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临终关怀文化

临终关怀文化

时间:2023-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文化和社会心理文化决定医疗机构临终关怀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概念

(一)关怀

(1)人类文明社会形成、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基础及必要条件,包括人的生理、文化心理、精神、心灵和社会等方面。

(2)关怀的本质具有明显的主体性特征和人道主义的奉献。而这种奉献应自始至终贯彻在人的生命周期全过程,特别是体现人的临终阶段中的关心、关爱和专业的关照。

(3)一般关怀:是指该文化所特有的传统、固有的关怀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模仿和学习而得到的。

(4)专业关怀:通过大学、学院、学校或临终关怀专业机构传授或规范学习培训获得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二)文化关怀

1.文化关怀理论

(1)文化关怀是人类生存的必需条件。

(2)世界上不同文化的民族具有文化关怀的共性和特征。

(3)文化关怀分为普通关怀和专业关怀。普通关怀是人类一种天性的具体表现,而专业关怀是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专业活动,是一种工作而不是一种属性。

2.文化关怀调适 通过帮助性、支持性和促进性的专业文化作为决策,帮助特定文化人群或个体适应其他文化,或者在不同文化环境里与他人协作,从而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3.文化关怀的重建 通过帮助性、支持性和促进性的专业文化行为或决策等帮助服务对象,改变其生活方式,或塑造一个全新的但有利于健康的生活行为。

(三)社区文化关怀

1.社区临终关怀文化 是在临终关怀理念、观念、概念、定位、功能、价值、意义、定势及关怀模式与运作机制和服务方式等方面,也包括临终患者及其家属面对死亡文化中衍生而来。

2.社区文化关怀中的硬文化 是指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如物质财富是文化的物质外壳,即文化的表层结构。

3.社区文化关怀中的软文化 是指文化服务方式与精神产品,是文化的里层结构。

二、临终关怀文化

(一)定义

临终关怀文化是医疗机构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在一定的临终关怀学理论和传统文化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临终关怀特色的理念、观念和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生活方式、人文环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二)含义

(1)临终关怀文化是以在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临终关怀定义基础上,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以祖国传统医学文化和现代医学文化及相关门类文化相交流、渗透所衍生的多学科综合的一种特殊观念形态。

(2)临终关怀文化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社会进步和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

(3)临终关怀文化建设是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事业的重要内容和客观要求。

(三)临终关怀文化原则

1.综合性原则

2.教育原则

3.调动原则

4.疏导原则

5.整体原则

(四)临终护理文化原则

1.以临终者为中心 多元文化对临终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坚持一切从临终患者的利益出发,才能充分认识文化需要在临终护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有意识地、自觉地将满足临终文化需要与满足生活护理与技术护理一样纳入临终护理的工作之中。

2.注重个体差异 针对每一位临终患者,应充分考虑其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社会地位、知识程度等特点,真正识别不同个体的文化需要,制订与个体相适应的临终护理措施。

3.以舒缓身心为目的 临终关怀主要目标是提高患者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临终文化护理的措施与方法都要围绕这一目标展开。

4.注重发挥文化的正面效应 文化具有两重性,既有正面的、积极的方面,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方面。在对临终者实施多元文化护理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文化积极的、正面的效应,防止和避免不利的、负面的文化效应。

(五)临终关怀文化的特点

1.综合性和独特性 临终关怀文化是“合金文化”,它的形成受到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影响。

2.传统性与现代性 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传统,并在各自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不同的临终关怀文化素质,这些临终关怀文化素质又必然在临终关怀服务中得到反映。

3.稳定性和连续性 临终关怀文化的内容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就是临终关怀宗旨和观念。

(六)临终关怀文化的功能

1.导向功能 是指临终关怀文化对患者及其家属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同时也反映临终关怀团队的共同价值观念。

2.凝集功能 是指临终关怀能把临终患者和家属、医护人员和服务团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将为维护临终患者尊严以及提高其终末生命质量的宗旨和信念凝集在一起。

3.控制功能 它是通过深层的精神意识,内在控制临终关怀中人际关系的行为指向。

(七)临终关怀文化的框架构成

1.起源 医疗机构临终关怀文化的历史起点是传统文化和社会心理文化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用于医疗机构。这种作用是潜在的、非自觉意识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心理文化决定医疗机构临终关怀文化的基本特征。

