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时间:2023-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神经元的轴突或有些长的树突统称为轴索,轴索包有髓鞘或神经膜成为神经纤维,神经纤维又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两种。如果神经纤维受损伤、被切断、被麻醉和处于低温时,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就会被阻滞。神经递质可按其产生部位的不同分为外周神经递质和中枢神经递质两大类。1.外周神经递质指周围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纤维所释放的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和肽类或嘌呤类递质。

(一)神经元

神经元的形态和大小不一,一个典型的神经元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图10-1)。突起由胞体发出,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有多个,但轴突只有一条,轴突由胞体的轴丘发出,轴突开始的一段没有髓鞘包裹,称为始段,轴突的末端有许多分支,每个分支末端的膨大部分称为突触小体,它与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相接触而形成突触。神经元的轴突或有些长的树突统称为轴索,轴索包有髓鞘或神经膜成为神经纤维,神经纤维又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两种。

图10-1 神经元结构模式图

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和整合信息并且传递和输出信息。胞体或树突膜上有受体,是接受信息部位;轴突始段部分是整合信息并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轴突是传导神经冲动的部位;轴突末梢(神经末梢)的突触小体是释放神经递质输出信息的部位。

(二)神经纤维的功能

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即传导动作电位。生理学上把沿神经纤维传导的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nerve impulse)。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具有以下特征:

1.生理完整性 生理完整包括结构和功能上的完整,只有在这两方面都保持完整时,神经纤维才能传导兴奋。如果神经纤维受损伤、被切断、被麻醉和处于低温时,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就会被阻滞。

2.双向性 当神经纤维上某一点发生兴奋时,兴奋可向两个方向传导。

3.绝缘性 一条神经干包含多条神经纤维,每条纤维在传导兴奋时,互不干扰,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确性。

4.相对不疲劳性 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可长时间传导兴奋而不容易发生疲劳。

(三)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轴突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并产生突触后电位的信息传递物质。神经递质可按其产生部位的不同分为外周神经递质和中枢神经递质两大类。外周神经递质包括自主神经递质和躯体运动神经纤维释放的递质(表10-1)。

1.外周神经递质指周围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纤维所释放的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和肽类或嘌呤类递质。

2.中枢神经递质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递质,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活动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1)乙酰胆碱:乙酰胆碱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分布很广,很重要的神经递质。在脊髓、脑干网状结构、丘脑、尾状核、边缘系统等处都有乙酰胆碱递质的存在。其功能与感觉、运动、学习记忆等活动有关。

(2)单胺类:单胺类递质是指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组胺等。脑内的多巴胺主要由中脑黑质的神经元合成,沿黑质-纹状体投射系统分布,在纹状体贮存,对纹状体神经元起抑制作用。去甲肾上腺素递质系统比较集中,神经元主要位于脑干的网状结构内,其功能与觉醒、体温、摄食、心血管活动、情绪活动有关。5-羟色胺(5-HT)递质系统主要位于低位脑干的中缝核内,与镇痛、睡眠、体温、性行为、垂体分泌等活动相关。组胺神经元胞体分布的区域非常局限,集中在下丘脑后部的结节乳头核内,其功能可能与觉醒、性行为、腺垂体分泌、血压、饮水和痛觉等调节有关。

(3)氨基酸类:氨基酸类递质主要包括谷氨酸、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谷氨酸是脑内含量最高的氨基酸,在中枢内分布极为广泛,几乎对所有的神经元都有兴奋作用,是脑内主要的兴奋性递质。γ-氨基丁酸、甘氨酸则起抑制作用,在脊髓、小脑和大脑皮层均有分布。

(4)神经肽:某些下丘脑肽能神经元分泌的多肽类神经激素,可能也是神经递质。脑内具有吗啡样活性的阿片样肽(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与痛觉调节有关。脑内还有胃肠肽等,它们与摄食活动等生理过程有关。

表10-1 主要的神经递质种类及分布

3.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清除 不同的神经递质合成的部位和过程各不相同。一般认为,突触前神经元在酶系统作用下,递质的前体物质合成某种递质并储存在神经末梢的囊泡内,当神经冲动抵达末梢时,囊泡内的递质能被释放入突触间隙,递质释出后,能作用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上的特异性受体而发挥生理作用。递质合成、释放后,很快被清除或失活,对保证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间的信息的正常传递有重要意义。使递质失活的方式主要有酶水解或重摄取等。例如,在胆碱能神经元的胞内前体物质胆碱和乙酰辅酶A,在胆碱乙酰化酶作用下合成乙酰胆碱,然后储存在囊泡中,当神经冲动到来时,从囊泡中以出胞方式释放出来,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很快被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胆碱酯酶水解而失去作用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