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金匮要略》“咳嗽上气证治”

读《金匮要略》“咳嗽上气证治”

时间:2023-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咳嗽上气”是临床常见的疾病。虽在两千年前的《内经》中即有论述,但有论无方,难以指导临床实践。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出,才创立了较为完备的诊疗内容。现将学习该篇“咳嗽上气”有关内容的一得之愚简陈于下。“咳嗽上气”中的“咳嗽”一词,概念明了,古今同义。唯“上气”二字,诸家解释不一。素患慢性疾病,此际气阴两虚,咳嗽上气不甚,当以养阴益气为主,化痰平喘为辅。

“咳嗽上气”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其中一部分属慢性,常反复发作,难于根治。虽在两千年前的《内经》中即有论述,但有论无方,难以指导临床实践。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出,才创立了较为完备的诊疗内容。现将学习该篇“咳嗽上气”有关内容的一得之愚简陈于下。

1.释名

“咳嗽上气”中的“咳嗽”一词,概念明了,古今同义。唯“上气”二字,诸家解释不一。有解释为“肺气上逆”的,如《中医大词典·基础分册》等;有认为“上气就是指喘息而言”的,如广州中医学院编的《内科讲义》等。这两种解释虽都足以“言之成理”,但尚不能令人完全惬意。“肺气上逆”是一个病理名词,而《金匮》本篇是以病名为题的,如以病理来跻身于肺痿、肺痈、咳嗽等病名标题中,则显得不伦不类。精思如仲景,恐难出此疏漏。

“上气就是喘息”就更难说通了,不仅《金匮》本篇有“上气喘而躁”“咳而上气,烦躁而喘”之句把上气与喘并列,就是《内经》也认为上气和喘是概念不同的两个名词。如《素问·痹论》在论述心痹时,有“暴上气而喘”把上气作为喘的状语的句子。可知上气和喘是不能等同而加以互训的。

那么,上气究竟应作何解释呢?笔者认为“上气”是一个症状,《金匮》本篇是把它作为一个病名来处理的。上气的“上”应作“盛”解,如《淮南子·时则》“坚致为上”的“上”便是。上气即盛气、多气,后世方书称为“呼吸气粗”。《素问·调经论》云:“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这里把“上”与“少”列为对立之文,足知“上”是“少”的反面,即盛与多也。喘的病机是肺气上逆,喘的症状为气粗气急。肺气上逆不能一概形成喘证,单纯的气粗亦不能与喘等同。如吴鞠通《温病条辨》桑菊饮方下有“气粗似喘”之句,便可以说明。气粗必须与气急结合起来,“喘”才能成立,也才能去掉“似”字。故《说文解字》谓:“喘,疾息也。”疾,含急迫之意;疾息,即急迫之呼吸。然而,气粗为喘之渐,喘为气粗之极,二者为同一性质之症,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故在治疗上有些方药亦可通用。

2.治疗诸法

该篇根据咳嗽上气表现的不同证候,创立了七法七方以适应临床需要,充分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

七法七方不仅可以直接应用于临床,而且可以示人以规矩,根据病情药情另立新方。现将七法七方浅析于下。

(1)化痰平喘

痰是病之本,喘是病之标;不化痰则喘难平,不平喘则痰可新增。化痰平喘实为标本兼治之法,亦为本病的最佳治则,故可贯穿于七法七方中,即后世所创新方,亦未越出雷池一步。

本法根据痰喘二者的轻重列出二方。喘甚痰稀则法主平喘化痰,方用射干麻黄汤;喘甚痰稠则法主逐痰平喘,方用皂荚丸。前者可兼见表证,后者则无。前者为清稀之痰,其量颇多,阻塞气道,故可闻水鸡之声;后者为浓稠之痰,其量相对为少,故仅见“但坐不得眠”。当然,“但坐不得眠”一症,亦可见于“射干麻黄汤”条,此互文见义之笔,古医经随处可见。

(2)化痰平喘,兼解表邪

射干麻黄汤以寒饮郁肺,症见“喉中水鸡声”为其遣方指征,无论有无表证均可用之;厚朴麻黄汤以风寒袭肺,症见“咳而脉浮”为其遣方着眼,必具恶寒发热等症而后用之。这是应用两方的主要区别。“咳而脉浮”,实为“咳而上气脉浮”,不言“上气”,盖承前省也。脉浮示病在表,余症可推,不待烦言。厚朴麻黄汤与射干麻黄汤的应对病机是不尽同的,前者为寒饮郁热,故在温化寒饮方中,兼用清热润燥之石膏、小麦;后者为寒饮特甚,故在温化寒饮方中重用辛散化饮之生姜、细辛。前者的喘促不显,故臣麻黄以杏仁、厚朴;后者的喘促已甚,故臣麻黄以射干、紫菀。辨证明审,用药精当。

(3)化痰平喘,兼益脾肺

本法的处方为泽漆汤。条文曰:“脉沉者,泽漆汤主之。”此亦承前省之笔,意为“咳而上气,脉沉者,泽漆汤主之。”脉沉,病在里。以方测证,知为寒饮郁热,更兼脾肺气虚。泽漆汤寒温并用,补泻兼施。寒以清郁热,温以化寒饮;补脾以绝生痰之源,补肺以复肃降之职。着意调和,无顾此失彼、捉襟见肘之嫌。

