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传变,简称病传。所谓“传变”,一般认为,“传”是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发生性质的转变。传变是疾病本身发展过程中固有的阶段性的表现,也是人体脏腑经络相互关系紊乱依次递传的表现,是指疾病的传变规律和过程。
疾病传变学说由来已久,早在秦汉时期,中医最重要的经典医籍《内经》中就已经有大量关于疾病传变内容的阐述。例如,《灵枢·百病始生》云:“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输……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邪气淫佚,不可胜论。”《素问·皮部论》云:“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禀于肠胃。”以上论述均揭示了疾病始而皮毛,次而经络,内而脏腑的一般传变规律。此后,张仲景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伤寒六经传变学说,第一次系统形成了疾病传变学说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理法方药相统一的辨证论治体系。
运用六经辨证,能正确地掌握疾病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治疗上有着重要指导作用。病邪从外侵入,逐渐向里传播,由这一经的证候转变为另一经的证候,称为传经。传经与否,主要取决于受邪的轻重、病体的强弱,以及治疗得当与否。传经的一般规律为:①循经传:即按六经次序相传,如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或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②越经传:不按上述循经次序,而是隔一经或隔两经相传,如太阳病不愈,不传少阳而传阳明或太阴;③表里传:是互为表里的两经相传,如太阳传少阴。两经病或三经病同时发生的称为合病,例如,太阳病与阳明病同时出现,为“太阳阳明合病”。凡一经之病,治不彻底,或一经之证未罢,又见他经证候的,称为并病。例如,太阳病发汗不彻,因而转属阳明,为“太阳阳明并病”。凡病邪初起不从阳经传入,而直接进入阴经,表现出三阴经证候的称为直中。尚有里邪出表,由阴转阳的传变方式,为正气渐复、病有向愈的征象。
可见,六经的传变与疾病的转归有着重要联系,其传变规律与肿瘤原发部位侵犯其他内脏及组织,或肿瘤转移引起相应的症状颇有相似之处。如大肠癌典型症状主要为大便次数增多,腹泻或便秘,时便秘、腹泻交替出现,里急后重,肛门坠胀,腹隐痛。其病机为湿浊瘀毒蕴结大肠,肠道传导失职,初起多为实证,归属阳明病范畴。若肿瘤浸润肠腔导致肠腔狭窄引起肠梗阻,此为燥热津伤,阳明腑实;转移至肝,出现黄疸等,此为邪入里化热,与湿邪搏结,蕴蒸于肝胆,胆汁外溢而发为黄疸,类似阳明病不愈,循经传少阳,而呈阳明少阳并病;转移至肺,出现咳嗽、气促、血痰,类似表里传,而呈表里同病;若出现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畏寒肢冷、嗜睡等症状,其病机为心肾阳虚,类似越经传少阴;晚期大肠癌既可见面白神疲、消瘦乏力、食欲不振、心悸失眠、动则汗出等正气衰竭证,同时因肿瘤的生长、浸润、压迫和阻塞,又出现腹胀痛、梗阻不通和低热等邪气闭阻证,此为阳明入里传厥阴,而成寒热错杂、厥热胜复之象,病情凶险,预后不佳。以上仅为举例,其他肿瘤发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应证候,虽然变化多端、错综复杂,亦可以参考其说而辨治。可见,六经传变规律在肿瘤辨治中具有一定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明清时期,温病学派跳出伤寒圈子,别立新论。叶天士的卫气营血、吴鞠通的三焦传变学说,可视为对六经传变的补充,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疾病传变学说的内容。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有顺逆之分:①顺传,指病邪由卫传气,由气传营,由营传血。这种传变规律,反映了温热病由表入里,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轻而重的疾病演变过程,揭示了病变的不同程度和阶段。一般来说,病在卫分为病势较轻浅,病位在皮毛和肺,以发热恶寒为其临床特点。病在气分为邪已传里,病势较重,病位在肺、胸膈、胆、胃肠、脾,以但热不恶寒为其临床特点。病在营分为邪已深入,病势更重,病位在心和心包,以舌质红绛、心烦不寐为其临床特点。病在血分为邪更深入一层,最为严重,病位在心、肝、肾,以舌质红绛及耗血、动血、伤阴、动风为其临床特点。由于病邪性质、感邪轻重和体质不同,温病在传变过程中,亦有不出现卫气营血全程传变者:有初起邪在卫分,治后即愈,不复传里的;有起病不从卫分而直中气分或营血的;还有卫气同病、营卫合邪、气血两燔的;更有病邪先入营血,后传出气分,但未得清解,又复入营血等。如春温、暑温、伏暑等,卫气营血传变过程的阶段性表现很不明显。至于湿温,湿多热多,化热化燥,传变无定。②逆传,在卫气营血传变中,肺卫病邪,邪不外解,不传气分,由肺而径自内陷心包,称为“逆传”。其病剧变,病势凶险。而三焦病变的传变规律,一般多由上焦手太阴肺开始,由此而传入中焦为顺传,如由肺而传入心包则为逆传。中焦病不愈,多传入下焦肝肾。故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入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脾胃。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肾。始于上焦,终于下焦。这是一般的规律,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传变过程中,有上焦证未罢而又见中焦证的,亦有中焦证未除又出现下焦证的。
现代中医肿瘤专家通过临床实践认为,肿瘤的放射治疗是通过照射源照射身体某部位,在照射肿瘤组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照射到一部分正常组织而产生一系列毒副作用。“放射病”属“火邪”“热毒”,而“火邪”“热毒”属于阳邪,具有温热的特点,且邪热从外感受,起病急、变化快,因此,放射病辨证可归属“温病”范畴。其发病虽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传变规律也不一定遵循卫、气、营、血四个不同的病理阶段,但在不同季节,因“四时”主气的不同也兼夹有“时气”的表现,且其表现同样也可分为卫、气、营、血分症状。根据病情不同,遵循温病养阴保津大法而分别运用甘寒生津法、咸寒甘润法、酸甘化阴法、苦甘合化法等;依据病位的不同,又可分别运用滋养肺胃法、增液润肠法、滋补肾阴法等。
综上,在几千年的中医学术史中,疾病传变学说源于《内经》,而仲景首创六经传变揭示外感病发展规律,继而温病学派发展仲景学术,创卫气营血传变、三焦传变学说。以上学说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临床实践,历经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对指导肿瘤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