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就是传染性疾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中国目前的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三类,计39种。
二、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
(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沿革
1.秦汉晋时期 据1975年湖北云梦县秦墓中出土的秦简证实,远在秦代已经设立了“疠迁所”,强制隔离麻风病患者,是最早提出的传染病预防措施的文献。
传染病的治疗应首推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以六经辨证治疗急性热病(包括急性传染病)全过程最有指导性的著作。
《肘后方》记载防治恙虫病的方法有养鹅、鸭消灭沙虱(病原体的中间宿主);以虫屑外敷和内服又完全符合现代免疫学原理。书中还记载了狂犬病的防治方法:“乃杀所咬犬,取脑傅(外敷),后不复发”。实际上也是采用免疫学原理防治狂犬病,在1500多年以后狂犬病疫苗才问世。
2.隋唐宋时期 隋·巢元方《诸病原候论》已将普通外感病与“疫疠”相区别,并提出“故须预服药”防止传染。
宋·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将“伤寒”作为广义的概念,包括各种外感温热病和时行疫病,故将温热病分为“伏气之病”(有伏寒、伏热之别)与“天行温病”,后者可以用屠苏酒、辟温粉或水研雄黄涂鼻预防,在治疗方面常用大剂量的石膏、大青叶、栀子、犀角、羚羊角、赤芍、丹皮等清热解毒药物,配合四时辨证。无疑这对后世吴又可的“杂气论”有重要影响。
3.明清时期 明代已明确将天花分为清天花、麻疹、水痘的区别(以往麻疹与天花并称痘疹)。至明、清两代,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已近趋成熟,之后传入欧洲才有牛痘接种法问世,杜绝了毁灭性的天花传染病。
明·吴又可《温疫论》谓温疫并非伤寒病,而是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温疫感受戾气(疠气)而发,戾气种类繁多,统称杂气。认为戾气是从口鼻而入,侵犯部位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为表里分界之处,即《内经》所说的膜原。药力不可达,至发病时邪毒渐张,内侵于腑,外犯于经,诸症显现,故为此创制了达原饮等诸方。
清代温病学研究兴起,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的三焦辨证已成为中医必学之理论。其后对于急性传染病多从温病学中寻觅治法,但在治疗近现代急性传染病中又多参考杂病治疗的思路有所发挥。
4.新中国成立后 现代中医药工作者积极参加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在防治鼠疫、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疟疾、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艾滋病、非典、人禽流感、人感染猪流感甲型H1N1等重大传染病流行取得了一些成绩。
以上内容虽挂一漏万,也能反映历代医家曾经对急性传染病进行不懈的探索,并多有建树,直到目前仍有宝贵的价值,几乎包括了现代传染病预防(隔离、疫苗、预防用药)治疗等所有方面。
(二)中医预防传染病的主要方法
1.生活起居预防 ①虚邪贼风,避之有时;②食饮有节;③起居有常;④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饮食预防 在流感流行期间,应该坚持的饮食原则是:宜清淡,少食膏粱厚味(过于肥腻,易上火)之品(易化生积热)。这个原则强调了清淡饮食,忌食肥腻过于刺激和甜咸的食物,因为这样的食物会引起内热,而中医常说“无内热不做外感”,内热助火,更容易导致外感,所以饮食保持清淡是很重要的。
3.锦囊妙计 具有特殊香味的中药被称为“芳香化浊”之品。利用它们特殊的气味来预防疾病的传播。根据中医和民间传统,我们制定了锦囊妙计,就是用具有芳香化浊类中药制成香囊或者香薰,可佩戴或用来熏蒸房间,具有除瘴避秽的功效,如苍术、艾叶、藿香、当归、白芷、山奈等。简单易行,经济实用,易于更多的百姓掌握。
(三)中医药指导传染病
1.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主要是通过性行为、体液的交流而传播,与生活方式、医疗过程相关,故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由于它对人体的摧残甚剧,死亡率极高,被称为“世纪超级瘟疫”。从防治艾滋病的实践过程中,有可靠的研究资料证明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中医从我国几千年防治瘟疫的临症经验中汲取了有关的治疗原则(治未病、祛邪扶正、辨证论治等)和方药(并不局限于温病用方),根据艾滋病的发展规律进行分期(不局限于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依据艾滋病患者个体的不同临床表现,切合实际地揉进众多杂病治法和方药,自始至终重视正气的培护,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以人为本、正确处理正邪关系的理念,因此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2.非典 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一种新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极强的传染性,且病情进展很快,死亡率高。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制定了预防SARS中药6种处方据证应用,包括益气化湿、清热解毒方;益气化湿、清热解毒方;清热解毒、散风透邪方;清热解表、疏风透邪方;健脾益气、化湿解毒方;益气宣邪、解毒化湿方。其法多出自温病学,其药均为治疗温病的寻常药,应用便利,在全民预防工作开展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高致病性人禽流感 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的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中,以感染H5N1的病情最重,病死率高。卫生部《人禽流感诊疗方案》的中医辨证治疗推荐4个基本方:毒邪犯肺基本方(清热解毒、宣肺透邪)、毒犯肺胃基本方(清热解毒、祛湿和胃)、毒邪壅肺基本方(清热泻肺、解毒化瘀)、内闭外脱基本方(扶正固脱)。
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猪流感)因人感染猪流感病毒发病,传播速度快,患者可出现高热、咳嗽、乏力、肌肉痛、厌食、腹泻和呕吐等症状。卫生部印发的《人感染猪流感诊疗方案》推荐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列举了3种证候的参考方药及中成药:毒袭肺卫证参考方药(清热解毒、宣肺透邪)、毒犯肺胃证参考方药(清热解毒、化湿和中)、毒壅气营证参考方药(清气凉营)。
4.麻疹 麻疹俗称“疹子”、“痧子”,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多发于婴幼儿。患过麻疹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麻疹为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因此主要采用中药治疗。中医治疗麻疹一般按病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论治。常用透疹、清热、解毒等治法,使疹毒外透,从而减轻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配合西医对症疗法。
5.水痘 水痘是儿童的高度急性传染性疾病,成人偶发。以冬春季发病为主,有终生免疫力。由复合疱疹DNA病毒,即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原发感染,以发热及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结痂为特征。水痘传染性强。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出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都有传染性。根据本病的发展规律,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尝试从中医卫气营血辨证进行预防和治疗。
6.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多见于儿童,也偶见成年人。一般患过此病的人痊愈后便具免疫力,但也有少数人会再患此病。中医对本病从外感温热病和时行疫病角度进行预防和治疗。将其分为风热外感和热毒炽盛两种类型,根据各型的症状特点,给予清热解毒、透表散结、荡涤热毒、消肿软坚等辨证施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