2.影响 医疗机构外部的各种主导地位的因素,如制度、法律、经济、文化等决定因素逐步改变了医疗机构临终关怀文化的某些特征,同时又充实了新的内容。

3.形成 医疗机构临终关怀文化内涵结构是指医护人员的心态、竞争和价值取向等观念的基本看法。

(八)临终关怀文化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1)在大众传统观念中,认为死亡是不祥和令人恐惧的,因此我国目前大部分民众尚不具有接受临终关怀思想和文化条件。主观上也因此采取否认、蒙蔽、回避的态度。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人们并不愿意思考临终和死亡,这与儒家重生不重死的传统有关。

(2)在当前临终医疗活动中,呈现医疗技术泛滥,人文关怀缺失倾向。对于临终之际的患者及其家属,所需要的不再是技术上的服务,而是心灵上的关怀。

(3)临终关怀文化建设的意义:①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②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③临终患者权益及尊严的需要。④医疗卫生资源合理使用的需要。

(九)临终关怀文化的内涵

(1)医疗机构临终关怀文化受社会文化和医疗机构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在不同的医疗机构临终关怀活动中形成了不同的临终关怀文化,所以医疗机构临终关怀文化的内容是多层次的,其形成也是多样的。

(2)医疗机构临终关怀文化是个性文化,它的生命力是从各个医疗机构的实际出发,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医疗机构临终关怀文化。同时它又是动态文化,是随着临终关怀实践和医护人员的心态变化而丰富和发展的。

(3)医疗机构临终关怀文化是医疗机构文化内在的本质和深层次结构,其核心是价值观,是医疗机构文化的基础,包括医护人员及团队人员的临终关怀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和追求目标。

(十)临终关怀文化冲突

(1)临终关怀文化冲突中,最难改变的是深层结构中的心理积淀。心理积淀不仅是患者长期形成的心理习惯,更主要的是一个民族数代人积淀而形成的心理习惯。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积淀在人们心理上形成了一定的生死观念定势、思维定势和价值标准定势。

(2)对于外来临终关怀文化,人们最易理解和接受的是它的表层结构即硬文化部分,而对其深层结构即软文化部分,则不易理解和接受。

(3)随着临终关怀文化冲突的解决,临终患者的烦恼、沮丧和焦虑情绪完全消失,接受了疾病的现实,基本上适应了临终关怀的文化环境。

(十一)文化背景对临终关怀的影响

(1)文化背景影响临终患者对疾病的反应:不同的临终关怀文化背景的临终患者对同一疾病和病程发展的反应不同。临终患者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关怀和社会支持等文化背景会影响其对疾病的反应。

(2)文化背景影响人的死亡现象:人的死亡是人的生命终结,而对生命终结的认识与死亡文化密切相关。其中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文化、对死亡的态度及观念、死亡心理文化和死亡意识文化;中国死亡文化中的死亡行为文化,如居丧习俗等。

(3)文化背景影响临终患者在疾病终末期的各种表现: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临终患者在临终阶段的各种表现方式亦不同。如一些临终患者在临终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不以心理症状表现,而是通过“身体化”——身体症状表现。

(十二)临终关怀文化策略

(1)正确评估临终者的文化背景:对服务对象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包括临终者的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化态度、价值观等,综合评估其文化背景。

(2)理解临终者的行为:由于服务对象受不同文化观念的影响,对待死亡、对待医务人员、对待家属及其他人的态度不尽相同。医务人员应理解服务对象的态度和行为,并根据具体情况,因人而异适时开展死亡教育、心理辅导和行为指导。

(3)明确临终者对死亡的反应:在实施临终关怀过程中,团队人员应动态地了解服务对象对死亡的认知和态度,以及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团队成员,尤其是社会工作者应重点关注服务对象的社会心理问题,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协作下,制订相应的干预方案及措施。

(4)尊重临终者的风俗习惯: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在饮食上和生活照料上,要特别注意尊重服务对象的风俗习惯。

(5)加强临终者的支持系统:除了充分利用临终者的家庭系统的力量,还应积极寻求和争取社会资源,志愿者、社工、宗教人士以及社区关怀等,帮助服务对象建立更广泛的社会关系,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

(6)尊重临终者的价值观念: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下产生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生信仰、死亡态度,临终关怀服务团队应理解和尊重这种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7)重视临终者的心理感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待同样的问题,可能有着不同的观点、态度和方式,尤其是在临终阶段,患者内心极其复杂多变。临终关怀服务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特殊感受,不可取笑甚至嘲讽。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死亡态度和临终行为。临终关怀为生命终末期的人服务,不能只关注解决服务对象的身体疾苦,更要关注其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价值理念等文化因素,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照护,为临终者提供与之文化需求相适的临终关怀服务。

