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伤寒论》“厥阴病”的看法

对《伤寒论》“厥阴病”的看法

时间:2023-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厥阴病是伤寒病也是温病的最后阶段,是足厥阴肝的病理反应。蛔厥为患伤寒厥阴病者偶见之证,而未患伤寒病者倒可时见蛔厥。《伤寒论》厥阴篇的厥证,除水厥、痰厥非厥阴本病引为鉴别外,余证则为厥阴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厥证。但就《伤寒论》治厥诸方来看,寒厥比热厥、寒热错杂厥更为重笃。

1.厥阴病的本质

厥阴病是伤寒病也是温病的最后阶段,是足厥阴肝的病理反应。病机以阴阳气血衰微为主,偶兼邪气内伏;症状以厥为主,发热、下利为次,余症可伴随存在。

辨邪正盛衰,是各种辨证的主要内容。由太阳到少阳,是邪正双方由盛到衰的过程;由太阴到厥阴,是正气由虚衰到衰竭的过程。单就三阴病而论,太阴为脾胃阳虚,故以吐利腹满为主症;少阴以肾阳虚为多见,故以手足厥冷、自利、脉微为主症。如出现肾阴虚而虚火亢者,则可出现咽痛、虚烦不眠诸症。厥阴病总因木失敷荣,疏泄失职而致。阳虚则成寒厥、寒利,阴虚或邪热深伏则成热厥、热利,既阳虚而又邪热未解,则成寒热错杂之厥、利。从《伤寒论》厥阴篇所论诸症来看,似不涉及手厥阴心包的病变,虽373条有“谵语”一症,但细观全文,此条“谵语”其病变中心在肠,心及心包仅受部分株连而已,似难以此判定《伤寒论》的厥阴病包括了手足两厥阴的病变。

三阴病的病情轻重,可从它们的临床症状上表现出来。以吐利、腹满言,三阴皆可见到。但少阴有干呕、温温欲吐、自利、下利清水、下利清谷、便脓血、腹胀不大便等症,较太阴仅见吐利、腹满为重;厥阴除可具少阴诸症外,更有哕、吐蛔、吐涎沫、唾脓血、便血、热利下重、胸胁烦满、小腹满按之痛、内拘急、腹濡,较少阴诸症为重之症。少阴仅见手足厥冷、烦躁,而厥阴则可见肤冷,躁无暂安时。少阴之寒证、热证,其临床症状是泾渭分明的;厥阴之寒热有时是交互出现的,无论辨证和治疗都比少阴的纯寒纯热证为困难。三阴病的病情轻重,还可以从选方用药上反映出来。少阴无用当归之例,而厥阴的乌梅丸、当归四逆汤、麻黄升麻汤皆用当归。当归四逆汤用大枣至二十五枚之多,麻黄升麻汤用玉竹、天冬之养阴增液,皆不见于少阴方中,而独见于厥阴方中。

三阴病都以虚为主因,故其出现的症状每可相同,尤其是厥、少两阴以乙癸同源的关系更是如此。只是厥阴的病情比少阴更为严重罢了。但三阴病不必都是循经传来,总以“有是症则为是病”为准的。

少阴病既然较厥阴为轻,那么少阴病为什么会列有死证七条,与厥阴病所列的死证条数相等呢?根据《素问》“平人气象论”和“诊要经终论”的精神,五脏或十二经气绝皆能引起死亡。而少阴病已是伤寒病的后期阶段,是很容易出现气绝的,加上肾为先天之本,肾阴、肾阳任何一方面衰竭,都可危及生命,故少阴病的死证亦多。

2.厥阴病提纲

任应秋老师早年在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执教时,在所编的《伤寒论语译》中就对把少阳、厥阴两篇的“之为病”条作提纲提出了异议,认为此二条可于少阳、厥阴病中出现,但不能作为两病的提纲。这完全符合临床事实。因为“口苦、咽干、目眩”既非少阳病所独有,又非少阳病所必有,如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为提纲,倒很确切。蛔厥为患伤寒厥阴病者偶见之证,而未患伤寒病者倒可时见蛔厥。如果需要与厥阴病另立提纲的话,338条的“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庶几近之。

3.关于厥、热、下利

《伤寒论》的作者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把六经证治都阐述得很完备。即以肝肾的衰竭而言,其所列证治都以阳虚为详,阴虚为略,后经温病学家的补充,才使肝肾衰竭的证治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

《伤寒论》厥阴篇的厥证,除水厥、痰厥非厥阴本病引为鉴别外,余证则为厥阴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厥证。厥阴病的厥证有寒、热和寒热错杂三种。虽“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一条,有“厥应下之”之句,足证此条是专指热厥而言的,但却不能因此而排斥寒厥和寒热错杂厥的存在,因为本条决不能代表厥阴病中的所有厥证,所能代表的恐怕要推337条。其文曰:“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既云“凡”,就不是单指某一种厥证罢了;既云“阴阳气不相顺接”,也更说明不是单指某一种厥证了。湖北中医学院1979年主编的《伤寒论选读》对本条的解释是:“厥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在许多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个证候,其原因虽多,但不论什么原因导致的厥证,总不外阴阳之气失去了相对平衡,不能相互贯通的结果。”据此,则知寒厥、热厥都可由肝脏受邪后自行产生,不会全由另一属性转化而来。任何一脏的病,因其自身的特性不同,阴、阳的出现也会有偏多、偏少之异,在一定条件下由一性属的厥转化为另一性属的厥是完全可能的,但似不能据此而便认为厥阴病中的寒厥都由热厥转化而来。

无论何种厥证,都属危重之候。但就《伤寒论》治厥诸方来看,寒厥比热厥、寒热错杂厥更为重笃。寒厥则用四逆、通脉四逆、当归四逆、灸法等温补之方急补其阳;热厥则犹可用白虎、承气(厥应下之)以清下;寒热错杂之厥则用麻黄升麻汤清温并用,攻补兼施。当然,此时对热厥进行清下,对寒热错杂之厥兼用攻散,系取“无粮之师,贵在速战”之意,所以必须十分谨慎,并要中病即止,不可盂浪施为。

任何一脏的疾病都可有阴阳两类,肝脏何能例外?厥阴病中的寒,多是肝肾阳虚所生之内寒,少见外邪内伏厥阴之寒,故治疗以温补为主;厥阴病中的热则有多种情况,如阴虚内热(此证《伤寒论》论述不详,可参见《温病条辨》下焦篇13条、14条)、阴盛格阳、热邪内伏、阴或阳已虚而又兼伏邪热等皆能出现热象,故其治疗则有养阴、温阳、清利之别,还可根据证候,数法同用。细审厥阴篇诸条自明。

厥和热的存在,则有三种情况,即:但厥无热,但热无厥,厥热同时存在。如“前热者后必厥” (335条)、“厥五日,热亦五日” ( 336条)、“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 ( 341条)等都分明是说热时不厥,厥时不热。其他还有一些条文如白头翁汤证则为单热无厥,白虎汤证则为单厥无热等,就不一一详举了。339条的“热少厥微”、344条的“伤寒发热,下利厥逆”、345条的“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353条的“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等都是厥、热同时存在之证。如前所述,这些“厥”不一定都是寒证,“热”不一定就是热证,必须根据全身症状,参合舌、脉,才能定出寒热属性。

厥阴的下利,也和厥证一样,当分寒、热和寒热错杂三种,亦不全由另一属性转化而来。如353条的四逆汤证则属寒利,370条的白头翁汤证则属热利,356条的麻黄升麻汤证则属寒热错杂利,都是十分明显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