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师熟谙经典理论,善撷各家精华,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颇具新见,施治独具特色,临床疗效显著。兹就随师学习所得整理如下。
1.发微究隐,审证求因立论精
2型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以多食、多饮、多尿、形体消瘦为主要见症。业师认为,本病是多种病因聚合而成,易伴发其他病证,很难以一“消渴”概之。就一般而言,阴虚内燥,气虚血瘀为其病理特点,故其始则为“消渴”实证,其变则属“虚损”范畴。
业师指出,本病的病因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伤过度等诸多因素有关。嗜食肥甘则脾胃蕴热;情志失调则肝火内炽;劳伤过度则肾阴虚损。以上诸因均可形成上灼肺津、中耗胃液、下劫肾阴之变,最终形成阴虚内燥、气虚血瘀的基本病理改变。胃热肺燥则多食渴饮,肾虚津液不摄则多尿、尿甜、消瘦;气虚血瘀既久,三焦失其决渎,脾气失其运化,内湿因之而生。此时则口渴不显,食欲不佳,小便短少,大便稀溏或燥结纷至沓来。故认识本病应掌握五个要点:一是明确本病是多种病因聚合而成的综合病证;二是本病初期多以阴津亏损为本,肺胃燥热为标,二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三是“热甚则食气”,故初起即见气虚之症,并由气虚不运而产生夹瘀夹湿;四是本病中后期由于阴损气耗,多气阴两伤及阴阳俱虚的病理改变;五是多兼瘀滞之症:气虚不运,则血行障碍固可致瘀,而津液亏损,亦可血滞成瘀,二者即所谓“因虚致瘀”;阴虚燥热,可灼血成瘀,此即所谓“因实致瘀”也。
《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说明气滞血瘀可使百病丛生。本病至血瘀阶段,常为气受血阻不能输布水津,或加重消渴,或津滞为湿,故后期易出现多种因脉络瘀阻所致的夹湿夹瘀诸症。
2.注重调摄,倡健康生活方式
由于2型糖尿病多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精神因素、营养过剩及少运动有关,业师强调治疗本病应首重调摄,倡行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素问·奇病论》指出:“其人素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明确指出了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是糖尿病形成的重要因素。业师尤重患者的饮食节制,主张减滋味,戒嗜欲,忌肥甘,食以清淡,不可过饱。他还推崇隋代巢元方提出的导引和散步是治疗消渴病的“良药”,反对“饮食便卧,终日久坐”(《外台秘要》)。主张患者宜选择散步、健身跑、练太极拳等中等强度的耐力型体育活动。
《灵枢·五变》篇说:“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明确地指出了情志因素对消渴病的严重影响。情志不调,五志过极均可郁而化火,消烁津液,则可导致糖尿病的发生或加重。故业师强调,患者应保持安静乐观,解除情志不遂的因素。
3.执简驭繁,辨证论治分四型
业师认为,糖尿病的病因复杂,患者往往多食、多尿、多饮、消瘦、乏力、瘙痒、肢体麻木等多种症状同时存在,又多兼瘀夹湿之证,故很难以一方一法泛应诸症。若纯清热滋阴,则阳气易受戕伐;纯温补益气,则阴津易招耗散。根据上述特点,业师将本病分为四型论治。活血燥湿之药,则根据不同情况随证加入。
(1)中焦湿热,气阴两伤,用清热燥湿、益气养阴法
2型糖尿病初起患者多见中焦湿热,气阴耗伤。其症消谷善饥,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或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燥湿,益气养阴,使湿热分消,气阴得滋。业师临床常用方:
