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临终患者呼吸系统症状的姑息治疗

临终患者呼吸系统症状的姑息治疗

时间:2023-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双肺满布湿性啰音患者应予立即吸氧,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利尿剂。对已在使用麻醉止痛剂的患者,可使用额外的剂量来治疗呼吸困难和疼痛。对一些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肿瘤患者,呼吸困难可通过姿势改变而缓解。患者在濒临死亡时会有呼吸困难,往往呼吸困难不能缓解。常见于极度虚弱和逼近死亡的患者。发生率约为20%,可能给患者的亲属和照护人员及其他患者带来恐惧和不安。

一、呼吸困难

(一)症状

正常成人的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6~20次。所谓呼吸困难是指当患者在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费力,严重时出现鼻翼搧动、发绀、端坐呼吸,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活动,通气增加,并可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简而言之,即指呼吸时有令人不适的困难感,患者常用“觉得气不足,空气吸不进来,胸部窒息闭塞感”等口语化的词来形容这种感受。

呼吸困难是一种症状,而非体征,是患者可能描述的感觉,故临床上多根据引起呼吸困难症状所需要的体力强度来判定呼吸困难的程度,目前多采用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的呼吸困难量表来评价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呼吸困难量表分为5级。0级:无明显呼吸困难(剧烈活动除外);1级:快走或上缓坡时有气短;2级:由于呼吸困难,比同龄人走得慢或者以自己的速度在平地上行走时需要停下来呼吸;3级:在平地上步行100m或数分钟后要停下来呼吸;4级:明显呼吸困难而不能离开房屋或者换衣服时出现气短。

(二)治疗

舒缓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迅速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的感受。

1.病因治疗

(1)胸腔积液若量多则应予引流。少量胸腔积液可不予处理或行诊断性穿刺少量放液;中等或大量胸腔积液可予穿刺放液,除行诊断外,同时可解除肺及心血管受压,改善呼吸,使肺功能免受损伤,抽液后可减轻毒性症状,体温下降,有助于使被压迫的肺迅速复张。但须注意,每次抽液量不应超过1 000ml,过快、过多抽液可使胸腔压力骤降,肺复张后出现肺水肿,表现为剧咳、气促、咳大量泡沫痰。双肺满布湿性啰音患者应予立即吸氧,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利尿剂。抽液时若发生头晕、冷汗、心悸、面色苍白、脉细、四肢发凉的“抽液胸膜反应”时,应立即停止抽液,使患者平卧,必要时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ml,密切观察病情,注意血压,防止休克。

(2)贫血时考虑输注血红细胞;因肿瘤造成的呼吸道阻塞,可用类固醇激素(如地塞米松5~10mg,每日2次),或加放疗;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除类固醇外还可合并使用支气管扩张剂;肺栓塞时抗凝血治疗。

2.对症治疗

(1)吸氧:若患者有缺氧现象,可给予吸氧使氧饱和度在90%以上。可以鼻管2~6L/min给氧,或面罩给氧,根据氧饱和度来调整用量。

(2)麻醉止痛剂:未使用麻醉止痛剂的患者可以先用5~10mg吗啡口服,或2.5~5mg注射,每4h1次。若有突发性呼吸困难,则每小时另外给予2.5~5mg口服或2.5mg注射。对已在使用麻醉止痛剂的患者,可使用额外的剂量来治疗呼吸困难和疼痛。

(3)利尿剂:患者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肺水肿,可用呋塞米(速尿)静脉或皮下10~60mg注射。

(4)镇静剂:因焦虑等特殊原因而引起的呼吸困难,镇静可有效,但可使患者出现神志不清或步伐不稳等不良反应,避免常规使用。

(5)其他:浅快呼吸是低效的呼吸形式,可由焦虑和惊恐引起,因此呼吸锻炼和治疗惊恐发作可缓解肺癌患者的呼吸困难,但这些锻炼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物理治疗师是指导呼吸锻炼的主要人员。呼吸锻炼的目的在于:帮助建立一个放松的呼吸方式;减少呼吸作功;树立信心,相信自己能在呼吸困难发作时控制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方法包括:放松呼吸、膈式呼吸、缩唇呼吸。对一些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肿瘤患者,呼吸困难可通过姿势改变而缓解。增加腹压、提高膈肌效率、减少腹部矛盾运动和辅助呼吸肌运动。可用姿势:前倾坐位和俯伏位,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的姿势有健侧卧位。

(三)临终期呼吸困难

患者在濒临死亡时会有呼吸困难,往往呼吸困难不能缓解。如果患者变得易激惹和精神错乱,肠外可给予阿片类药物和镇静性抗焦虑药,效果不好者加用氟哌啶醇。但镇静不是治疗的主要方法,因为不良反应嗜睡加重,会使临床状况恶化。

