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染病流行的三大环节怎样预防

传染病流行的三大环节怎样预防

时间:2023-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病原微生物进入易感者体内后,会引起传染病的发生。一旦发现传染病应立即向当地疾病控制中心报告。免疫是指在传染病痊愈后,机体对该传染病会产生不再感染的能力。由受感染的动物所传播的疾病称为人畜共患病,如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禽流感等。其中,感染狂犬病毒的狗就是狂犬病的传染源。例如,肠道传染病容易经手传播。检疫的目的是尽量缩小传染的范围,并尽早发现可能被感染的病人。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并且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是许多疾病的总称。学前儿童的机体免疫力低下,对疾病的抵抗力弱,极易感染传染病并造成流行。有些传染病只在某一年龄段的儿童中发生,有些则不分年龄。由于传染病起病急、危害大、传染性强,因此,积极预防和及早发现、处理传染病是托幼机构一项重要的保健工作。

传染病区别于其他疾病的三个特点如下: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一类疾病,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原体,如水痘的病原体是水痘病毒,结核病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病原体是指外界环境中一些能侵入机体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进入易感者体内后,会引起传染病的发生。

所有传染病都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能引发大面积的流行。可依据传染性的强弱,将其分为甲、乙两大类。甲类包括鼠疫、霍乱;乙类包括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等。一旦发现传染病应立即向当地疾病控制中心报告。

免疫是指在传染病痊愈后,机体对该传染病会产生不再感染的能力。人体免疫力的产生因病症、个体而存在差异。如麻疹、天花等,一次患病后几乎终生不再感染,称为持久免疫;但流行性感冒治愈后,却可以再次感染。

此外,传染病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得到有效的预防,具有可预防性,其病程发展也具有规律性,分为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1.传染病患者

传染病患者是指感染了病原体并有病症和体征的人,其体内存在大量病原体。患者体内的病原体可伴随喷嚏、咳嗽、腹泻等排出体外,传染给易感者。因此,患者是重要传染源。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叫传染期。

2.病原携带者

病原携带者简称携带者,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是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携带者可分为健康携带者、潜伏携带者和恢复期携带者三种。

(1)健康携带者是指既无明显该病病史,又无该病明显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这种健康携带者携带的病原体数量少,携带时间短,只能用实验室检验的方式加以确定。健康携带者在人群中数量众多,无明显症状,并且他们不受隔离限制,可以自由行动,因此他们容易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2)潜伏期携带者是指在出现临床症状前(即潜伏期末)就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3)恢复期携带者是指从临床症状明显期进入症状消失后的恢复期仍能持续排出病原体的人。

3.受感染的动物

由受感染的动物所传播的疾病称为人畜共患病,如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禽流感等。其中,感染狂犬病毒的狗就是狂犬病的传染源。

所谓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侵入易感者机体所经过的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六种:

1.空气飞沫传播

病人或携带者经咳嗽、喷嚏使病原体随同飞沫喷到周围的空气中,易感者吸入这种含有病原体的飞沫而形成的新的感染,称为空气飞沫传播,又称呼吸道传播。这种传播途径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如麻疹、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均可经空气飞沫传播。

2.饮食传播

食物或饮用水被病原体污染后,经消化道进入易感者体内,形成新的感染,这一传播方式称为饮食传播,又称消化道传播。饮食传播是消化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有伤寒、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

3.虫媒传播

所谓虫媒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媒介昆虫(如蚊、白蛉、蚤、虱等)的叮咬直接或间接地将病原体传入易感者体内,造成新的感染。经虫媒传播的疾病主要有:蚊子传染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白蛉传染白蛉热;跳蚤传染鼠疫;虱子传染斑疹伤寒等。

4.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食具、衣被、玩具、毛巾等被病人或携带者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排出的病原体所污染,这些物品上的病原体可以通过人的手或其他方式传播到易感者的口鼻或皮肤上,极易使人受到传染。在接触传播中,手是十分重要的途径。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手与环境频繁接触,很容易被带有病原体的排泄物或分泌物直接污染,而饮水、进食大都需要用手来完成,很多人又都有用手触摸口、鼻的习惯,所以如果手不及时清洗就易传播疾病。例如,肠道传染病容易经手传播。因此,要养成餐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

5.医源性传播

医源性传播是指医务人员在检查、治疗和预防传染性疾病时或在实验室操作过程中因不规范操作造成的疾病传播。比如,当献血者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时,受血者就有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可能。

6.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指母亲与婴儿通过密切接触可能造成的疾病传播,包括胎盘传播、分娩损伤传播、哺乳传播和产后母婴密切接触传播。艾滋病、乙型肝炎等均可通过母婴传播。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被传染后易发病的个体或群体即为此种传染病的易感者。某种传染病在人群中的易感者越多,该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可能性越大。