三、临终关怀病房环境文化

(一)临终关怀病房的特点

临终关怀病房是人生终点的地方,应有一套完整的临终医疗护理、告别礼仪和操作规范,具有庄严、生命荣耀的仪式感。在一个庄严有序、宁养的文化氛围中,患者逝去如同樱花飘落一般具有诗的意境,没有恐惧和哀伤。逝者在如此的临终关怀文化氛围中,心态将更为平和及泰然自若。临终关怀病房无论在窗户、病床、家具这些细微之处,包括日常起居活动等都给患者营造出如家的温馨氛围。

(二)临终关怀病房环境文化概念

所谓“环境”,《辞海》说:“指周围的境况,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具体地说,凡人类从事生产劳动(或工作)和生活过程所处的各种外部条件都可以称为“环境”。

临终关怀病房环境文化是指医疗机构临终关怀科病房中的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的具体内涵包括临终关怀病房环境中的物质环境文化、社会人文环境文化以及医疗机构环境中的各种制度文化。

(三)临终关怀病房环境文化的特殊性

我国医疗机构临终关怀病房文化包括病房环境文化,既有与世界各国临终关怀机构病房文化相同的一般特征,又有我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临终关怀病房文化是医疗机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临终关怀病房环境文化的包容性 临终关怀病房环境文化包容了临终关怀科政治环境、人际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包容了临终关怀科文化建设相关的“硬件”和“软件”的内容。

2.临终关怀病房环境文化的主动性 医疗机构临终关怀科管理者主动倡导、制订规划,有目标、有措施;制订相关制度、职责、诊疗技术常规等。

3.临终关怀病房环境文化的社会性和功能性 临终关怀病房环境文化具有功能性文化的特征,与社会有密切联系。它们不仅在内容上有诸多相似性,而且互相包容、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四)临终关怀病房环境文化的功能

(1)功能是指某一事物能够发挥其自身的功效的能力。

(2)临终关怀病房环境文化在临终关怀服务中发挥其功效能力是由临终关怀文化的性质和特征决定着的。它具有:①认识功能;②认同功能;③教育功能;④满足功能;⑤凝聚功能;⑥调节功能;⑦变革功能等。

(五)临终关怀病房环境文化的内涵

(1)临终关怀病房环境文化包括病房人际环境文化、病房工作环境文化、病房生活环境文化和病房社会环境文化。

(2)临终关怀病房总体环境布局应凸显病房如家庭的氛围。病区的布局主要有三大功能区,即服务区、管理区和生活辅助区;设有病室、治疗室、护士室、医生室、处置室、评估室、陪伴室、活动室、配膳室、淋浴室和关怀室等11个室。

(3)从临终关怀病房工作环境文化建设的角度考虑,病区的色调应以暖色为主,有较好的采光和通风,采用标准单元式布局;病区一个护理单元以10~20张床为宜。病房内部环境布置,是临终关怀科提供一个温馨优美环境的重要内容。它可以融建筑学、医学、环境科学和美学于一体,建设具有临终关怀特色的病房。

(六)帮助临终患者融入临终关怀环境文化

(1)临终患者入住临终关怀病房,离开了原来熟悉的生活、工作及社区环境,而进入陌生的临终关怀病房环境,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文化休克。临终患者所处的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方式、信仰、道德、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也不同。因此,在临终关怀过程中,应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临终患者的文化要求、信仰和行为方式,向其提供多层次、全方位、有效的临终关怀服务,以预防和减轻住院时可能出现的文化休克,使其适应医院的文化环境。

(2)帮助临终患者尽快熟悉临终病房环境:通过主动介绍医院情况、相应制度和作息时间等,尤其是临终病区特殊的环境、制度、文化氛围和服务理念等,帮助患者尽快熟悉临终病房的文化环境。

(3)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在医院与临终患者的沟通中,尽可能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医学术语,以免患者由于理解、沟通不畅加重恐惧和紧张情绪,甚至出现文化休克现象。不能因为临终患者使用了与临终关怀不同的文化模式来解释临终疾病问题,就认为临终患者荒唐而取笑临终患者,甚至认为临终患者不可理喻而不予理睬。