晚期肿瘤患者在终末期会出现严重呼吸困难,伴有恐惧和濒死感。对这种状况,其亲人及好友、同事都应认识到,这是向死亡过渡的必然过程,不要表现出焦虑和恐惧,从而影响患者。

此期患者因原发病不能纠正,机体进入最后的不可逆转阶段,因此吸氧、外部呼吸措施、抗炎等已不能收效。

二、临终喉鸣

(一)症状

临终喉鸣(death rattle)是一个术语,用于描述在咽下部的分泌物随着吸气和呼气摆动所产生的吼鸣声。常见于极度虚弱和逼近死亡的患者。发生率约为20%,可能给患者的亲属和照护人员及其他患者带来恐惧和不安。治疗不能改善患者的病情,纯粹是一种能让亲属、其他患者和医护人员不感到惊恐的表面形式。

(二)姑息治疗

给患者家属解释患者在昏迷或半昏迷时不会由于喉鸣而感到痛苦,让其放松。患者可采用半卧位,以鼓励体位引流,必要给予吸痰,通常仅对意识不清者进行。

给予抗胆碱能性抗分泌药物以减少分泌,但它对清除已经存在于咽喉部的分泌物无效。这类药物对咽部唾液分泌相关的吼鸣音效果佳,而对支气管分泌物(由感染和水肿所产生)引起或反流的胃内容物相关的吼鸣音效果差。治疗药物包括东莨菪碱、阿托品等。

临终喉鸣发生于濒临生命终末的患者,机体功能衰竭至极,因此吸痰等治疗措施已无法逆转。

三、咳嗽

(一)症状

咳嗽是呼吸道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有利于排除误入呼吸道的异物、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和有害因子,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将中央气道内异物或分泌物清出体外,有益呼吸,通常应鼓励咳嗽。当咳嗽无效或频繁的刺激性咳嗽而影响睡眠、休息、进食和社会活动时,就失去了保护性意义。剧烈咳嗽可引起呼吸窘迫、呼吸肌劳损、肋骨和椎骨骨折、呕吐、晕厥、头痛、尿失禁,或视网膜出血。癌症患者咳嗽的发生率为50%~80%,肺癌患者的咳嗽发生率最高。

(二)姑息治疗

咳嗽分为:咳嗽伴有效咳痰、咳嗽伴无效咳痰、干咳无痰。根据咳嗽的原因和治疗要求选择治疗方案。对于濒死的患者,让患者舒服是治疗的目的。因此,对太虚弱而不能有效将痰咳出的患者,应该使用镇咳药物。当患者处于濒死阶段,有时不提倡吸痰,因为它带来的痛苦比咳嗽本身明显,而不能带来疾病的逆转。

1.非药物治疗 对于咳嗽伴有明显痰液的患者,有效咳嗽很重要。咳嗽可导致疲倦、胸痛、呼吸困难及加重支气管痉挛,立位或坐位时可产生较高的咳嗽压和气流速度,因而比其他体位更有效。有效咳嗽的训练步骤为:患者取坐或立位,上身略前倾。缓慢深吸气,屏气几秒,然后连咳数声,咳嗽时收缩腹肌或用手按压上腹部帮助咳嗽,然后停止咳嗽,噘唇呼吸,将余气尽量呼出,再缓慢深吸气,重复以上动作2~3次。如深吸气诱发咳嗽,可试用断续分次吸气,使肺泡充分充气,增加咳嗽效率。另外,还可通过体位引流排痰、理疗、雾化吸入蒸气等方法减少咳嗽的发生。要避免仰卧位,因其不可能有效地排出痰液。

2.药物治疗 对于有痰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镇咳药,最好使用祛痰药,以便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减少因咳嗽带来的呼吸肌无力。祛痰药的种类很多,局部黏液溶解剂包括雾化的生理盐水、复方安息香酊剂、薄荷脑、桉叶油。口服黏液溶解剂,刺激黏液分泌的药物包括氯化铵、愈创甘油醚、吐根、碘化钾。阿片类镇咳药如可卡因、去氢吗啡、吗啡、美沙酮等,能抑制源于气道传入纤维的谷氨酸盐释放。动物实验表明,钙通道阻滞剂与阿片类药物合用有协同镇咳作用。对肺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患者,吸入高渗盐溶液、阿米洛利、特布他林,有助于增加咳嗽效率。

3.镇咳药物治疗 对于干咳患者病因不明而不能采用特殊治疗,或不知道怎样治疗者,可以进行镇咳治疗。当普通咳嗽糖浆无效时,可选用可待因糖浆,吗啡的剂量可随需要增加,直到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为止。有些时候可雾化吸入局部麻醉药,通过麻醉感觉神经抑制咳嗽反射,如0.25%丁哌卡因、2%利多卡因。但其有以下的不足,应用受到限制。首先味道难以接受且有口咽麻木感,有引起支气管收缩的危险,以及作用时间短。对于肿瘤患者,在其他镇咳药治疗失败的情况下,也可采用色甘酸钠、巴氯芬、美西律等以减轻咳嗽的敏感性,但临床效果有待观察。

