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胃内的化学性消化

胃内的化学性消化

时间:2023-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内因子 为胃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其作用是保护维生素B12免受小肠内蛋白水解酶的破坏;另外,与回肠黏膜上皮细胞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盐酸是胃腺活动的产物,又对胃腺活动产生抑制性作用,是胃腺分泌的一种负反馈的调节机制,它对防止胃酸过度分泌,保护胃肠黏膜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胃内的消化液主要有胃液,胃内的化学性消化由胃液完成。

(一)胃液的分泌

胃黏膜中有三种外分泌腺:①贲门腺,属于黏液腺;②泌酸腺,腺体主要有壁细胞、主细胞和颈黏液细胞,它们分别分泌盐酸、胃蛋白酶原和黏液,壁细胞还可分泌内因子;③幽门腺,含有黏液细胞和G细胞,前者分泌碱性黏液,后者还可以分泌促胃液素。

(二)胃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纯净的胃液是无色透明的酸性液体,pH为0.9~1.5,正常成人每日分泌量为1.5~2.5L。胃液中除水外主要成分有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内因子。

1.盐酸 又称胃酸,由胃腺壁细胞分泌。胃液中的盐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解离状态的游离酸,另一种与蛋白质结合,称结合酸。两者酸度的总和称为总酸度,纯净胃液中主要为游离酸。正常人空腹时的盐酸排出量称为基础酸排出量,为0~5mmol/L,在食物刺激的情况下,盐酸排出量明显增加,最大排出量可达20~25mmol/L。

胃酸的生理作用:①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发挥作用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②使食物中蛋白质变性而易于分解;③杀死随食物入胃的细菌;④盐酸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⑤盐酸所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胃酸分泌过少或缺乏时,细菌易在胃内生长,产生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胃酸分泌过多,会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产生侵蚀作用,是诱发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原因之一。

2.胃蛋白酶原 由胃腺的主细胞分泌,在盐酸的作用下转化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可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䏡、胨及少量的多肽和氨基酸。胃蛋白酶发挥作用的最适pH为2.0~3.5,当pH>5时便失活。

3.黏液和碳酸氢盐 黏液是由胃腺中的黏液细胞和胃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共同分泌的,其主要成分为糖蛋白。黏液具有较高黏滞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它形成厚约500μm的凝胶层覆盖在胃黏膜表面。黏液对食物有润滑作用,但它的主要作用是与胃黏膜分泌的HCO3一起形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保护胃黏膜免受食物的机械摩擦,阻止胃黏膜细胞被高浓度的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图6-2)。

图6-2 胃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示意图

4.内因子 为胃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其作用是保护维生素B12免受小肠内蛋白水解酶的破坏;另外,与回肠黏膜上皮细胞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例如,萎缩性胃炎患者,胃大部分被切除,使机体缺乏内因子,或当体内产生抗内因子的抗体时,均可发生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影响红细胞生成,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三)胃液分泌的调节

1.消化期的胃液分泌 空腹时胃液不分泌或很少分泌,进食时和进食后,胃液分泌增加。进食后的胃液分泌,一般根据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先后分成三个时期 :头期、胃期、肠期。

(1)头期胃液分泌:指食物刺激头部感受器(眼、耳、鼻、口腔、咽、食管等)所引起的胃液分泌。头期胃液分泌的机制是通过慢性实验方法———假饲实验证实的。狗事先制备胃瘘,并施行食管切断术。当狗进食时,食物从口腔进入食管,随即从食管的切口流出体外,食物并未进入胃内,故称为假饲。但假饲却能引起胃液分泌。此期胃液分泌的机制包括条件反射性和非条件反射性两种(图6-3)。

图6-3 头期胃液分泌机制示意图

头期胃液分泌是由进食动作而引起。食物虽未进入胃,却能引起胃液大量分泌。头期胃液分泌主要接受神经调节,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性分泌。前者是由食物的形象、颜色、气味、声音等刺激了眼、耳、鼻等感觉器官而引起的;后者则是在食物入口后,刺激口腔和咽等处的化学和机械感受器而引起的。头期胃液分泌的特点是分泌量多,占整个消化期分泌量的30% ,酸度和胃蛋白酶原含量都很高,因而消化力强。

(2)胃期胃液分泌:食物入胃后,对胃产生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继续引起胃液分泌,其主要途径:①食物机械扩张刺激胃底、胃体部的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反射,直接或间接通过促胃液素作用于壁细胞,引起胃液分泌;②扩张幽门部,通过壁内神经丛,作用于G细胞,引起促胃液素的释放;③食物的化学成分直接作用于G细胞,引起促胃液素的释放。胃期分泌的胃液量约占进食后总分泌量的60% ,胃液的酸度高,但是胃蛋白酶的含量比头期少。

(3)肠期胃液分泌: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刺激小肠继续引起胃液的分泌,称肠期胃液分泌。在切断支配胃的外来神经后,食物对小肠的作用仍可引起胃液分泌,提示肠期胃液分泌的机制中,神经反射的作用不大,它主要通过体液调节机制,食糜作用于十二指肠黏膜,使其释放促胃液素、肠泌酸素,促进胃液分泌。肠期胃液分泌的量不大,大约占进食后胃液分泌总量的1/10,这可能与食物在小肠内同时还产生许多对胃液起抑制性作用的调节有关。

2.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正常的胃液分泌过程还受到多种抑制性因素的调节。实际表现的胃液分泌,正是兴奋性和抑制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消化期内,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除精神、情绪因素外,主要有盐酸、脂肪和高张溶液三种。

(1)盐酸:当胃窦的pH降到1.2~1.5时,对胃酸的分泌可产生抑制作用。盐酸是胃腺活动的产物,又对胃腺活动产生抑制性作用,是胃腺分泌的一种负反馈的调节机制,它对防止胃酸过度分泌,保护胃肠黏膜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2)脂肪:脂肪及其消化产物抑制胃液分泌的作用发生在脂肪进入十二指肠后,而不是在胃中。

(3)高张溶液:十二指肠内的高张溶液可通过两种途径抑制胃液分泌,一是通过肠胃反射抑制胃液分泌,二是通过刺激小肠黏膜释放一种或几种胃肠激素而抑制胃分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