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经》中的“精”有物质

《内经》中的“精”有物质

时间:2023-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的中医书籍如《内经》注文和中医基础学等,多认为“精”的内涵包括: 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又称为水谷之精、后天之精。二者的功能虽异,但均为细微难见的精微物质则同。但根据《内经》和先秦、西汉的书籍所示,“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还具有与此不同的概念,即“神之初型”或“神之别称”。现就《内经》和先秦、西汉古籍中部分有关“精”为精神意识之文讨论于后。

现代的中医书籍如《内经》注文和中医基础学等,多认为“精”的内涵包括: (1)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又称为水谷之精、后天之精。(2)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二者的功能虽异,但均为细微难见的精微物质则同。这种揭示无疑是正确的。但根据《内经》和先秦、西汉的书籍所示,“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还具有与此不同的概念,即“神之初型”或“神之别称”。它有时单独称“精”,有时与神、明、灵、气等组成精神、精明、精灵、精气等名称,名异而义同。现就《内经》和先秦、西汉古籍中部分有关“精”为精神意识之文讨论于后。

1.《内经》中的有关记载

(1)《素问·移精变气论》:“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移精变气”,是用转移病人精神的方法去改变混乱了的脏气的意思,故吴崑注为:“移易精神,变化脏气。”《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里的“精神”“精气”是同义词,都是指精神意识而言。以上的“精”均为“神之别称”。

(2)《灵枢·本神》:“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而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本条把精神意识活动分为10个层次,无谈形体物质之意。这里的“精”是随形体一起来到人间的,是“神之初型”,故曰“生之来谓之精”。待与物质的水谷之精“两精相搏”之后,始能渐进而为“神”。但“精”是有其独立性的,比起魂、魄要依附精、神才能活动来要灵异一些,故曰“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或谓注家们对“生之来谓之精都解释为生命来自生殖之精,又当何说?”我认为这不能只看“生之来谓之精”一句。如果把这一句的上下文联系起来看,问题就很清楚了。上文说人的形体、生命来源于“德流气薄”,本篇讨论的主题是“神”,所以交待了人的来历后,下文对形体类就置而不论,只论精神活动的各个层次及其对生理病理的关系了。

注家把“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中的“德”,解释为“大自然的气候、日光、雨露等”,其中的“气”解释为“地面的植物、水分等生活必需条件”。这样解释固足以言之成理,但问题在于,这三句是说明形成人的条件,而非说明出世之人的生存条件。人之未存,何缘享受天地的赐予?我认为这里的“德”,应作“精之基础”解,即灵异之气,可以发展成“精”;这里的“气”,应作“形之基础”解,即精微之物,可以发展成“形”。这里的“天地”是指代成“神”的清阳之气和成“形”的浊阴之气。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的“生之本,本于阴阳”,便是很好的解释。而《管子·内业》的“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淮南子·精神训》的“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更具体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张玉珍《灵枢语译》注:“精,指的精明视物之功能。”并引张景岳《类经》注“为之精,为精明之用也”为其立论根据。这里的“精”也是“神”之代称。

2.诸子书中的有关记载

(1)《周易·系辞》:“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把精气与游魂并提,因二者同是指精神而言,只是有层次之别而已,故高亨注:“精气,犹灵气也。”

(2)《管子·心术下》:“一物能变曰精,一事能变曰智。”而在同书的《内业》篇则说:“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显然是把“精”与“神”当作同一概念的。同篇“敬除其舍,精将自来”句,赵守正注:“此处的精,与神所指相同。”同篇又云:“精之所舍,知之所生。”更清楚地阐明了精与知的关系。

此外,宋玉《神女赋》“精交接以来往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因唏嘘服臆,魂精泄横”,《淮南子·原道》“精通于灵府,造化者为人”中的“精”,都是“神”之别称。

不少学者认为,《内经》非一人之手笔,肇始于东周,完成于西汉。《内经》与同一时期各家著作的学说思想和文词概念都会相互渗透、相互模拟。故东周至西汉五六百年间的各家著作,有不少内容和文句都与《内经》相同或相似。“精”关系到人的生长壮老已和病苦康强,最易引起各派学者重视,概念自当一致,即诸子和《内经》作者都对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精”,分别赋予精微物质(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和精神意识两类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