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神分裂症和多巴胺哪个受体有关

精神分裂症和多巴胺哪个受体有关

时间:2023-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家系调查、双生子以及寄养子研究已经证实,精神分裂症属多基因遗传方式。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可因疾病的类型、发病阶段而有很大不同。妄想也见于其他精神疾病,不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以上均为精神分裂症自知力受损所致。但上述染色体畸变部位的发现,有助于确定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因此,DRD3基因为精神分裂症重要的候选基因。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P;OMIM#181500)是一种全球性的常见病,其终身发病率约为1%,据WHO统计数据,其社会负担居各种疾病的第4位。家系调查、双生子以及寄养子研究已经证实,精神分裂症属多基因遗传方式。寻找精神分裂症致病基因,探索其分子病因,对精神分裂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多起病于青壮年,具有特征性的思维、情绪和行为互不协调、联想散漫、情感淡漠、言行怪异、脱离现实等多方面的障碍。一般无意识及智力障碍,病程多迁延。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可因疾病的类型、发病阶段而有很大不同。在急性阶段,以幻觉和妄想等症状为主;在慢性阶段,则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和孤僻内向等为主。

(一)联想障碍

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表现为言谈或书写文章时出现词不达意,言语支离破碎,思维松弛或思维活跃但不规律。

(二)情感淡漠、情感不协调

患者病情较轻时,仅表现对周围的任何人欠关心和体贴。当病情重时,则表现为反应迟钝,对生活和学习兴趣减小。随着病情的继续发展,情感日益淡漠,甚至对失去亲人等常人表现极大悲哀的事,也表现冷淡。最后丧失对周围环境的情感联系。但在情感淡漠时,患者会出现情感倒错,如可因琐事而勃然暴怒,有时或笑谈自己不幸的遭遇。

(三)意志活动减退或缺乏主动性

患者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变得孤僻、被动、退缩等意志减退症状,如无故旷课或旷工、不注意清洁卫生(长期不洗澡、不理发等)、终日无所事事。有时会出现意向倒错,如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如肥皂、污水等),或自伤身体某些部位等。

(四)幻觉、妄想和紧张症症候群

患者的幻觉和妄想内容较荒谬和脱离现实。如幻听一些使患者不愉快的内容,有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或思维鸣响;有时沉醉在幻听中而自语、自笑,有时出现幻味、幻触和幻嗅,甚至出现人格解体的幻觉(如脑袋离体、自我分成2个或3个等)。妄想也见于其他精神疾病,不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五)缺乏自知力

绝大多数患者并不认为自己的病态是由于自身患病所致,而坚持认为是由于某些人恶意加害自己。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也不愿接受治疗。以上均为精神分裂症自知力受损所致。

本病尚无检验辅助诊断方法,仅凭临床症状诊断,故可能出现漏诊或误诊。因此,定位和克隆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将有助于探讨其分子病因,为临床基因诊断、分子制药和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二、精神分裂症发生的遗传因素

大量的家系研究、双生子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且有遗传异质性的特点。精神分裂症遗传方式不固定,显性、隐性及多基因遗传方式均有报道,但大多学者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一组多基因遗传病,其遗传度为70%~85%;但有一定的环境因素诱导,如妊娠期间病毒感染、出生时并发窒息及社会环境等。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相继有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染色体异常的报道,包括:①脆性染色体畸变,发现的脆性位点有8q24和19p13;②相互易位:t(1;7)(p22;q22)和t(2;18)(p11. 2;p11.2)等;③部分三体:异常片段在5q11-q13、5p14.1及8号三体;④倒位异常:9p11-q13、4p15.2-q21;⑤缺失异常:22q11.1、5q21-q23.1等。但是,上述染色体畸变只出现在精神分裂症案例中,并非是本病的特异性变异。因而,精神分裂症与染色体畸变之间没有明显关联。但上述染色体畸变部位的发现,有助于确定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及人类疾病组计划的进展,现在已利用某些遗传标记定位和克隆了许多与神经-精神-生理活动有关的基因,推动了人类在分子水平上对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的探索。

