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论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论

时间:2023-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应包括身体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及道德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所给出的健康定义为: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学前儿童在成人的长期影响下,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智力水平低下必然会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正常发育。此外,学前儿童是否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是否和谐、是否具有良好的性格特征都是衡量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应包括身体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及道德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所给出的健康定义为: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这一理论的提出促使人们开始全面、多角度地讨论健康问题,既要关注其自然属性又要关注其社会属性,而心理健康也成为健康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第三次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为心理健康下的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力以及情感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即心理健康是指没有临床症状,身心都符合正常发展标准。对于这一定义,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而狭义的理解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的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并保持同步。

衡量健康时要从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入手。两者息息相关,相互影响。从古至今,心理因素影响身体健康的案例俯拾即是,如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白居易慨叹“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到三十生华发”。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75%的癌症患者不是因病致死,而是被“癌”之名吓死。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在促进了经济高速度发展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提出了挑战。学前儿童在成人的长期影响下,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因而,关注心理健康、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是十分重要的。

智力发展正常与否是衡量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智力是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的综合能力表现,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条件和基础。因此,智力水平低下必然会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正常发育。

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稳定的情绪与愉快的心情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学前儿童对于情绪的控制能力还有待加强,这种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知识经验的增加而逐渐加强的。如果儿童每天的消极情绪过多,会对身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不合群、过于内向等均属于不良情绪反应。心理健康的儿童能够学会积极合理地宣泄不良情绪,避免消极情绪对身心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此外,学前儿童是否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是否和谐、是否具有良好的性格特征都是衡量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