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疳积俗称“奶痨”,是一种小儿慢性营养缺乏症。主要表现为:轻者体重增长缓慢或停滞,甚至下降,重者皮下脂肪消失,出现进行性消瘦,肌肉内脏萎缩,伴有面黄肌瘦、厌食乏力、头发干枯等。多见于3岁以内的小儿,常因喂养不当,蛋白质、能量摄入不足所致,也可继发于某些疾病。中医学认为,小儿的脾胃运化功能尚未健全,容易为饮食所伤,乳食无度,或食肥甘生冷,或饮食不洁,均能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气血生化无源,出现脏腑失养、津液干涸、形体羸瘦,进而影响生长发育,形成疳积。
选用穴位
艾灸方法
1灸中脘穴
仰卧位取穴,距离穴位5厘米(比成人要高一些)处进行温和灸或雀啄灸,灸约3~5分钟后将艾条徐徐移近穴位,但是距离不得少于3厘米,以免灼伤皮肤或惊醒患儿,灸1~2分钟后,将艾条提至5厘米处,重复施灸,每次灸15~20分钟,以穴位局部有温热感即可。
2灸双侧足三里穴
仰卧位或正坐取穴,方法同上。
3灸双侧脾俞、胃俞穴
俯卧位取穴,温和灸或隔姜灸5~8壮,以局部皮肤红晕无灼痛为度。
4灸双侧四缝穴
仰卧位或正坐取穴,艾灸方法同上。也可以用采血针(缝衣针)经75%酒精消毒后,点刺该穴,挤出少量黄白色液体即可。
专家点评
中脘穴属任脉,为足阳明胃经的募穴,八会穴之一(腑会中脘),也是任脉、手少阳、手太阳、足阳明经之交会穴;足三里属胃经,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胃的下合穴,两穴相配,可以健脾胃、调气血、补虚弱,主治各种消化系统疾患。脾俞、胃俞分别是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背俞穴,两者相配也可以调理脾胃脏腑功能。四缝是经外奇穴,有驱虫、消积、调理脾胃的功能,主治小儿疳积、胃脘痛、腹胀、消化不良等。
贴心提示
1.在患儿熟睡时施灸,术者应将食指、中指放在穴位两侧,以感知温度,避免烫伤小儿皮肤,特别婴幼儿在灸时会哭闹,会动,则更要认真、谨慎,注意艾火的高度。
2.婴幼儿尽可能母乳喂养,乳食不宜过饥过饱,断乳时,应给予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食物。
3.小儿喂养要定时、定量,增加辅食要先稀后干、先素后荤。
4.防止小儿挑食、偏食,不食不洁食物。若是寄生虫引起的疳积,则应先驱虫治疗。
5.家长平时可用胡萝卜(约250克)、粳米(50克)一同煮粥空腹食用,有宽中下气、消积导滞的作用;还可以选用鲜鲈鱼肉50克,牡蛎20克,陈皮10克,同煮汤食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