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生活制度

学前儿童生活制度

时间:2023-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儿童生活制度的制定,应符合各年龄段儿童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此外,季节变化也应作为学前儿童的生活制度制定的参考,针对不同的条件做适当的调整。作为学前儿童一日生活的主要内容,学前教育机构的生活制度一旦制定,一定要做到坚持执行,避免朝令夕改。幼儿园一日生活制度实际就是针对学前儿童一日生活的各环节进行的科学合理安排。

所谓合理的生活制度是指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将儿童一日生活的主要内容,如睡眠、进餐、盥洗、活动、游戏等各个生活环节的时间、顺序、次数和间隔做出合理的安排,并将之制度化,使儿童在活动和休息之间、室内活动与户外活动之间以及活动量大的活动与活动量小的活动之间达到总体平衡。

合理安排一日的生活制度,能够为学前儿童提供劳逸结合的保证,有利于学前儿童身体机能的良性发展。例如,科学合理的作息制度可以使神经系统在“工作”与“休息”的过程中轮流转换,避免过度疲劳对儿童的伤害。

合理的生活制度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起床、按时活动、按时学习、按时睡眠,经过多次重复可以为儿童建立起良好生活习惯的条件反射,帮助学前儿童建立起规律的生活习惯,满足儿童生理和生活的各种需求,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生活制度是托幼机构及保教人员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组织好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环节,保证他们身心健康、精力充沛,才能使儿童更好地通过教育活动获得知识、技能,丰富知识,积累经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前儿童生活制度的制定原则

儿童生活制度的制定,应符合各年龄段儿童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例如,儿童年龄越小,集中教育活动的时间应该越短;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与抵制过程都有所增强,兴奋过程的增强表现在儿童觉醒时间延长,睡眠时间相对减少。新生儿一昼夜须睡22小时,3岁儿童夜间睡眠时间约为12小时,白天睡眠时间约为2小时,5~7岁儿童夜间睡眠时间为10小时,白天睡眠时间约为1.5小时。

学前儿童年龄小,身体各个器官的发育尚未成熟,在进行活动时,应注意将不同类型的活动进行合理安排,动静交替进行。避免儿童身心过度疲劳,提高他们活动的效率。

托幼机构是对幼儿集中进行保育和教育的社会机构,其任务为解除家庭在培养儿童时所受的时间、空间、环境的制约,让幼儿的身体、智力和心情得以健康发展。托幼机构同时也承担着为家长解除后顾之忧的任务。因此,在制定生活制度时,应考虑与家长工作时间相适应,同时要避免家长无原则的放纵(尤其是节假日),加强沟通,得到家长的配合,保持生活制度的家园一致性,做好家园衔接。

在不破坏儿童已有动力定型的原则下,在制定托幼机构的生活制度时,在坚持稳定性的同时也应兼顾到灵活性。中国地域辽阔,南北方无论是气候条件还是地理条件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此外,季节变化也应作为学前儿童的生活制度制定的参考,针对不同的条件做适当的调整。例如,北方冬季的户外活动应少于其他三季,南方与北方托幼机构的在园时间也应根据具体情况做不同的设置。

学前儿童的生活制度在执行时应坚持做到严格执行、家园一致、注意儿童个体差异等原则。

作为学前儿童一日生活的主要内容,学前教育机构的生活制度一旦制定,一定要做到坚持执行,避免朝令夕改。在长期坚持下为儿童形成良好的动力定型,才能有助于其良好习惯的养成,达成预期的效果。此外,托幼机构应经常与家长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或开展“开放日”活动,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尽量让儿童在家的作息与托幼机构的一致。尤其在节假日期间,家长更应坚持做到让儿童定时睡眠、定时起床,避免过度疲劳引起的“假日病”。每一个儿童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应将其视为独立的个体,因而在执行生活制度时应坚持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例如,新入园的儿童刚刚走出家庭开始集体生活,对于新的作息制度需要有一定的适应期。因此,对于新入园的儿童,在生活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应对他们提供帮助,安抚幼儿情绪,必要时可以允许家长陪同儿童一起度过适应期。对于个别体弱多病或有生理、心理缺陷的儿童可以适当调整生活制度,如允许他们提前离园,提高或降低他们的任务难度等。

幼儿园一日生活制度实际就是针对学前儿童一日生活的各环节进行的科学合理安排。保教人员应组织好儿童生活环节的各个方面,严格执行生活制度,提出具体适宜的卫生措施,教会儿童独立生活的技能,做到保教结合。

学前儿童每天入园前,教师都要先做好活动室的清洁通风工作。儿童入园时,教师或保健医生应向家长了解幼儿的健康情况,进行晨检、询问、观察,发现可疑问题及时诊治。家长带来的药物应由专人代为保管,在药品上标示出姓名、班级、用法、用量等详细信息,并给儿童按时服用。同时了解幼儿每日概况,如是否进餐、是否携带危险物品等,并将所带物品整理好,放在规定的地方。

