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的《腹满寒疝宿食》篇共有条文26条,方14首。其中“寒疝”一病的主症是发作性腹痛,一般病程较长。
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疝”的解释是:“疝,腹痛也。”仲景与许慎是同一朝代仅出生稍后的人,词义一般尚无变迁,故寒疝就是寒性腹痛。如就本篇叙述的寒疝症状看,也支持这一理解。当然,《内经》里的“㿉疝”“狐疝”和《金匮》第十九篇中的“阴狐疝”的“疝”字,则又当别论了。
痛症以“寒”为多,则是《内经》的观点,也符合临床事实。《素问》一书就多次把“寒”与“痛”作为因果关系来进行论述的。如《痹论》的“寒气胜者为痛痹”,《举痛论》的“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故卒然而痛”,《长刺节论》的“病名曰疝,得之寒”,都是明证。仲景师承《内经》之意,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寒疝”这一病名。腹痛一症,虽然还有因热与他邪配合而致的,而《金匮》既以寒疝定名,故未述及热痛。
暴痛多实,久痛多虚。寒疝属于久痛,故以虚证为多。但在临床上,寒疝的虚证则常是以虚实并见之证出现的。这种“实”是由“虚”而产生的邪气,并非外邪所侵,故其本属虚,其标属实。血虚和阴虚,都可以使经脉失养,脉道空虚,挛急而痛;气虚和阳虚,都可使气机不利,酿成六郁,不通而痛。可见痛是因邪而致,邪是因虚而生;痛的直接原因是邪,间接原因是虚,即使见症完全属于实证,也是因虚而致邪气太甚,以实掩虚之故。李士材说的“至虚有盛候”,多系指此而言。
既然腹痛的直接原因是邪(实),故治疗一般不宜单纯补虚。纯补而欲正旺以胜邪,则王道迂缓,难济其急,久痛不止,可以变生他病;另外,邪气未除,纯补常不能扶其正,而反助其邪,使病情增剧。二者的结果都是弄巧成拙。所以,仲景的大建中汤、当归生姜羊肉汤都是以补为主,兼施攻散的。而对实邪壅盛,虚证不明显者,则专施攻散,使邪去正安。仲景的大黄附子汤、赤丸、大乌头煎等,都是从这一目的出发的。但是这些方剂都是从“急则治标”立法,只能暂时服用,一待病情缓解,即应改弦更张,投以调补,使受病脏腑的功能恢复其常,各循其职,才能巩固疗效。
仲景治疗寒疝,有攻散里寒、祛散表里之寒、补血和祛寒、建中和祛寒、温下寒结、涤饮合祛寒六法。因其总的病因为寒,故六法皆不离温。但寒有在表在里之分,故有解表、温里之不同;有兼血虚、虫动、传导失职、痰饮内停之别,故有补血、安虫、攻下、逐痰之合用。前述六种治法虽然还不够详备,但就此可以看出引起腹痛的原因是比较多的。要想治好腹痛,就必须消除致痛之因,才能根绝其患。如腹痛单纯施以玄胡索、乌药等止痛药,可有两种后果:一是痛不止而反剧;一是痛虽止而常复发。仲景立诸法以治寒疝,可以启发我们去复习“治病必求其本”,做到腹痛不宜纯止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