(4)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主动与临终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朋友式的医患关系、女儿式的护患关系;主动引导、协调,建立良好的病友关系。

(5)尽量提供适合服务对象需要的临终关怀病房环境:可根据患者的需要,安排单独病房或与他人同住,允许其使用熟悉的家居被服,摆放喜欢的相片或宗教信物等,以减轻医院陌生环境带给患者的紧张感。

(6)明确临终患者对终末期疾病的反应:在实施临终关怀计划和照料过程前,首先应早期识别和积极评估临终患者的生理症状、心理和精神反应及心灵需求,同时动态了解临终患者对疾病等问题的表达方式,与临终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完成照护活动。

(7)重视并尊重临终患者的风俗习惯:首先在饮食方面尊重临终患者饮食文化风俗;其次在病情观察和临终医疗护理活动中,充分尊重临终患者的文化模式。

(8)积极寻找支持系统:家庭和社会是临终患者的一个重要支持系统。因此,医护人员应了解临终患者的家庭结构、家庭功能、亲子关系、教育方式,并了解亲朋好友关系等社会情况,动员家庭和社会的资源,帮助临终患者融入临终关怀文化环境。

四、临终关怀文化休克

(一)概念

(1)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文化休克又被译为文化震撼或文化震惊。

(2)临终关怀文化休克是指一个人在得知即将面临生命的结束,突然感觉处于一种被社会隔离,要与家人永别,一时间丧失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恐惧、否认、焦虑、抑郁、绝望等的心理状态。

(3)正确认识临终关怀文化休克现象,它不是临床上那种由于疾病引起的丧失意识的病理性休克,而是主观心理的反应,一种复杂的个人体验。是临终患者在瞬间面对极度不愿面对的死亡的现实冲撞下产生的一种短期效应。临终关怀文化休克并不是一种疾病,虽然期间个体可能会产生某种不舒服甚至痛苦的感觉,但它不会以同样的方式影响所有的人。

(二)临终关怀文化休克原因

1.从熟悉的环境到陌生的环境 如从居家环境到关怀病房陌生环境;又如从一个熟悉的医院病房环境到临终关怀病房环境时,个体从环境变化中获知生命已近终点且无药可治时,其突然受到精神和心理上的致命打击所产生的一系列思想混乱和精神反应综合征。

2.沟通障碍 脱离文化背景的沟通往往容易产生误区。如不同的文化、不同语种或方言、土语、不同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等导致沟通交流障碍。

3.孤独 往往伴随患者的病情恶化和依赖性增加而来。一个临终患者的角色变化加上环境改变,使临终患者产生焦虑、孤独、无助和恐惧等情绪。

4.态度和信仰 受临终患者自身环境和文化模式包括宗教信仰影响,临终患者的死亡态度和人生价值不同,当一个人的文化环境突然改变时,患者的一些价值观会产生冲突和矛盾。

(三)临终关怀休克产生的问题

(1)强烈的求生欲望,极度拒绝、否认、害怕死亡。

(2)各种生活、语言等能力下降或丧失,无力满足各种需求和心愿。

(3)价值观受损,特别是过分追求完美形象,害怕失败的人。

(4)对临终和死亡缺乏必要的认知。

(四)临终关怀文化休克分期

1.恐惧阶段 指临终患者获知自己即将面临生命的结束,突然感到将无可挽回地失去拥有的一切,要与家人永别,一时间产生极度的恐惧心理。此阶段一般持续几天,在此之后,就会进入第二阶段,即沮丧阶段(或敌意阶段)。

2.沮丧阶段 对死亡的恐惧感渐渐被绝望、焦虑、愤怒、敌对等情绪所替代,继而感到迷惑、挫折,进入沮丧阶段。此阶段一般持续几周。在此阶段,往往出现以下两种表现:①敌意,表现为易怒,爱发脾气,怕被人嘲笑;②回避,不愿意谈论关于临终和死亡有关的话题,不愿意接受相应的治疗和帮助。晚期癌症临终患者由于病情恶化,萌生返回家庭的念头,这种情况属于文化休克发展过程中的沮丧阶段。

3.悲哀阶段 在文化休克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休克综合征中最严重,也是最难度过的时期是悲哀阶段。通常表现为个体行为:难以抑制的哭泣,极度的焦虑,恐慌,失眠,不思饮食,以及睹物思情、行为怪异等。

