张奇文说,这是尊重老人,也是组织上的重托。
爱幼护幼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除了创办“中医少年班”外,张奇文对中医儿科学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自1983年首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会议到2004年的第21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会议,他把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以上的全国儿科学术会议当作团结同道、交流经验、研讨学术的重要环节。他最早提出儿科的中药剂型改革,并付诸实施;亲自推动小儿外治法的研究和应用;组织整理中医儿科文献,其中《实用中医儿科学》、《儿科医籍辑要丛书》等获得全国最高奖,成为我国中医儿科领域医疗、教学、科研的必备参考书和工具书。
古人云:“千方易得,一效难求。”特别在儿科临床,张奇文体会更加深刻。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脏腑娇嫩,不耐峻烈孟浪之品,且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病情变化迅速。若辨证不细,用药或矫枉过正,或药过病所,或药力不及,皆可贻误病机,导致病情加重,乃至遗留后患或误治丧生。因此,他呼吁,凡儿科大夫,必须潜心临床,仔细揣摩,认真观察,积累经验。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不论对古方和今方,都要亲手多次验证,方能言效与不效。在此基础上加以认真筛选,做到组方必合医理,遣药须遵法度,药味多少,剂量轻重,皆应中病即止,才能达到得心应手之境界。
“小朋友,别动手,爷爷与您交朋友。”张奇文慈祥和蔼,对治疗儿童疾病极为认真、细致和耐心。胡女士6岁的女儿得了一种顽疾,她每周带着女儿从济南远道而来潍坊看病。“每次过来张教授都给予照顾,不用挂号,先给我们看,这样不会耽误返回的客车。”胡女士说。
“我们是从德州来,在这里看病好得快,张教授人又好,上次带的钱不够,他也照样给我们拿药。”一位农民模样的中年男子说。学生王学俊说,张教授知名度高,很多外地病人都慕名而来,他一律照顾。对于特殊病号,张教授上门就诊,从不收取费用。
张奇文学医、行医几十年,问诊无数,印象最深的还是二十多年前,山东大学《周易研究》杂志编辑室毕延群老师的孩子出生刚7天,患了肺炎,住进了一所省级医院,各种抗生素都用了,没啥效果,无奈之下,找到了张奇文。他仔细诊查,看到孩子开始呼吸异常,元气将绝,脉象很乱,就开了个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的方子,用了一剂后孩子就睁开眼了。四剂后,孩子就好转出了院。
自然疗法走向世界而为“叩门砖”
除帮助澳大利亚中医立法成功,并培养五届“洋中医”外,张奇文对在新加坡的所见所闻感受颇深。他感到,欲使中医儿科走向世界,必须把中医儿科的“绝活儿”很好梳理,并在“疗效”上下工夫,使其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2004年,他受邀至新加坡讲学。据调查,在执业中医的几十家诊所中,除中华医院与同济医院外,许珍育(陈裕国)、郑美丽两家以小儿推拿为主的诊所病人最多。
张奇文曾参观了许珍育、陈裕国夫妇二人开的诊所,用“顾客满门,常年不衰”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诊所日诊病人都在百人以上,不光是华人,还有马来人、印度人和其他国家“洋人”带子女来诊者,络绎不绝,生意兴隆。
张奇文认为,中医儿科中的小儿推拿,是敲开西方大门的第一块“叩门砖”。回国后,张奇文数次到青岛,找到擅长三字经派小儿推拿传承人、青岛市中医院儿科主任赵鉴秋等人,就如何举办全省学习班,将穴位少、见效快的“三字经派小儿推拿”推广进行座谈。
张奇文认为,这是关系到中医儿科全局的大事,也是中医儿科走向世界的“排头兵”。在张奇文的关心和鼓励下,《幼科推拿(三字经派)求真》一书于1992年问世了;全国中医儿科专家经验传授班1999年在珠海举行,赵鉴秋、张素芳现场传授小儿推拿方法。除全国十多个省市的中医临床医生参加外,还有香港、澳门的二十多位学员。
除小儿推拿外,张奇文认为“脐疗”也值得在国外推广。这种非损伤性疗法,对感受风寒和虚寒性腹泻、小儿遗尿症、小儿疝气、小儿脱肛、厌食症等多种疾病确有很好的疗效,且简便易行,深受病家欢迎。另外,在临床常用的“冬病夏治”贴敷疗法、针灸疗法、刮痧疗法,都是中医儿科研究面对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使中医儿科走向世界的数块“叩门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