晨间活动有助于儿童进入兴奋状态,是一天生活与学习的“热身活动”,好的晨间活动可以为一天的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晨间活动的运动量应由小开始,不宜过大,使儿童逐步由静至动过渡到一定程度的兴奋状态。晨间活动的类型应以调动每一名儿童的积极性为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

托幼机构作为幼儿走出家庭后第一次进入的社会教育机构,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托幼机构为儿童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引导儿童主动学习。集中活动包括各种方式,其中教学活动的时间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主动注意时间而定。一般小班教学活动的持续时间不超过20分钟;中班不超过25分钟;大班上学期不超过30分钟,下学期可延长5分钟左右,以做好幼小衔接。游戏是儿童在学前阶段的基本活动形式之一。托幼机构除应提供给幼儿足够的游戏时间之外,还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空间及游戏器械,并合理地安排游戏时间及游戏内容,做到动静交替,与教学相融合,并保证游戏内容及器械的安全性。

严格按照规定在相应时间和地点进行,进餐时间与一日安排中的规定时间相差不应超过10分钟。儿童1岁半以后应安排每日三次正餐,上、下午各加一次点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可酌情取消上午的点心时间。良好的进餐习惯既可以减轻儿童消化系统的负担又有利于营养的吸收利用。因此,进餐过程中应教育儿童注意以下3点:

(1)餐前餐后避免剧烈运动。教师可组织学前儿童在餐前半个小时进行安静的游戏,并做好餐前清洁及消毒工作。

(2)营造和谐的就餐氛围,保证学前儿童进餐时情绪愉快,准时开饭,进餐时间不应少于30分钟。就餐时不处理问题,可播放轻缓的音乐,根据幼儿实际需要配给食物。注意观察幼儿进餐情况,了解幼儿对于园内食品的喜好,以调整食谱。同时纠正儿童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挑食、偏食、汤泡饭、用手抓饭、边吃边玩等。

(3)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就餐礼仪。如餐前认真洗手,就餐时不能大声笑闹,正确使用筷子,避免泪筷、指筷等行为。

睡眠是学前儿童身体机能获得充分休息的最佳方式,睡眠时间的长短与脑的发育程度有关,充足的睡眠是儿童健康和生长发育的保证。儿童身高除遗传及营养等因素外,还与生长素的分泌有关。生长素的分泌因其特定原因与睡眠关系密切。因而学前儿童每天必须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情况下,对于就读于全日制幼儿园的3~6岁儿童,应安排一次午睡;对于就读于寄宿制幼儿园的儿童,应安排一昼夜约12小时的睡眠。保教人员应注意:

(1)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睡床不宜过软,以硬板床或棕榈床垫为宜;室温以15℃~24℃为宜,并于睡前半小时开窗通风换气。睡眠环境应安静、空气清新,光线不宜过强,夜间应关灯。

(2)做好睡前准备。避免睡前剧烈运动;不要大量饮水或饮用刺激性饮料;避免从事过于兴奋的活动或观看过于惊险、恐怖的节目或图书等;避免睡前处理问题或斥责儿童。培养儿童良好的睡眠习惯:首先,睡前带领儿童散步、如厕,保持安静愉快的情绪,教会儿童自己穿脱衣服并放于指定地点;其次,教育儿童不蒙头睡觉,睡觉时不携带危险物品,如发卡、小刀等,睡姿以向右侧卧双腿弯曲最适宜。

(3)做好睡中巡视及检查。保教人员应做好儿童睡眠中的巡查工作,包括纠正儿童睡姿;观察病童症状;有针对性地叫醒儿童排尿;为儿童调整被子、擦汗等。

盥洗是为了身体的清洁,以预防交叉感染和疾病,增强皮肤的抵抗力,增强儿童体质,培养儿童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教师和家长应做好盥洗前的准备和教育工作。儿童盥洗的内容包括早晚刷牙,饭前便后及手脏时洗手,洗脸等。教师和家长还应通过图示或讲解的方式教会儿童正确的盥洗方法。如科学的洗手方法和步骤:①先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②在手掌上抹肥皂或洗手液,均匀涂抹,搓出泡沫,让手掌、手背、手指、指缝等都沾满肥皂泡沫,然后反复搓揉双手及腕部;③两手心互相摩、擦;④手心、手背相互搓、揉;⑤两手交叉着洗,清洗手指间隙;⑥在水龙头下,将手冲洗干净。

如厕是儿童在园期间不可避免的生活环节,因此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儿童如厕的良好习惯,包括:定时排便;会表达大小便的需求;自己料理大小便;自己学会穿脱衣物;文明如厕,不随地大小便;便后及时洗手等。

幼儿在离园前教师应指导儿童自行选择安静的活动,并将活动室内的物品和个人物品整理好。在与家长交接时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情况,对于在园期间出现问题的儿童应给予特殊关注,向家长做出说明。若有通知事宜可于班级门口设公示栏并在其中张贴通知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