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岳的书评
在张奇文主编的十多部大型书籍中,《幼科条辨》是他的处女作。1982年,这部由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集山东省中医儿科工作者聪明才智写成的书,是一本集思广益、立足实用、体现辨证论治精神的好书,也是一本体例完备、内容丰富、编校质量较高的中医儿科专著。
“在书房看到《幼科条辨》这本书,很高兴。不仅内容好,书籍的编排、印刷、装订以及封面设计都很精致。读起来爽心,看起来悦目。”这是已故名老中医、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王伯岳在评介文章中流露出的欣喜之情。
他曾为该书作序,给予较高评价。他在序言中指出,这部《幼科条辨》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是全。所谓全,即是理、法、方、药的完整性,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性,以经过临床实践检验为依据的科学性。第二是精。所谓精,即是在保证上述三性的基础上,力求确凿可据,至精至当,义尚可用,实事求是,避免繁琐。第三是新。所谓新,即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扬,具有时代精神,富有现实意义。
王伯岳认为,山东是中医儿科一代宗师钱乙的故乡,自“乙始以颅囟方著山东”以来,促进了中医儿科在山东的发展,并在全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里名医辈出,其中步钱乙之学,兼习小方脉者,更是代有传人。他们或师承,或家传,或自学,在培育中医药人才方面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不割断历史,力求古为今用,不牵强附会,保持优良传统,是编写该书的初衷。”他在评介中说,这本书在选材和释义方面特别慎重,不仅系统查阅和核对古往今来大量有关文献资料,对于古义,重在存真,对于新知,重在求实,以突出师古而不泥古、厚今而不薄古的特点。
“博采众方,面向群众。”该书依靠群众,边收集边整理,经过研究,去芜存菁,使其保存简、便、验、廉的传统特点,并加以推广。对此,读者也好掌握,对防治疾病大有好处。
1980年,时任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的张奇文,以名老中医蒯仰山祖传儿科经验为蓝本,集中全省中医儿科名家,同心同德,通力协作,历时两年多,编辑出版《幼科条辨》一书。这里面既有年高德重、经验丰富的老专家、老学者担当顾问、作指导,又有熟悉和掌握省内已故名老中医儿科实践经验的同志进行编写,还广泛征求省外有关人员和读者的意见。这种既注重中医儿科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又在继承基础上有所发扬的做法是该书一大特点。
《幼科条辨》共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扼要介绍儿科基础知识,如小儿病因、诊法、治法和保育;各论详尽介绍初生儿疾病、小儿时行病、小儿杂病、小儿外科疾病,共80个病证。
王伯岳的高足之一、深圳市儿童医院主任医师朱锦善撰文说,这本书以“条辨”形式编写,各病证之下分列条辨。各条又皆备因、证、脉、治,重点突出一个“辨”字,既有常证常法,又有变证变法,既反映了疾病的变化规律,更体现了临床辨证的精神。所采用的药方,也是力求屡经临床应用,疗效确切。经验之方皆标明出处,每个病证之末,附有临床经验案,对于验案中辨证用药上的某些独到之处,更加以按评。
已故名老中医、南京中医学院教授江育仁也在序言中评价:“检其内容,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深入浅出,说理精确,无摭拾陈言、因循沿袭之调,确具有全、精、新的特点。治案有因有证,有理有法,有始有终,周密翔实,实为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参考用书,对普及和提高中医儿科的学术水平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王伯岳说,对小儿疾病的治疗,要显示中医药特点,即根据中医理、法、方、药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来体现,其原则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因此,要体现中医药特点,发挥中医药的作用,首先离不开对中医药学的系统学习和全面掌握。这对于从事医疗、科研、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尤其广大基层医务人员都很重要。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王伯岳很欣赏清代郑板桥的这幅名联。他建议再版《幼科条辨》时进行一次全面修改,该增就增,该删就删,该调整就调整,有新的发现,新的发明,都可吸纳书中,使得这部书精益求精,更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与欢迎。
正是这部书的成功编纂,培养了一批中医儿科人才,也为以后编辑出版《实用中医儿科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