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一)器官衰竭的定义
机体的重要脏器出现功能的减退,不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称器官衰竭。
(二)老年人多器官衰竭的概念
老年人多器官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 in the elderly,MOFE)指老年人(≥60岁)在器官老化和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基础上,由于某种诱因激发,在短期内出现2个或2个以上器官序贯或同时发生衰竭。
在老年患者中,各个器官生理储备不同,可能与器官衰竭有关,一旦应激发生器官衰竭,死亡率高达18.2%~49.4%。
老年人比年轻人容易发生多脏器衰竭,诱发因素以肺部感染为多,因跌倒骨折引起的也不少。起病较隐袭,病理迁延漫长,可反复发作。
衰竭顺序一般为心、肺、肾、脑。器官衰竭的个数比年轻人多,死亡率高。
二、老年人多器官衰竭的特点
老年患者常有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这些疾病可能发展为单个器官功能不全,并通过降低器官功能储备增加器官衰竭发生。
老年患者对器官功能不全的急性支持治疗在已有器官损害时效果欠佳,并可能加重前期疾病导致的其他器官功能的损害。
三、老年人多器官衰竭的免疫功能变化
免疫功能衰退是老年人生命过程中最明显的特征之一。老年人免疫系统随增龄、衰老主要发生以下变化。
(一)免疫屏障
老年人肾功能及泌尿系、内分泌及性功能均相应减退,自我稳定机制被削弱,非特异免疫屏障易受内因、外因干扰破坏,特别常因微生物感染、药物刺激、异常代谢产物、过敏应激等因素使免疫屏障受损。
(二)免疫器官
(1)胸腺老龄性退化是老年免疫衰退中最重要的特征。
(2)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慢性伴发病的老年人中,脾脏多大。
(3)淋巴结、扁桃体、腺样体等淋巴组织随增龄明显萎缩,全身淋巴网在60岁以上老年人中清除病原的能力有所下降,表现在老年人化脓性淋巴结的炎症病程相对延长,患淋巴瘤和恶变比例相应增多。
(三)组织细胞
1.T细胞 T细胞免疫调节网络功能容易受损伤。
2.B细胞 老年人B细胞的成熟过程明显减慢,成熟周期延长。B细胞表面Ig降低,产生抗体活力降低,免疫应答亦降低。
(四)非特异性免疫物质
(1)免疫因子统称细胞因子,随年龄增长细胞因子网络可发生复杂的变化。
(2)补体系统的免疫防护作用在正常老人中仍然保持,但在慢性肝脏疾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硬化)老人中补体系统功能呈总体衰退,特别是清除免疫复合物功能有明显影响。
(五)干扰素
免疫系统中,几乎所有的效应细胞均可受干扰素的调节。
四、老年人多器官衰竭的发病机制
老年人多器官衰竭发病机制复杂,细胞水平的衰竭是最根本的病理改变,其发病机制如下。
(一)微循环障碍与微血栓形成
(1)组织器官因缺血、缺氧或感染等引起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皮肿胀,可阻断毛细血管内血流,大量组织因子释放并激活凝血系统、激肽及补体系统,加上体内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组胺、血小板激活因子等活性物质的作用,使机体各个部位的组织器官处于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出现血液瘀滞、血细胞黏附聚集、微循环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2)由此产生的缺血、缺氧、物质代谢障碍以及有毒物质积滞进一步构成恶性循环。
(二)代谢障碍
(1)多器官衰竭是一种亚细胞生化代谢障碍为主的进行性代谢衰竭,由于不能很好地利用营养物质而处于营养缺乏状态。
(2)底物进入线粒体生成ATP的能力丧失导致细胞死亡,能量不足还使依赖环磷腺苷(c AMP)作为第二信使的许多激素不能发挥代谢调节作用。
(三)低灌注综合征
是指组织短时间急性缺氧、缺血后,尚未重新建立循环灌流而发生的损伤。
(四)缺血再灌注损伤
(1)组织缺血后再灌注时其缺血区并未得到充分的灌注,再灌注损伤实际上是缺血的延续和叠加,又称无复流现象。
