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讲的颈椎骨折与脱位,单指第3~7颈椎的骨折与脱位。它的损伤可分为三种类型:①颈椎单纯脱位;②颈椎单纯骨折;③颈椎骨折合并脱位。临床以前两种多见。
(一)颈椎单纯脱位
1.病证解析
由于颈椎后关节与椎体相近于水平位,当头部受到外力时可引起脱位。
2.脱位分型
颈椎单纯脱位,是指上个椎体脱向下个椎体的前方,属屈曲型,临床多见。如上个椎体脱向下个椎体后方,属伸直型,临床比较罕见。半脱者多见,伴有轻微神经损伤症状者多见,无神经症状者少见,全脱者罕见。
伤后立即出现全身瘫痪者,为全脱;不全瘫,或仅有上肢麻木无力症状者,为半脱。全瘫者,即颈以下完全瘫痪;不全瘫者,多见于上肢麻木无力,不能自举或握力减弱,起卧时,均须两手捧头,慢慢活动,无神经损伤者,走路时也须两手托腮,缓慢挪行,不敢抬足迈步,以防震动。
3.整复手法
患者俯卧,一助手两手分别托在枕部和下颌,缓缓用力拔牵,使头呈过伸(伸直型),另一助手用两手攀患者两肩向下,呈对牵状,用力持续稳定,待患者肌肉放松时,医者用两手拇指按压后凸棘突,牵头助手配合轻轻旋转头部以助复位,有的可听到复位音。复位后仍保持牵引,将患者置仰卧位,颈部放在特制的枕头上,使头处于过伸位休养(图6-11-13)。
图6-11-13 枕头固定法
4.固定方法
整复后就床采用头过伸位,保持关节复位后的稳定。2~3周后下床时用颈托。固定3~4周,待颈部感觉有力时,去除固定即可。
5.临证提要
整复时应首先选好手法复位适应证,如已出现全瘫,则不必复位,倘有部分功能存在或无神经症状,X光片显示颈椎脱位时,应及时复位,越早越好。
在给患者翻身活动时,务必保持头身一致转动,勿在活动时扭转患处,以免出现意外。
(二)颈椎单纯骨折
1.病证解析
颈椎单纯骨折,是指颈椎骨折不合并神经损伤和附件损伤,多属于压缩性的骨折。
2.骨折分型
根据外力方向的不同,可造成不同类型的骨折,如外力来自头后,可造成屈曲型骨折,即椎体前缘压缩变扁,临床多见;外力来自侧方,可造成侧屈骨折,即椎体侧方压缩变扁;外力来自前方,可造成伸直型骨折,即椎体后缘压缩变扁,且合并椎板或小关节骨折;头中立位外力来自头顶,可造成整个椎体变扁变宽,或把髓核挤进椎体内或使其向椎管内脱出,出现椎间盘突出症状。后两种类型很少发生,一旦发生,都可能挤压脊髓或神经根,出现轻重不等的神经症状。
3.整复手法
无移位者无须整复,只在拔伸下矫正头的位置,变屈曲为伸直。方法是:令患者坐位,医者立于其后,用两手托住患者下颌,轻轻托起,使头顶在医生前胸,用力向上提之即可(仅限于屈曲型骨折)。
4.固定方法
手法整复后,头的位置已近正常,用颈托或硬领固定4~6周后去除即可。
5.临证提要
患者宜仰卧位,枕头放在颈下肩部,使头部后伸,避免放于枕部(头后),以防颈部前屈而重新移位。
(三)颈椎骨折合并脱位
1.病证解析
颈椎骨折合并脱位,属非稳定性骨折,多并发上肢无力,轻者头不能自举,常用两手捧头走路,颈部旋转、俯仰、侧屈功能均受限,由头顶轻轻叩击时,可引起剧痛,局部压痛,棘突后凸,颈椎生理前凸消失。颈椎完全脱位者,可立即出现全身瘫痪甚至死亡。颈椎严重压缩骨折和双侧椎弓根骨折均可伴发后关节或椎体脱位,可引起脊髓损伤,造成全身瘫痪,颈椎骨折并发脱位,好发于第4~6颈椎。
2.骨折分型
屈曲压缩骨折,椎体爆裂骨折,颈椎半脱位、单、双侧小关节脱位。
3.整复手法
伤后颈部疼痛明显,功能丧失,严重者会造成椎体失稳,脊髓损伤。
坐位复位法 对颈椎半脱位和伴有神经损伤者,患者端坐,医者立于其后,两手交叉捧住患者下颌,患者头后顶住医生的前胸,以头后为支点,上提下颌骨,此时头呈仰位向上牵引,待患者肌肉放松,则颈椎间隙必因牵拉而增宽,加之头向后仰可将向前脱位的椎体拉回原位[图6-11-14(1)]。必要时,在牵提头部的同时,向侧方旋头,边旋转边观察患者表情,适可而止,不可勉强[图6-11-14(2)]。复位后一手托住下颌,一手检查颈椎棘突是否平复,如还未完全平复,可用拇指顶在凸起的棘突上向前推之,边推边提边左右轻轻旋头,即可完全复位[图6-11-14(3)]。
图6-11-14 颈椎骨折脱位整复法
4.固定方法
固定方法同寰枢椎骨折与脱位。
5.临证提要
参考寰枢椎骨折与脱位。复位时以患者的自然体位为宜,因患者的起卧都非常吃力,故不宜因手法复位而增加其痛苦,且在活动中容易出现不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