近年来,应用连锁分析、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和全外显子测序(WES)等技术,已发现除了多巴胺、5-羟色胺系统和调节谷氨酸能神经系统的基因外,众多基因或位点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或候选区域。

(一)DRD基因

多巴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神经递质,对调节人的精神-神经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多巴胺过量一直被认为是导致精神分裂症的主要原因,故多巴胺受体基因亦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候选基因。①多巴胺D2受体(dopamine D2receptor,DRD2)基因,临床上的许多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药物均为DRD2的阻断剂,DRD2受体基因也因此成为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的候选对象。DRD2基因位于11q22.1-22.3,虽然大多数资料显示DRD2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无关,但日本患者的DRD2基因第141位C碱基缺失频率显著降低,而英国白种人患者的第141位C碱基缺失显著升高。②多巴胺D3受体(DRD3)基因位于3q13.31,主要在端脑、伏隔核、Callegia岛及其他边缘系统(如嗅体、海马和乳头体)有特异表达,与思维、情感等功能有关。研究表明,DRD3第1外显子的第9个密码子存在由Ser/Gly替代形成的BalⅡ限制性片段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因此,DRD3基因为精神分裂症重要的候选基因。③多巴胺D4受体(DRD4)基因位于11p15.5,与DRD2和DRD3都有明显的同源性,DRD4第521位C→T多态性及第3外显子48bp重要片段的多态性显示与精神分裂症的微弱关联。④迄今为止,尚无证据证明DRD1和多巴胺D5受体(DRD5)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相关。

(二)5-HTR2A基因

神经递质中的另一种重要成分是5-羟色胺,通过受体介导来调节人的神经活动。在人体中,5-羟色胺受体(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5-HTR)为多种类型蛋白质组成一个蛋白家族。其中5-HTR2A基因位于13q14.2,其基因产物是由471个氨基酸组成的G蛋白偶联受体,特异地分布于带状核、嗅结体、新皮质Ⅰ和Ⅴ层、梨状皮质和嗅前体。研究发现,5-HTR2A第102位T→C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位点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存在相关性,是理想的遗传学标记。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一些抗精神分裂症新药,均是特异性地作用于5-HTR2A而产生药效的,故5-HTR2A基因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病理变化有关。

(三)HLA基因

位于6p21.3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是人类基因组中多态性最丰富的基因群,直接决定免疫排斥反应。某些精神分裂症亚型患者存在自身免疫现象,从而推测HLA可能参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过程。大量研究证明,HLA-A1、-A2、-A9、-B5、-CW4、-DR8等与精神分裂症呈正相关,HLA-DR4、-DQB1与精神分裂症呈负相关。

(四)KCNN3基因

人脑和小鼠脑中存在编码一种较小的钙激活钾离子通道蛋白的c DNA家族,分别为KCNN1、KCNN2和KCNN3。人KCNN3基因(1q21.3)编码731个氨基酸长度的多肽链,在基因内靠近5′端的区域含有2个CA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第2个CAG重复序列的多态性最常见。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较长CAG重复等位片段的频率显著高于正常人, KCNN3基因较长的CAG重复片段与精神分裂症之间可能存在中等强度的相关。

除上述4类基因外,被怀疑为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候选区)的基因如表7-1所示。

表7-1 精神分裂症可能的易感基因候选区

另外,CAG/CT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也被证实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有一定关联;已经证实或确认的精神分裂症亚型的基因座还有:SCZD1(5q23-q35),SCZD3(6p23),SCZD5 (6q13-q26),SCZD6(8p21),SCZD7(13q32),SCZD8(18p),SCZD10(15q15),SCZD11 (10q22.3)及SCZD12(1p36.2)等。

三、精神分裂症发生的环境因素

(一)子宫内感染与产伤

研究发现,母亲孕期如有病毒感染者或者有产科并发症的新生儿,成年后发生精神分裂症的比例明显较高。母亲孕期营养不良、吸烟、饮酒、接触有毒物质等,都可能影响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增加子女成年后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

(二)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包括文化、职业、社会阶层、社会隔离与心理社会应激事件等。临床上调查发现,很多患者在发病前6个月内有应激事件的发生。孩童时期和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环境、创伤性事件都可能是其成年之后发生精神分裂症的相关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