四、喘息性呼吸急促

(一)症状

喘息性呼吸急促指呼吸频率加快,伴有哮喘,可闻及哮鸣音。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多在临终前发生。

原因可能是炎症、肿块、痰液、血块等分泌物或水肿引起的气道堵塞,且无力将其排出。

(二)姑息治疗

静脉给予吗啡可降低呼吸深度,减慢呼吸频率至每分钟10~15次,可减轻喘息。必要时可增加2~3倍的镇痛剂量。极少数患者出现肩和胸部的上下剧烈起伏,此时可给予镇静剂每小时1次。

临终期可做吸痰、清除口腔黏液等处理,以保持呼吸道畅通以减轻症状。

五、呼吸节律紊乱

(一)症状

正常成人静息状态的呼吸节律基本上是均匀而整齐的。在病理状态下,往往会出现各种呼吸节律的变化。

潮式呼吸又称Cheyne-Stokes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再开始反复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节律。潮式呼吸周期可长达30s至2min,暂停期可持续5~30s,

间停呼吸又称Biots呼吸,表现为有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即周而复始的间停呼吸。

以上两种周期性呼吸节律变化的机制是由于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降低,使调节呼吸的反馈系统失常。只有缺氧严重,二氧化碳潴留至一定程度时,才能刺激呼吸中枢,促使呼吸恢复和加强;当积聚的二氧化碳呼出后,呼吸中枢又失去有效的兴奋性,使呼吸再次减弱进而暂停。这种呼吸节律的变化多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脑膜炎、颅内压增高及某些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巴比妥中毒等。间停呼吸较潮式呼吸更为严重,预后多不良,常在临终前发生。然而,必须注意有些老年人深睡时亦可出现潮式呼吸,此为脑动脉硬化、中枢神经供血不足的表现。

(二)姑息治疗

要判断患者的心功能和潜在的致心力衰竭疾病,有效控制心力衰竭,必要时夜间吸氧,酌情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使用氨茶碱有一定的改善症状作用。

但对濒临死亡的临终期患者,没有必要进行特殊的治疗。

六、咯血

(一)症状

咯血是指喉以下的气管、支气管或肺组织出血,并经过口腔咳出。这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多由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所引起。外伤、免疫性疾病或全身出血性疾病也可引起,但较少见。大量咯血时可使呼吸道阻塞,导致窒息或使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而危及生命。在临床上多以咯血量的多少和咯血时的出血速度作为判定咯血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一般以在24h内咯血<100ml为少量咯血,咯血100~500ml为中量,咯血>500ml(或一次咯血>100ml)则认为是大咯血。其中出血速度目前被认为是咯血最重要的致死原因。有少量咯血尤其是痰中带血时要引起重视。

(二)姑息治疗

1.咳嗽和体位引流 防止窒息、气道阻塞和播散至健肺,要把肺内的血液排出体外,咳嗽是最有效的方法。必须鼓励患者咳嗽,并向患者示范如何在咳嗽前稍稍延长声门关闭时间,以轻柔地清除分泌物。温水蒸气或雾化吸入有助于减少喉部刺激和便于突然爆破性咳嗽。如果出血速度很快,体位引流可能有益,不应让患者固定不动,而应鼓励其轻柔地移动,使出血一侧位于下方或使患者趋向于保持出血侧卧位。当出血部位不明确时,将患者置于头低位是有益的,以保证供氧和必要时的吸痰。

2.镇静、休息、吸痰对症处理 咯血患者往往出现精神紧张、恐惧不安。为解除其顾虑,除了医师、护士对患者病情进行合理解释外,必要时可给予少量镇静药。一般少量咯血如痰中带血,无需特殊处理,适当减少活动量,对症治疗即可;中等量以上咯血需卧床休息,并应定时测量血压、脉搏和呼吸;大咯血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并开放静脉,备血,必要时补充血容量,如情况紧急,床边应备有吸痰器。

3.止血药物的应用 垂体后叶素能收缩肺小动脉,使局部血流减少、血栓形成而止血。临床上治疗效果比较肯定的是垂体后叶素,用量一般从小剂量10U开始,但高血压病、冠心病、孕妇均应慎用。血管扩张剂如酚妥拉明、硝酸甘油通过直接扩张血管平滑肌,降低肺动静脉压而止血。止血敏及安络血等一般止血药通过改善出凝血机制、血小板和毛细血管功能而起止血作用,但实际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确切。巴曲酶可直接作用于内外源性凝血系统,促进凝血酶的形成而起到止血效果。糖皮质激素具有非特异性抗炎作用,减少血管通透性,可短期少量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