4.调整阶段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沮丧和迷惑之后,临终者开始寻找逐渐适应临终阶段新文化环境的方法,重塑自我,即进入恢复调整阶段。在此阶段,个体通过家人和临终关怀团队成员的帮助,逐渐了解临终关怀、死亡的相关文化,并与一些病友和医务社工建立友谊,心理上的混乱、沮丧、孤独、失落感逐渐减少。

5.适应阶段 在此阶段,个体逐步接受临终关怀的文化模式,建立起符合身份、角色、环境要求的价值观念、行为意识等。

(五)临终关怀文化休克表现

文化休克发生时患者身体衰弱其应对能力就弱。随着所处的临终关怀文化休克的阶段不同,临终患者会有不同的表现,通常表现如下。

1.焦虑 焦虑是指临终患者处于一种模糊的不适感中,是自主神经系统对非特异性的、未知的威胁的一种反应。

(1)生理表现:失眠、精神萎靡或烦躁、声音发颤、手颤抖、出汗、面部紧张、瞳孔散大、眼神接触差、尿频、恶心、呕吐等。心率增加、呼吸频率增加、血压升高。

(2)情感表现:自诉不安、缺乏自信、警惕性增强、忧虑、持续增加的无助感、悔恨、容易激动、想哭、自责、谴责他人、害怕出现意料不到的后果。

(3)认知表现:心神不定,注意力不能集中,对周围环境漠不关心,健忘或思维中断。

2.恐惧 恐惧指临终患者处于一种被证实的、有明确来源的惧怕感中。临终关怀文化休克时,恐惧的主要表现是对死亡的惧怕。患者自诉心神不安,极度恐慌,有哭泣、想逃避的行为,疲乏,失眠,出汗,晕厥,夜间噩梦,面部发红或苍白,呼吸短而促,血压升高等。

3.沮丧 由于对治疗无望而产生的失望、悲伤等情感。

(1)生理表现:胃肠功能衰退,出现食欲减退、便秘等问题。

(2)情感表现:忧愁、懊丧、哭泣、退缩、易怒或敌对。

4.绝望 指临终患者认为来日不多,万念俱灰,以致产生早点解脱的念头。临终关怀文化休克时,绝望的主要表现是生理功能低下、表情淡漠、言语减少、感情冷漠、拒绝来访等。

(六)影响临终关怀文化休克因素

1.对临终或死亡的预见性 对临终、疾病不良预后有一定的心理预期,或原来病程较长,已经过一定时间的心理准备,个体的反应性相对轻。

2.年龄 相比较而言,年龄越轻,求生的欲望更强,未了的心愿更多,因此反应更大。

3.对临终或死亡的认知 对临终或死亡有相对更全面、正确认识的人,在面临临终和死亡时,显得更加坦然和平静。

4.个体的人格和价值观 过分追求完美形象、害怕失败的人,相对反应性要更加明显和强烈。

5.以往的生活经历和阅历 生活经历和阅历相对丰富的人,应对文化休克的能力要强,其异常表现亦较轻。

6.应对类型 对外界变化作出一般性反应和易适应的个体,与对外界变化容易作出特殊反应的个体比较,应对文化休克的能力要强,其异常表现亦较轻。

(七)临终关怀文化休克的预防

1.普及死亡教育,增加群众对死亡的认识 让更多的人了解符合当地文化背景的临终关怀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充分了解、正确认识临终关怀的各种文化内容,如所在地的风俗习惯、医疗环境、人文知识等,预防文化冲突时突然产生强烈的文化休克。

2.针对事先知道预后不良的患者 在进入临终之前,有的放矢地对相关知识、信息、生活方式等进行了解。

3.预先了解临终关怀病房环境的基本情况 在进入临终关怀病房新环境前,充分了解、熟悉临终关怀文化,预防文化冲突时突然发生强烈的文化休克,并以平和心态接受新的文化和结交新环境中医护人员和病友等。

4.寻找有力的支持系统 在面临临终和死亡阶段,个人应积极寻求可靠、有力的支持系统。正规的支持系统包括有关的政府组织或团体,非正式的支持系统包括亲属、朋友、宗教团体。

5.主动接触临终关怀病房环境文化中的文化模式 指导临终患者在进入关怀病房后具有文化沟通和交流能力,提高文化适应能力。

既然临终是个体无法改变的,那么就应该学会自我的心理与相应的文化调适。而这首先需要认识到任何人在真正面临死亡时都可能产生巨大的压力与焦虑,这种压力与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社会适应性后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