(4)养阴益气,化痰降逆

素患慢性疾病,此际气阴两虚,咳嗽上气不甚,当以养阴益气为主,化痰平喘为辅。条文曰:“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火逆因火致病的意思。《伤寒论》16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的“逆”就是指病因和病位。前人谓“暑伤气津”,因暑是阳热之邪故也。火为热之极,其伤气津之力较暑更甚。但当火灼气津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出现火邪微弱、气津大伤的邪少虚多之证。这和下焦温病中的定风、复脉两证的情况略同。治疗以扶正为急。

(5)化痰平喘,兼清肺热

条文曰:“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本条先述肺胀的主症,次述如患者出现喘、目如脱状、脉浮大的治法。喘而目如脱状,说明病势急重,治不可缓;脉浮大,展示病为新感,邪在肺卫,用越婢加半夏汤,允为对症。但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病重药轻,恐难顿挫其势,应加葶苈子之类以泻肺;二是喘至目如脱状,其人的正气却已大伤,属本虚标实之证。越婢加半夏汤为祛邪平喘之剂,应中病即止,不宜过服,并于病情缓解之后续进补益肺肾之方,以善其后。

(6)温化寒饮,平喘清肺

条文曰:“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本条是寒邪犯肺,使通调水道的功能失职,导致心下有水,水聚郁热,故见烦躁;病由风寒袭肺而致,故见脉浮。用小青龙汤温化寒饮,加石膏清热除烦,则心下水饮可除,伴见诸症可解。

(7)峻攻痰浊,上气自平

篇中第11条言肺痈症见“喘不得卧”,15条言肺痈症见“咳逆上气,喘鸣迫塞”皆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峻攻痰浊,以平上气或喘咳。其实,即非肺痈,如因痰浊壅肺而致上气或喘,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亦属正治,观《金匮》“痰饮咳嗽”篇第26条有“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之文可资说明。余临证以来,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治上气喘咳几乎纯为痰饮病,极少用于肺痈。

本方虽曰“峻攻痰浊”,然亦未越“化痰平喘”之雷池,只是仅较峻猛罢了。本方的组方用意,颇似皂荚丸之攻而兼补。但葶苈峻泻,功在逐饮下行;皂荚辛开,功在导饮上出。葶苈用大枣,微制其峻;皂荚用枣蜜,力制其猛,此二方同中有异之处也。

3.组方思路

治此思彼,欲致中和,为其组方思路,亦为组方特点。如射干麻黄汤在数味疏散药中用一味五味子之收;在数味祛邪药中用一味大枣之补。皂荚辛温性烈,却用蜜枣以缓之;葶苈苦寒泻肺,则用大枣甘温益气;泽漆毒泄,则佐人参以补之。厚朴麻黄汤之用小麦,麦门冬汤之用半夏,小青龙汤之加石膏,除了照顾兼夹病因外,大都含有治此思彼,欲致中和之意。此外,祛邪不忘扶正和祛邪为了复正的思想隐显于每首方剂之中,也是我们应当取法的。

4.两味少用的药

泽漆、小麦二药,现代药店不备,人们习以草药视之。泽漆一药,《神农本草经》即有记载,谓其功效主治为:“味苦微寒,主皮肤热,大腹水气,四肢浮肿。”作清热利水药用。黄元御《长沙药解》谓:“泽漆苦寒之性,长于泄水,故能治痰饮阻络之咳。”道出了仲景用泽漆之本旨。笔者在治疗肺结核、颈淋巴结核和百日咳时,在辨证施治的处方中加入泽漆,每获良效。鲜品效果尤佳。成人用量在30g至40g之间。鲜品有白色乳汁,刺激性较强,着肤即起疱,慎不可入目。小麦,《名医别录》称其味甘寒,能“除烦热,止燥渴、咽干,利小便”。《金匮要略》用小麦凡二方,厚朴麻黄汤用之以平喘止咳,甘麦大枣汤用之以养心安神。虽治疗的病种不同,但取其甘能缓急,润能滋燥则一。唐《新修本草》谓“小麦汤用,不许皮坼,云坼则温,明面不能清热止烦也。”故小麦入汤必须浑用,不可磨粉或打碎入药。

5.临证一得

(1)咳嗽急性发作时,应本“急则治标”原则,以大剂葶苈大枣泻肺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味顿挫其势。方用:

葶苈 30g,大枣30g,黄芩 30g,枳实15g,白芍30g,甘草15g。以水1000mL,煎取600mL,分3次温服,1日1剂。兼外感者,加紫苏15g、生姜15g(均后下煎沸3分钟)。

(2)急性症状消失,应本“缓则治本”原则,辨其肺肾阴阳孰虚,分别治之。

肺肾阳虚,方用:

制附片10g,肉桂6g,山药30g,补骨脂12g,枸杞15g,小茴香10g,党参30g,黄精30g。煎服1~2月,2日1剂。

肺肾阴虚,方用:

女贞子30g,知母12g,木蝴蝶10g,山药30g,楮实子30g,白芍15g,甘草6g,枳壳12g。煎服2~3月,2日1剂。

此病如反复发作,须戒烟酒,慎房事,并于每晚睡前艾灸气海、神阙各3分钟,常年不辍,直至终老,可以强身抗病,制其发作或发展。

(3)急性发作时,如备药不及,急以清凉油擦天突、膻中、肺俞(双),每可缓解。

(4)如定时发于夜间,可用小柴胡汤加射干、枳壳等味,常有良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