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启动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以来,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上级有关决策部署, 围绕推进改革、创新监管、服务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在实施放心工程、“阳光厨房”、“阳光生产”、“寻找笑脸就餐”、食品送货车管理、检验检测技术合作、密切行刑衔接、便民服务站建设等方面,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得到了国家总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2014年以来,我局18次在全国系统及专业性会议上做大会发言和书面交流, 国家总局6次在我省召开现场会,接待兄弟省市来我省学习考察200多人次。上个月国家总局督查中,我省得分处于全国领先位置。
一是强力推进改革,建立统一权威的监管机构。在省级层面,我省较早组建了新的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内设22个处(室),核定行政编制140名;下设信息中心、食品检验所、药品检验所、医疗器械检验所、食品稽查总队、药品稽查总队、认证中心、长白山局、除长春市外的8个市(州)食品药品检验所共19个直属单位,核定编制683名。为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综合协调工作,省政府将原食品安全委员会调整为省政府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由27个增加到31个。在市县层面,我们报请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市(州)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多次召开体制改革现场会,部署要求各地主动工作,全面推进改革。截至去年9月底,全省9个市(州)、40个县(市)均印发了三定方案, 目前已全部完成改革。
二是突显工作地位,食药工作连续三年纳入省委省政府重大民生工程。在统筹推进工作方面,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将推进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工程列为民生工程;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工程的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了统一部署。在绩效考核方面,省政府连续多年将食品药品安全列为对市(州)政府及领导班子绩效考核指标,每年分值都保持在3分以上,并将“食品药品安全”作为考核指标的一票否决项。省委财经办在修订《吉林省县域考评办法》过程中,在否决性指标减少的情况下,为突出强调食品药品安全对于经济发展、民生发展的重要性,将“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件)”列为对“县域经济发展考评”的否决项指标。在经费保障方面,改革后全省系统各级局财政预算收入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
三是构建技术支撑体系,食品药品监管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我们结合推进国家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及食品安全检(监)测能力项目建设,初步建立了以省级食品、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所为龙头,市(州)食品药品检验所为骨干,县(市)、 乡(镇)、社区、商场、超市快检和企业自检为补充的全覆盖检验检测体系。省药品检验所在国家药品评价性抽验中排名第一。省食品检验所已具备食品、食品添加剂、化妆品领域1040项检验技术能力。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各地积极推进食品药品检验所升级改造工程。 白城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已完成改造,近期将投入使用。梅河口市和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争取到国家投资2000万元,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正在积极推进。省局与中检院签署了《食品药品技术监督检验合作备忘录》,利用中检院在检验人才、技术和资源方面的优势,提升我省检验检测能力。2013年以来,全省共完成粮食及粮食制品、酒类等24大类、25000余批次食品安全抽检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6%。 同时,我省建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风险预警决策咨询机制,被国家总局列为风险预警交流工作4个试点省份之一。
四是大力推进监管方式方法创新,积极打造阳光监管体系。我们将电子追溯监管体系建设纳入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工程,纳入省委、省政府民生实事。2013年启动一期建设,研发确定了食品可追溯终端设备硬件功能。2014年启动二期建设,融合食品药品监管追溯需求,开发综合电子监管平台,当年协议入网企业达到10万余户。今年,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可追溯监管平台的普及应用上,截至目前,全省已安装11968户,签订协议123736户。全面推行“四不两直”工作制度,两年来收回药品GMP证书31个。部署开展“阳光厨房”建设,指导600多家餐饮单位完成厨房改造, 国家总局在我省召开了现场会推广我省做法。结合全省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实际,部署推进量化分级管理、开展“寻找笑脸就餐”活动,鼓励人民群众用“脚投票”、选择到A级店就餐。创新食品流通监管方式, 出台《吉林省流通环节食品送货车监督管理办法》,食品配送经营行为得到了有效规范。
五是推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服务企业发展力度持续加大。省局连续两年召开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座谈会,制定出台《创新监管方式促进食品医药产业加快发展若干规定》、《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实施方案》和八项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规定,在督促企业设立安全总监、履行主体责任的同时,协调国家总局出台《关于养殖梅花鹿及其产品作为保健食品原料有关规定的通知》,授权我局自主履行省内无菌药品GMP认证和药品技术转让补充申请审评职能;先后将粮食加工品、豆制品等18大类食品生产许可权下放到市(州),取消食品生产许可每户次2200元核查费;搭建平台展示拟转让药品、保健食品文号362个,办理转让224个;推行预约服务、 网上审批等特色审批服务,为敖东、东宝、施慧达等重点企业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和直通车,优先办理审批事项。一系列扶持措施的密集出台,为全省食品医药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今年7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期间深入到我省有关药企,对企业发展和落实主体责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服务产业发展方面,省局正在研究后续措施。我们也希望各地能够及时跟进,在保安全、促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争取更大的作为。
六是凝聚各方力量,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初步形成。省局与省公安厅签署了《框架协议》,成立联动执法办公室,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协调开通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案件检验鉴定“绿色通道”,对各地办案检测经费给予适当补助。省局与省检察院联合下发了《关于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中加强协作配合的若干意见》,全面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协作配合,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我们建立乡镇协管员、村屯信息员队伍,通过宣传引导,进一步提升了12331投诉举报平台的公众知晓度。今年省举报中心共受理各类咨询举报电话、信函、来访4100多件,查办属实291件,发放奖励资金221万元,社会各界参与食品药品监督的热情空前高涨。省局与省内7家主流媒体签署合作协议,创刊《吉林食品药品安全报》,部署各地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室、食品药品安全科普小屋改造升级为食品药品安全便民服务站,强化快速检测、咨询服务、举报受理、科普宣传、预警交流五大功能。下一步,我们的工作重点是要把基层分局(所)也打造成为食品药品安全便民服务站,激活监管“神经末梢”,进一步完善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监督保障体系。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受大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省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基础相对薄弱、风险隐患大量存在的不利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一是食品医药产业生产经营主体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质量保障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二是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滞后,法规标准体系不够健全,监管的科学性、合法性、有效性亟待提高;三是监管机制还不够完善,基层一线监管力量不足。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促进食品医药产业健康发展,仍然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