地骨皮50g,僵蚕30g,丹参30g,玉竹30g,泽泻15g,红参10g,山药30g,苍术30g,黄柏30g,知母30g,天花粉30g。
(2)热甚津伤,气虚血瘀,用清热泻火、益气生津法
本型主症为身热心烦,大饥大渴,小便频数,气息促急,舌红,苔薄白燥,脉滑大而数。治疗以清热泻火、益气生津之法,使火热去而气津不耗。业师临床常用方:
地骨皮50g,僵蚕15g,丹参30g,玉竹30g,天花粉30g,红参10g,山药30g,石膏50g,知母30g,玄参30g,鸡血藤30g。
(3)气阴两虚,燥热血瘀,用益气养阴、清热化瘀法
2型糖尿病中后期患者多为气阴两虚、燥热血瘀之证。其主症多为食少尿多,渴欲饮水,气息短促,语音低微,倦怠乏力,五心烦热,舌暗红无苔,脉沉细数。治以益气养阴、清热化瘀法,使气阴复、虚热去、瘀滞行。常用基本方:
红参10g,玉竹30g,黄精30g,山茱萸 15g,枸杞30g,丹参30g,天花粉30g,山药30g,地骨皮50g,僵蚕30g,鸡血藤30g。
(4)阴阳气虚,兼瘀夹湿,治以扶正固本活血利水
本型多见于后期患者。其临床表现多见食少乏味,小便次多、量少,口渴欲饮,饮量不多,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形寒怕冷,面白无华,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四肢不温,酸楚麻木,面浮肢肿,便溏或燥结,舌体胖、质淡红,苔薄白或花剥,脉沉细或细数无力。治以扶正固本、活血利水,使阳复本固、气阴得滋、瘀散水去。基本方:
红参10g,淫羊藿15g,葫芦巴30g,泽泻15g,益母草30g,五味子6g,地骨皮30g,丹参30g,玉竹30g,山药30g,枸杞30g,天花粉30g。
以上四型,均以地骨皮、红参、玉竹、天花粉、山药、丹参、僵蚕为基本方。方中地骨皮甘寒清润,以育真阴而不伤元阳见长。《本经》谓其“主五内邪热,热中消渴”;《本草新编》言其“凉血,凉骨,益肾生髓,因此通治三消,实非他药可及”。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地骨皮能抑制中性脂肪在肝脏内生成,促进中性脂肪移向血流,因而保证了肝脏这维持血中葡萄糖恒定的正常生理功能,达到降低血糖作用,故为本方之君。“热甚则食气”,故辅以人参、山药,补中益气;玉竹、天花粉清热生津,则阴阳有既济之妙。且玉竹对“胃火炽盛,燥渴消谷,多食易饥者,尤有捷效”(《本草正义》);花粉“退五脏郁热……从补药而治虚渴,从凉药而治火渴,从气药而治郁渴,从血药而治烦渴,乃治渴之要药也”(《本草汇言》)。由于本病多兼瘀滞之证,经脉瘀滞则津不上承而渴,故用丹参、僵蚕化瘀通络为佐使。在此基础上,再依据不同证型配入燥湿清热、清热泻火、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品。既切中病机,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又据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取有显著降糖作用的药物组方,针对性强,疗效甚佳。我们用以上分型观察治疗150多例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15~30天血糖恢复正常,症状改善,显效率达90%以上。
4.谨守病机,同时兼顾并发症
消渴日久,除伤阴损阳、兼瘀夹湿之证外,常有影响全身、危及生命而又常易被人忽视之症出现。业师强调,此时应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业师在辨明证型后,其加减用药规律如下:
(1)一般症状加减用药
饥饿明显者加牡蛎,倍玉竹;皮肤瘙痒加白鲜皮、地肤子;热重津伤较甚倍石膏;气机阻滞加荔枝核;伴发疮疡加野菊花、银花、黄芪、当归;脾虚便溏者地骨皮减量,去玄参、知母。
