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市闸北区中医体质自测系统介绍

上海市闸北区中医体质自测系统介绍

时间:2023-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9年5月,上海市闸北区卫生局根据2009年4月9日国家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相关内容,研究开发了“治未病体质辨识系统”,应用于闸北区中医医院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治未病”理论更广泛地运用和推广提供了一种新的实践方式。为了结合闸北区卫生信息一体化的发展思路,辨识系统网络版与社区HIS系统结合,在门诊就诊过程中,由医生问询并使用系统进行体质辨析辅助诊疗。

2009年5月,上海市闸北区卫生局根据2009年4月9日国家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相关内容,研究开发了“治未病体质辨识系统”(简称“辨识系统”),应用于闸北区中医医院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治未病”理论更广泛地运用和推广提供了一种新的实践方式。

一、辨识系统介绍

(一)辨识系统理论依据

中华中医药学会于2009年4月9日正式发布,《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二)辨识系统开发的目的

辨识系统的开发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上海市闸北区居民,借助“治未病”理论和信息化手段,通过自助式或医生闻讯式的方式进行自我体质辨识,并获取“治未病”理论的宣教和符合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实现对社区居民亚健康状况的辨识检查及提前治疗,控制病情的恶化提供保障依据。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形成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框架,从而提高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辨识系统主要功能介绍

辨识系统是基于《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开发,拥有网络版和自助触摸版两个版本。网络版是由医生通过问询获取患者的健康体征,然后输入到医生工作站的程序中,然后通过该系统进行分类判定并获取结果。自助触摸版是通过刷卡或者输入身份证号的认证方式进入辨识系统,使用者依据近3个月来身体的各种表现,回答软件提出的问题,在触摸屏上点击相应的选项作出选择。系统根据判定标准,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未病、欲病或已病)。继续深入测试,还可以判定测试者的体质是属于9种体质中的哪种体质,并给予相应的中医特色(如起居、饮食、情志、运动等方面)健康教育指导。

辨识系统在语言表达上,通俗易懂,清晰明了,避免使用专业词汇和语义模糊的有歧义的表达方式,使居民容易理解,方便居民使用并乐于接受。为了结合闸北区卫生信息一体化的发展思路,辨识系统网络版与社区HIS系统结合,在门诊就诊过程中,由医生问询并使用系统进行体质辨析辅助诊疗。

在软件协同服务和数据互联互通上,辨识系统已经实现与闸北区“健康闸北2020”居民健康筛查项目信息系统的数据对接。辨识系统能够自动地根据使用者输入的身份证信息,将辨识结果推送到健康2020系统中。当居民通过“健康钥匙”身份认证进入门户网站,可以看到自己的健康档案信息,包括自己使用筛查系统的结果记录和健康指导。

二、辨识系统的应用情况和发展

(一)辨识系统的应用情况

辨识系统于2010年8月开始陆续在各应用单位投入使用。各应用单位在门诊大厅提供了触摸屏上使用的自助式辨识系统,同时导医为居民使用系统提供指导。系统使用至2011年1月20日已有1 823人次的使用量,其中辨识结果为“平和质”的记录有514条,辨识结果为“湿热质”的记录有523条。输入的身份证信息已超过1 100条。根据身份证的年龄分析发现1 167条记录使用者年龄在40~79岁。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结果如下:①系统辨识结果中“湿热质”人数比例较大,符合我国东方居民体质特点。辨识系统准确性得到了验证。②系统使用用户中老年人比例较大,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服务对象为辖区中老年居民。系统应用面应逐步扩大,加快“治未病”进社区的步伐。③接近一半的使用者拥有多次使用辨识系统的记录,说明辨识系统在居民接受程度上和中医健康生活指导上具有突出特点。

(二)辨识系统存在问题

在各应用系统的单位反馈的情况中,辨识系统还存在以下不足:①系统应用频度不高;②系统接受面不够广;③系统问询题目较多,完成一次时间超过5分钟。

(三)辨识体系的发展

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作出完整判定需要用户对50多个问题作出判定。以自助式触摸操作的方式,对于居民耐心有较高要求。这也是造成系统应用频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因为40岁以下居民较少去社区问诊,使得系统用户群过窄。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扩大系统使用面和系统可用性,在2011年闸北区开发区域卫生门户网站的过程中,将网络版辨识系统移植到网站上。通过鼠标点击有效提高完成辨识的速度;通过网络让更多的居民可以接触到辨识系统,了解到中医“治未病”的知识和健康指导。

辨识记录中较高的重复使用率,说明了居民对于辨识系统的准确性、中医“治未病”理论和健康指导具有较高的信任和接受可能。充分证明了辨识系统在推广和宣传“治未病”理论和知识,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意识,接受中医“治未病”理论及健康指导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使用方式的丰富和系统功能的完善,辨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必将在闸北区“治未病”预防保健推广过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三、辨识系统的评价分析

(一)建立“治未病”应用系统

通过使用开发的辨识系统,让居民根据软件提示,回忆近3个月来身体的各种表现状况,在触摸屏上点击相应的选项作出选择,根据预先设定的模型,软件可以初步判断居民的健康状况(未病、欲病或已病)。继续深入测试,还可以判定测试者的体质是属于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体质中的哪种体质,并给予相应的中医特色健康教育指导,如起居、饮食、情志、运动等方面的健康指导。从而辅助医生对于居民“治未病”的诊断,加快医生诊疗效率,加强居民健康教育。

(二)提高居民的疾病预防和诊疗效果

通过辨识系统,居民能够清晰地掌握自身健康状态,加强疾病预防,增强有限医疗资源的利用,从而在根本上减少居民疾病,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在信息领域,充实居民健康档案内涵,通过信息化和“治未病”相结合的手段加强居民自我健康管理意识,有利于区域性居民卫生管理;在推广“治未病”服务的同时,完善了闸北模式的内涵和内容。使具有闸北特色的“治未病”预防保健体系适合于当前我区经济水平,符合深化医改的精神,让居民、医疗保险和政府三方都受益。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要简洁、集约,在着眼于服务技术(产品)效果的短期评价基础上,为后续的持续性评价奠定基础。同时,兼顾获得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的相关资料和数据。

1.个体健康状态干预效果评价指标 从中医体质、心理状态、生存质量等反映个体人健康状态宏观层面的干预效果,从中医证候、脏腑/经络功能状态等反映个体人健康状态中观层面的干预效果,从常规体检、体质-脏腑-相关易发疾病专项体检等反映个体人健康状态微观层面的干预效果。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观互动,全面反映“治未病”服务(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进行干预的效果。

2.群体健康水平干预效果指标 包括平均预期寿命、常见慢性病发病率、群体疾病经济负担等,旨在集中反映接受“治未病”服务前后群体健康水平的变化。

3.服务提供机构效益指标 包括服务供给变化、健康服务经济评价、学术水平影响、客户满意度评价、人力资源建设评价等,旨在反映服务提供机构通过提供“治未病”服务后,自身功能和作用的变化。

4.社会经济效益指标 包括样本总体疾病经济负担、样本总体疾病经济负担对人力资本的影响、样本总体疾病经济负担对家庭的影响、样本总体疾病经济负担对社会的影响、样本总体疾病经济负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等,旨在通过运用样本总体疾病经济负担干预前后的变化,用模型方法推演“治未病”服务对人力资本、家庭、社会、宏观经济的影响,体现其社会与经济效益。

(王峻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