传染病的预防关键在于从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3个基本环节入手,采取综合性措施来预防疾病的传播。

控制传染源的要点在于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治疗。

多数传染病在疾病早期传染性最强,因此,应尽早发现病人并及时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的流行。具体措施如下:

(1)新生进入托幼机构前必须进行健康检查。传染病患者或疑似病人、接触者均不可直接接收入园。

(2)托幼机构工作人员进入机构工作前必须接受严格的健康检查,必须持健康合格证明才能参加工作。

(3)无论是儿童还是工作人员均应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

(4)保教人员必须认真做好儿童的每日晨检和全日健康观察工作。

(5)设立隔离室,以便尽早隔离患儿并及时治疗。隔离室的用具应专人专用,隔离室内的工作人员不应与健康人员接触,患儿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应消毒处理。

(6)对患儿的密切接触者实行检疫和观察。患儿所在班级的其他儿童和保教人员也应被定义为接触者。检疫的目的是尽量缩小传染的范围,并尽早发现可能被感染的病人。同时,检疫期间不得接收新生进班。

1.经常性的预防措施

托幼机构应加强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重视保持环境卫生;室内要定时通风换气,以保证居室内的空气新鲜;彻底消灭蚊子、苍蝇等虫媒传播媒介。同时,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个人习惯,尤其是饮食卫生习惯,如餐前便后一定要洗手等。消毒的目的是消除或杀灭外界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这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因此,做好日常的定期消毒工作也非常重要。

知识链接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物理消毒法和化学消毒法

(1)物理消毒法。该法简便易行,较为有效,可分为机械法、煮沸法和日晒法等。①机械法指的是通过对房间进行通风换气、洗涤衣物等方法,消除全部或部分病原体。机械法不能有效地杀灭病原体。

②煮沸法指的是将被消毒的物品全部浸入水中煮沸。一般致病菌在煮沸1~2分钟后即被杀死,甲型或乙型肝炎病毒须煮沸15~30分钟才能被杀死。各种耐热的餐具、玩具等均可用煮沸法消毒。

③日晒法指的是利用日光中的紫外线消毒灭菌。多数附着在衣服、被褥等物品表面的病原体在阳光下暴晒3~6小时可被杀死。短时的阳光直射即可杀灭流感、百日咳、流脑、麻疹等病原体。

(2)化学消毒法。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以下5种:

①煤酚皂溶液(来苏水):可用3%~5%的溶液擦拭消毒用具。

②石灰:可用10%~20%的石灰乳剂对肠道传染病病人的粪便进行消毒。1份粪便加2份石灰乳,消毒4小时即可达到杀菌目的。

③含氯石灰(漂白粉):干粉可用于尿及稀便的消毒。0.2%~1%的澄清液一般可用于用具、家具、便盆等的消毒。

④过氧乙酸:0.1%~0.5%的溶液可用于不锈钢、塑料制品、体温表、水果等的消毒。

⑤苯扎溴铵(新洁尔灭):0.5%的溶液可用于食具消毒。

2.传染病发生时应采取的措施

应立即对患儿进行隔离,并对其所处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对于呼吸道传染病,应彻底通风换气;对于肠道传染病,应彻底处理患儿所用物品及排泄物。

除增强易感者的体质外,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者最主要的措施。传染病具有特异性免疫的特点,除天然免疫获得外,还可以通过人工的方法获得免疫力。这种人工的方法就是预防接种。预防接种又称人工自动免疫,指将特定的疫苗通过适当的途径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体产生对该种传染病的抵抗力,从而达到预防该种传染病的目的。

1.疫苗

将各种病原体进行灭毒或降毒处理后,制成能够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力的一些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和病毒)制品,统称为疫苗。

2.计划免疫

儿童出生后从母体获得的抗体至出生后6个月时已基本消失,而婴儿自身合成抗体的能力很低,因此极易感染疾病。为保护易感者,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国家推行计划免疫工作。计划免疫可分为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两种形式。

(1)基础免疫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常见传染病的发病情况,有重点地选择对儿童威胁较大的传染病疫苗,按照规定程序接种到适龄儿童体内,使其获得对这些传染病的免疫力,并为今后的免疫打下基础,这种初次接种叫基础免疫。

(2)加强免疫

疫苗种类不同,完成基础免疫的接种次数也有所区别。活疫苗一般只需接种一次即可达到免疫效果,死疫苗则需接种几次才能达到免疫效果。进行基础免疫后,机体内获得相当的免疫力,经一段时间后,免疫力会逐渐下降。重复接种一次后,免疫力可以再次提高,达到巩固免疫效果的目的,这种复种称为加强免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