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慢性肾小球肾炎辨治四法

慢性肾小球肾炎辨治四法

时间:2023-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慢性肾炎,属中医虚劳、水肿、腰痛等病证的范畴。业师认为,慢性肾炎,虽肺、脾、肾三脏俱虚,但以脾虚为主。业师认为,慢性肾炎由于气虚、气阻、湿聚互为因果,故多兼血瘀之证。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肾炎由于大量的尿蛋白排泄后易致低蛋白血症,而低蛋白血症又致反复感染和加重水肿,使病情日重。诊为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服上方3剂,水肿明显减轻,精神好转,食纳正常。

慢性肾炎,属中医虚劳、水肿、腰痛等病证的范畴。其症浮肿不甚,腰酸,乏力,纳差,面色苍白或萎黄。实验室检查:尿中常有蛋白、管型或红、白细胞。其基本病机是肺脾肾俱虚,运化失常,开阖不利,以致水湿停聚,进而气滞血瘀,积结成毒。由于病程较长,加上药物克伐等多种因素,致正气日耗,病变更为复杂,终致正虚、气滞、水结、血瘀交错为患。业师根据本病的病机特点,以补脾益气,行气通滞,活血利水,固肾摄精四法灵活施治,疗效甚佳。

1.补脾为大法,脾健水湿运

业师认为,慢性肾炎,虽肺、脾、肾三脏俱虚,但以脾虚为主。因脾居中焦,为水液输布、气机升降之枢纽,为制水之脏。由于病久加上不少治疗本病的药物易于克伐脾胃,脾虚则散精无权,上可致肺虚不能肃降、水道不通调;下可致肾阳衰微、精微流失,致病情加重。

由于脾虚运化失常,初期多见肢肿、呕恶、纳差、腹胀、便溏,日久则气血阴阳俱虚,出现面色苍白或萎黄不化,面浮,肢肿,气短懒言,舌淡脉弱等。业师以补脾为大法,取“建中央以运四旁”之意。治随脾虚之轻重酌情选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或理中汤等方。一般肺气虚加黄芪,肾阳虚加淫羊藿、枸杞,肾阴虚加山药、女贞子。

2.水化在于气,气行则水行

本病的病机特点是以脏气虚衰为主,气虚则湿聚水停,反过来又影响肺气的通调、脾气的转输、肾气的开阖和三焦的决渎,使上下出入枢机不利,形成水因气阻,气因水塞。于是水道壅塞结滞,水渗皮肤、肌腠而肿。故业师认为,水化之关键在于气,气化则水行。业师遵明·张介宾“凡治肿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气”之旨,于健脾方中加入行气之品,常收著效。一般宣降肺气,畅理三焦,肺寒常选麻黄,肺热常选枇杷叶,肺闭常选桔梗以宣降水之上源,开其上而下自通;调理脾胃,斡旋中州,常选陈皮、枳壳、神曲,使升降出入有序;下焦肝肾气滞不畅,常选橘核,偏寒选小茴香,还常用牛膝引水下行,使大气一转,水湿邪气自散。兼汗出恶风者,业师常宗岳美中先生用法,选汉防己通行十二经,领诸药斡旋于周身,使上行下出,外宣内达。

3.水停血瘀滞,瘀化水自行

业师认为,慢性肾炎由于气虚、气阻、湿聚互为因果,故多兼血瘀之证。诚如《血证论》所云:“水病则累血。”血脉瘀滞,使津液渗出脉外而为肿,即如《金匮要略·水气》篇所云:“血不利,则为水。”本病兼瘀滞者,其临床表现多见面浮肢肿,腰痛,腰酸,面色晦暗,舌紫暗或见瘀斑,脉多涩象。业师一般用丹参养血活血,瘀滞较甚加红花、三七;瘀而肿甚重用益母草,既可祛瘀,又能利水,且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还有明显的利尿、降压作用;瘀滞而肝肾不足者,常加怀牛膝活血化瘀,补肝益肾,引药下行,该药还含有多量钾盐,可防止利尿后失钾。

4.肾虚精微失,固肾可摄精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肾炎由于大量的尿蛋白排泄后易致低蛋白血症,而低蛋白血症又致反复感染和加重水肿,使病情日重。业师认为,在正常情况下,肾气充则精气内守,肾气虚则封藏失司,精微失摄,故出现蛋白尿、管型或红、白细胞。故治疗常于健脾方中加入补肾摄精之药,使肾关开阖有度,精微内守而纠正低蛋白血症,消除尿中蛋白,减轻水肿。业师用药一般肾阴虚加山药、山茱萸;肾阳虚用淫羊藿、枸杞、续断;尿中蛋白多加芡实、山药、金樱子、黄芪;尿中颗粒管型重用山茱萸或枸杞。

5.病案举例

例1:雍某,女,36岁。1991年8月10日初诊。

全身反复水肿6月,加重1月。患者近6月来全身反复水肿,用西药激素、利尿药及中药治疗,病情时轻时重。近1月来腰以下肿甚,伴见腰酸痛,头昏,乏力,纳差,脘腹胀满不适,大便时硬时溏,面浮,面色萎黄,舌暗淡,苔白润,舌下系带瘀滞,脉弦细涩。查体: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腹部可叩及移动性浊音。小便常规检验:蛋白(++++),颗粒管型0~3/HP,RBC 0~2/HP,WBC 0~3/HP。血常规检验:血色素80g/L。BP 21.3/9.33kPa。

证属脾虚不运。肾虚不摄,气滞血瘀,水湿内停。治以健脾益肾摄精,行气化瘀利水。方用四君子汤加减。药用:

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2g,神曲15g,山药30g,丹参30g,芡实30g,益母草30g,橘核15g,续断50g,连翘30g。

上药水煎分6次服,1日服3次。患者服上方5剂后,尿量明显增加,全身水肿减轻。续服10剂后,精神好转,睡眠佳,食纳正常,全身水肿及腹水消失。惟尿中蛋白++,原方去神曲、益母草,加金樱子15g、甘草10g,守方服用30剂,病愈。追访已3年未复发。

例2:何某,女,25岁。1991年12月5日初诊。

患者1年半前因患妊娠中毒症,分娩后全身浮肿,伴恶寒,头昏乏力,腰酸痛,纳差。尿常规检验见蛋白(++++),并有红白细胞及管型。诊为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在当地注射青霉素,口服强的松、左旋咪唑、昆明山海棠及利尿剂治疗不见好转。诊见:全身水肿,面色淡白无华,精神萎靡,少气懒言,不思饮食,小便短少,大便溏。舌淡苔薄白,舌胖、边尖齿痕,脉沉细涩。尿常规:蛋白(++++),颗粒管型0~3/HP,RBC 0~2/HP,WBC 0~3/HP。血常规:血色素65g/L。血压16/10kPa。

证属脾肾两虚,气滞血瘀水停。治宜温补脾肾,行气化瘀利水。方用理中汤加味。药用:

红参10g,淫羊藿 15g,白术15g,炮姜10g,茯苓30g,丹参30g,橘核15g,益母草100g,芡实30g,枳壳15g,金樱子15g,山药30g,甘草6g。

上药水煎分6次服,1日服3次。患者服上方3剂,水肿明显减轻,精神好转,食纳正常。又服10剂后,全身水肿消失,惟腰酸,尿常规检验:蛋白++。原方去红参、淫羊藿、益母草、炮姜,加山茱萸、党参各30g。又服30剂病愈。

(张耀 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