(2)缺血时血管内皮细胞黄嘌呤脱氢酶转变为黄嘌呤氧化酶,再灌注时大量分子氧随血液进入缺血组织,导致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器官功能障碍。
(3)休克时膜泵功能降低、膜通透性升高,细胞外大量钙离子内流,与钙调节蛋白形成复合物,激活磷脂酶和蛋白水解酶,加重细胞的损伤和破坏。
(4)缺血后ATP生成明显减少,高能磷酸化合物缺乏所致的细胞有氧代谢障碍严重影响了组织器官功能的恢复。
(五)防御机制不全及血源性毒物损伤
(1)老年器官衰竭时营养与代谢障碍造成蛋白质缺乏,也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合成障碍,导致免疫防御机制缺陷,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清除功能也受到抑制。
(2)在循环休克时的一些神经体液因子、血管活性物质如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组胺、5-羟色胺、铁蛋白、血管紧张素、缓激肽、血栓素等均被认为是休克中的毒性因子。
(3)缺血区产生的体液因子如心肌抑制因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抑制因子、溶酶体、水解酶等对心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肾小管、胃肠道黏膜等组织的结构均有损害作用而导致老年多器官衰竭。
五、老年人多器官衰竭的诊断标准
(一)基础条件
凡年龄≥60岁,患有2种以上器官慢性疾病和(或)2种以上器官功能不全,兼有2个以上器官衰竭者。
(二)各脏器衰竭状况
1.中枢神经系统 除外脑血管病因的感觉抑制、嗜睡或昏迷等。
2.心脏 临床上有左心或右心衰竭表现,或因长期缺氧、酸中毒,突然出现低血压及心脏输出指数下降。
3.肺脏 呼吸困难、发绀,严重低氧血症,Pa O2≤6.6k Pa(50mm Hg),需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4.肾脏 不论尿量多少,血清BUN>17.9mmol/L(50mg/dl),肌酐>265.2μmol/L。
5.肝脏 血清胆红素>51.3μmol/L,肝功能异常,其酶值达正常2倍以上,指酶、胆分离,嗜睡、昏迷等。
6.胃肠道 有临床应激性溃疡出血等表现,或经内镜检查、手术或尸检证实有胃肠黏膜出血、糜烂或溃疡。
7.血液 出现DIC,血小板≤50×109/L,凝血酶原时间>15s,纤维蛋白原1.5g/L (150mg/d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17.85mmol/L(200mg/dl)。
8.胰腺 胰淀粉酶增高为正常值的2倍以上,并持续48h,血糖升高等。
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概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类获得性疾病,发生在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中。由于小血管内发生凝血,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大量的凝血因子被消耗,并继发激活纤维蛋白溶解,因而引起严重的广泛的全身性出血。其他基本特征是由于病理性凝血酶和纤溶酶的大量生成,导致广泛的微血栓形成、出血及脏器功能不全。
(二)临床表现
1.出血 可随原发病变而不同,多见皮肤出血呈一处或多处的大片瘀斑或血肿。最常见的是皮肤、黏膜出血。
2.微血管栓塞症状 器官内血管中由于微血栓形成而致脏器功能不全甚至功能衰竭,以肺部、肾脏最常见。肾受累后轻则出现腰痛、血尿、蛋白尿、少尿,重则出现尿毒症及急性肾衰竭;肺微血栓形成肺栓塞,引起呼吸困难、发绀、呼吸窘迫综合征;脑微血栓形成可致神志不清、昏迷。
3.休克 一旦发生会加重DIC,引起器官功能障碍。
4.溶血、微血管病性贫血 除有贫血及溶血的症状外,血象中还可有红细胞的畸形和破裂。
5.深部组织出血 包括呕血、便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和颅内出血。其中颅内出血最为严重,常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