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背着书稿去澳洲

背着书稿去澳洲

时间:2023-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奇文第五次应邀去澳洲讲学时,是背着《中国膏敷疗法》的书稿去的。林会长及其夫人肖恬子二人轮流驾驶汽车,带着张奇文冒雨行程八百余公里,当天赶到悉尼为其看病。张奇文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期间,张奇文与他互相勉励,互相支持,共同打造这块外治法的交流平台。

背着书稿去澳洲

张奇文第五次应邀去澳洲讲学时,是背着《中国膏敷疗法》的书稿去的。他利用讲学、会诊的休息时间,对该书稿从头到尾一字一句进行了修改,并请墨尔本的澳籍华人、著名书法家廖蕴山题写了书名。该书从编写大纲到组织人员编写,从张奇文频繁调动到固定归宿之地,特别是发现其内容浩如烟海,改了添,添了改,都难以囊括全部内容,等到几易其稿出版发行,已经整整过去了23个年头。

img93

国医大师邓铁涛为《中国膏敷疗法》题词

为什么编写这部书?张奇文回忆,那是在1999年第一次去澳洲墨尔本讲学时,侨居澳洲的台湾著名文学家、诗人赵大钝得了腮腺管瘤,十分痛苦,但又怕做手术,经林子强会长推荐,特地请张奇文诊病。林会长及其夫人肖恬子二人轮流驾驶汽车,带着张奇文冒雨行程八百余公里,当天赶到悉尼为其看病。望闻问切之后,张奇文认为是气滞寒凝造成的,属阴疽之例,应该内外兼治,除服用阳和汤外,还需要贴敷“阳和解凝膏”。当时,这种膏药澳洲药店买不到,中国内地药店也很难买到。赵大钝就托台湾的朋友买。时隔两天,快递就把所需膏药送到了。经如法治疗,张奇文回国不久,就收到赵先生的来信,说病情很快好转治愈。

这件事给了张奇文很大的震动。作为中医药专家,他深知膏敷疗法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手段。由于膏敷药性直接“从毛孔而入腠理”,不刺激肠胃,避免了药物对肝肾损害的副作用,减少了药物在代谢过程中经胃酸、酶类、细菌化合物分解而降低疗效。膏敷疗法应用范围很广,内、外、妇、儿急病慢病,从上到下,可以说无一病不涉及,并且药效持续时间长,医疗费用低廉。

“阳和解凝膏”方出自清·王洪绪的《外科全生集》(刊于1740年),由鲜牛蒡全草、鲜白凤仙花全草、川乌、草乌、桂枝、附子、当归、肉桂等近30味药物配方熬制而成,以消肿散结,治寒湿郁结而致的阴疽流注、瘰疬痰核等症而著称医林。但是,此膏制作工艺繁杂,鲜干咸备,厂家无利可图而逐步被淘汰,国内市场已经不见其踪,想不到台湾仍有所存,这使张奇文惊喜万分,感慨颇多。

追溯历史,膏敷疗法可谓久远。从湖南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到甘肃武威旱滩坡发掘的竹简《百病膏药记》,从《黄帝内经》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乃至隋、唐、宋、元、明、清,历代医家都记载了膏敷疗法治疗疾病的丰富资料。该疗法应用之广,种类之多,使用之便,使该法世代相传,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因此,膏敷疗法被列为中医五大剂型之首。

吴尚先著的《理瀹骈文》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膏药专著,刊于1870年。他在论述膏药的治病机理时指出:“一是拔,二是截。凡病所结聚之处,拔之则病自出,无深入内陷之患;病所经由之处,截之则邪自断,无妄行传遍之虞。”“为了达到拔和截的目的,方中往往加猛药、生药、香药使之。”“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

20世纪60年代以前,医生还经常使用医院自制的拔毒膏、牵正膏、哮喘膏、千捶膏、生肌玉红膏等,百姓还可在药店买到暖脐膏、温胃膏、筋骨痛膏、阳和解凝膏等。如今,一些大中型中医院,真正掌握熬制各种膏药的医师、药师已为数不多,临床上常用膏药以及各种接骨膏药、活血膏已不复存在,膏敷疗法几乎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

是膏药无效,还是制作复杂?是秘而不传,还是传无学人?是技术问题,还是政策问题?张奇文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他认为,对这样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至今缺乏系统整理实属憾事。中国是膏敷疗法的发祥地,自己是中医药传人,有责任、有义务将老大夫、老药师熬制膏药的经验收集整理,广传当今,造福后世,将中国传统疗法进一步发扬光大,推向世界。

1990年5月,在南京第四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会议闭幕式上,张奇文提出儿童应当上、中、下三部给药方法,即上为头囟敷贴、鼻吸雾化、点刺马牙、吹喷咽喉等,中为敷脐疗法、肛门滴注、针灸疗法、膏摩按摩,下为贴敷足心涌泉、中药泡足、足底按摩等。这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强烈反响。

1991年10月12日,时任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的张奇文,在安丘市主持召开的山东首届膏贴(敷)疗法学术经验交流会上,提出编写《中国膏敷疗法》的设想。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年已古稀乃至耄耋之年的著名老药师,也有中医药界的后起之秀,大家为了一个目的——抢救濒临失传的中国膏敷疗法,共同研究如何发展膏敷疗法的措施。

此次会上,全省到会的103名代表在张瑞丰主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熬制各种膏药的示范表演,卫生部药政局局长李超进、人民卫生出版社副社长郭友声、中医编辑室王敏一主任及外省市代表到会。观摩之后不到一年时间,中医儿科的同行们为解决小儿“服药难”问题,将儿科的敷脐疗法、贴敷脚心疗法广泛运用到临床,有的还编写了专著。

最令人怀念的是山东老乡朱连学,凭着山东人特有的那股倔强性格,在山西晋城办起了全国唯一的一家《中医外治杂志》。期间,张奇文与他互相勉励,互相支持,共同打造这块外治法的交流平台。朱连学先办试刊号,又跑上跑下改办正式刊物,克服一切困难,不知疲倦、夜以继日地工作,以致积劳成疾,最后因脑出血献出他宝贵的生命。

也就是在这一年,济南军区东方制药厂推出东方活血膏,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特需药品的第一个硬膏制剂,还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年产值达8600万元,结束了当时国内没有硬膏剂品种的历史。

23年后,《中国膏敷疗法》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详细论述了膏敷疗法的起源、功效与机制、分类、熬制膏药的常用药物和器具、制作工艺、贴敷方法、注意事项等。各论按照中医外科、骨科、内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冬病夏治、中医保健九个章节对病种分类,将所收集的膏敷方剂分别进行系统论述。全书共收集膏敷方1430首,对每首膏敷方详细叙述其方剂名称、方剂来源、适应病证、药物组成、配制方法、使用方法、典型病例(或疗效观察)、注意事项等,可供基层医务人员和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该书卷首处,有中宣部原部长、国务院原副总理陆定一的题词:“鞠躬尽瘁,治病救人。”有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红十字会原常务副会长顾英奇的题词:“仁心仁术德艺双馨,从医从政众口皆碑。”

回顾坎坷不平的人生之路,张奇文感慨万千。他表示,尽管自己已经78岁高龄,在晚年有限的生命中,将努力按照两位领导的题词要求自己,生命不息,诊病不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