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行机制定义
运行机制是指在人类社会有规律的运动中,影响这种运动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作用原理及运行方式,是引导和制约决策,并与人、财、物相关的各项活动的基本准则及相应制度,是决定行为的内外因素及相互关系的总称。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要保证社会各项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真正实现,必须建立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
二、工作效率分析
建立科学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运行机制,合理配置、有效利用社区中医人力资源,完善社区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管理制度是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效率的关键。
(一)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现状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正在成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重要服务内容之一,其形式多样,数量不断增加,水平也不断提高,同时加强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的建设。在社区中,中医药服务从过去注重开展中医医疗服务转向同时注重开展预防、保健等六位一体综合服务,积极运用中医药手段、技术引导居民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据抽样调查,在预防方面,有53%高血压病管理病例运用了中医干预措施。在保健方面,中医药参与率达88%。在康复方面,中医药参与率也达93%。在健康教育方面,有中医药内容的已达70%。不少地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已经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特色,成为社区居民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要原因。
(二)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生机无限、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目前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多数由中医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而独立预防保健中心、健康管理公司、独立体检中心提供的服务很少,尚未得到人群的认可,其应有的作用未得到发挥。
(2)现有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机构的组织管理形式尚不统一,也缺乏独立科室设置的统一标准及成本核算制度。
(3)现有提供机构的服务技术手段和方法不够丰富,尤其是针对健康人群的健康状态辨识、检测监测、信息存储整合、分析评估的手段和方法仍然缺乏。
(4)对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机构缺乏相关的鼓励政策。国家的支持是发展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的重要保障,目前只有少数机构享受到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相关鼓励政策的实惠。
(5)中医从业人员的工作效率不高。据调查显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的从业人员队伍普遍存在规模偏小,医技护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预防保健服务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下占半数以上(52.5%),由护理等其他专业转为预防保健服务的人员超过40%,人员队伍层次偏低、人员结构不太合理。相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来说,现有的中医预防保健的干预手段和方法仍然显得单调而缺乏。所以,尽管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均有不同程度中医药的融入,中医医生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医疗于一身,服务范围广,内容多,责任重,但是工作效率不尽如人意。
由此可见,应进一步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运行机制及政策保障制度,通过健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才能真正发挥中医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龙头作用;统一机构设置标准与管理形式;积极落实政策,出台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机构的鼓励扶持举措等。针对中医预防保健专业人员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应积极采取措施扩大专业人员的规模,加强中医预防保健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加强院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完善中医预防保健专业人员的培养机制;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才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工作的开展,为人群提供更多具有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技术和手段,才能有效满足人们对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为全面提高人群的健康服务状况和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三、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功能分析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功能分析应包含:中医预防服务、中医保健服务、中医康复服务、中医健康教育服务以及中医计划生育指导服务等。
(1)中医预防服务:主要是指运用中医药知识与技术对传染病的控制、消毒隔离等。
(2)中医保健服务:是指对社区4类人群(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运用中医药知识与技术的卫生服务,主要包括对儿童、妇女、老人、残疾人的卫生管理情况。
(3)中医康复服务:是指运用中医药知识与技术促进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的康复。
(4)中医健康教育服务:主要包括两个指标,即社区人群中医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率和中医基本健康行为形成率。
(5)中医计划生育指导服务:是指运用中医知识与技术对育龄人群的计划生育指导。
据统计,现有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较为薄弱,服务满意度有待提高。人群选择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时优先考虑的条件是专业水平,地理位置是最后考虑的因素。因此,丰富服务内容、提高专业水平是目前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建设的首要任务。
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过程评价
继承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政府行为,逐步增加投入,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物质保障。将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与作用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形成中西医并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运行的过程评价主要体现在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过程的质量认定。通过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一段时间的实践或者按照预定计划进行实践以后,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进展情况进行评价,确定是否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结果如何、今后发展如何、方案是否需要修订等。
评价指标主要包括:①开展全科医师培训,应从西医医师和中医医师中选择对象,对西医的培训应增加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内容,比例应不低于40%。②社区医生队伍的社区医学理论培训、西医人员中医药理论和技术培训分别达120学时/人,培训考核合格率达100%。③社区医生运用中医理论开展健康教育,指导社区居民、老年慢性病患者开展防病保健、心理咨询、药膳食、养生益寿活动,以使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70%,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积达95%,对老年人实行三级医护监护、三级服务和三级预防的目标管理率达95%。④社区妇幼保健系统管理率达95%。⑤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肿瘤、糖尿病等5种社区慢性病访视管理率达80%。⑥康复指导服务覆盖率、服务对象满意率、服务对象投诉处理率等。
(曹海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