(2)兼脉络瘀滞加减用药
症见胸部疼痛,甚则胸闷憋气、心慌气短者,系心脉瘀阻,倍人参、丹参,加川芎、赤芍。症见头晕眼花、视物模糊不清,甚则目盲失明者,系眼络瘀阻,加青葙子、草决明;眼底出血,加白茅根,旱莲草。症见肢节疼痛、麻木不仁者,系肢体脉络瘀阻,加木瓜、红花;下肢青紫破溃者,加黄芪、当归、水蛭。面浮脚肿明显、小便混浊者,系肾络瘀阻,倍益母草、泽泻,加玉米须。症见头晕头痛,甚则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者,系脑脉瘀阻,加钩藤、川芎、地龙、水蛭。
(3)结合检测指标加减用药
血脂偏高者加山楂、首乌、草决明;尿酮体阳性者加黄连、生地;合并肝炎、转氨酶升高者加茵陈、五味、黄柏、蒲公英;黄疸加茵陈;合并结核者加黄精、土茯苓;尿中有蛋白者加泽兰、黄芪、白花蛇舌草,倍山药。
5.典型病例
例1:李某,女,48岁。因头晕、口渴喜饮8月,加重1月,于1991年11月13日初诊。
患者8月前始感头晕、乏力、口渴、善食易饥,住院治疗2月不见好转。近1月来病情加重,口渴而饮水量多,小便多而混浊,大便秘结,舌暗红,苔薄黄少津,脉滑数。查空腹血糖14.3mmol/L,血压21.3/14.7kPa。诊为2型糖尿病。证属中焦湿热,气阴耗伤。治以清热燥湿,益气养阴。处方:
地骨皮50g,红参10g,丹参30g,玉竹30g,天花粉30g,苍术30g,黄柏15g,僵蚕15g,山药30g,知母30g,玄参30g,泽泻15g。
水煎服,2日1剂,连服10剂。嘱远房帏,慎饮食,畅情志,适劳逸。
1991年12月2日二诊:查空腹血糖5.3mmol/L。诸症明显好转,头不晕,无饥饿感,口微渴。嘱原方常服,以巩固疗效。
按:本例患者系中焦湿热,气阴耗伤。业师以燥湿清热、益气养阴为主,标本兼顾,使热清阴复而获显效。
例2:夏某,男,62岁。因口渴喜饮、易饥善食、多尿、消瘦2年,于1991年7月9日初诊。
患者2年前觉口微渴,饮水增多,未引起注意。2月后口渴加重,饮食增多,小便多而混浊,身体日渐消瘦。查空腹血糖16.8mmol/L,尿糖(++++)。诊为2型糖尿病,口服中成药“消渴丸”,西药优降糖、D860等,血糖时升时降。近2月食少乏味,小便次多量少,口渴欲饮,饮水量不多,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四肢不温,酸痛麻木,下肢微肿,五心烦热;便溏,一日二三行;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7月5日复查空腹血糖14.6mmol/L,尿糖++。证属阴阳两虚、兼瘀夹湿。治以温阳益气,滋阴清热,活血燥湿。处方:
红参10g,淫羊藿15g,葫芦巴30g,北五味6g,泽泻15g,地骨皮30g,丹参30g,玉竹30g,山药30g,天花粉30g,枸杞30g,木瓜30g。
水煎服,2日1剂,连服10剂。嘱节制饮食,调畅情志,注意活动。
1991年7月31日二诊:患者连服上方10剂,诸症好转,查空腹血糖5.5mmol/L。惟轻度口渴,下肢仍酸痛麻木。嘱原方常服。
按:本例患者属阴阳两虚、兼瘀夹湿之证。以扶正固本、活血利水为治,使阳回本固、气阴得复、瘀散水去而获效。
例3:周某,女,65岁。因视力减退3年,口渴喜饮、尿多2年,于1992年5月1日自台湾省台南县返川治疗。查空腹血糖11.2mmol/L,自觉神倦气短,口干不欲多饮,五心烦热,舌暗淡,苔薄白少津,脉沉细涩。证属气阴两虚,瘀血阻络。治以益气养阴,清热化瘀通络。处方:
地骨皮50g,红参10g,枸杞30g,玉竹30g,黄精30g,山茱萸15g,丹参30g,天花粉30g,山药30g,僵蚕30g。
2日1剂,连服30天,血糖降至5.3mmol/L,诸症消失。回台湾续服上方巩固疗效。
按:本例属气阴两虚、血流不畅之证。方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法,切中病机,故获显效。
(张耀 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