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病为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以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为临床特征,常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业师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脾肾和任、带二脉,证候为虚实夹杂。“虚”,主要为脾虚和肾虚,患者常见身倦乏力,不思饮食,头晕,腰酸痛,舌质淡,脉缓或沉细无力。“实”,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湿热,患者常见带下量多而黄,或白稠,或有腥气,或兼阴痒,舌苔白厚或黄腻等表现;一为瘀滞,由于脾肾两虚,气血运行无力,加之湿热内蕴胞宫,气血运行受阻,致使血滞而瘀,临床出现小腹胀痛,或带中夹血丝,或舌质暗、有瘀点,脉涩等症。由是,业师指出脾肾两虚,湿热内蕴,瘀血阻络,影响任、带,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为带下病的主要病因病理。治疗上强调抓住“脾肾虚”“湿热”“血瘀”三个重要环节,以攻补兼施为其治疗原则。临床上,业师以党参、白术、茯苓、山药、黄柏、大蓟、赤芍、小茴香、甘草等组成基本方,名“愈带汤”。湿盛者,苍术易白术,土茯苓易茯苓;热盛者,选加蒲公英、野菊花、贯众;血瘀甚者,加丹参或红花;腰痛者,加续断或杜仲;食差者,加神曲。方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补脾益肾;黄柏、大蓟清热除湿;小茴香、赤芍行气化瘀。诸药合用,共奏补益脾肾、清热除湿、行气化瘀之功。使脾气健、肾气充、湿热清、瘀滞散,则任脉固、带脉约,带下诸症因之而除。
赵某,女,34岁。1992年7月27日初诊。
患者出现白带量多2年。经西医妇科检查,诊为“宫颈糜烂”“阴道炎”,服中西药治疗,效果欠佳。症见:白带量多,色黄稠而臭,带中夹血丝;小腹重坠胀痛,阴痒,腰痛,身倦乏力,面色萎黄,梦多,口干,不思饮食,舌质暗红有瘀点,舌苔黄厚,脉沉细。药用:
党参30g,白术30g,土茯苓30g,黄柏30g,大蓟50g,山药30g,赤芍30g,蒲公英30g,神曲30g,续断30g,小茴香12g,甘草12g。水煎服。
服药3剂,带量减少,诸症明显减轻。上方大蓟用量减至30g,加丹参30g,续服6剂,诸症消除。继用五味异功散加山药、丹参、神曲、蒲公英调治,巩固疗效。
(景洪贵 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