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固体制剂概述
常用的固体剂型包括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等,在临床使用的剂型中占有很大比例,一些新型给药系统,如缓释、控释给药系统也多是固体制剂。固体制剂的共同特点是药物的物理、化学稳定性比液体制剂好,生产制造成本较低,服用与携带方便;制备过程的前处理经历相同的单元操作,以保证药物的均匀混合与剂量准确;药物在体内首先溶解后才能透过生理膜被吸收入血液循环中。
在固体制剂的制备过程中,首先要将药物进行粉碎与过筛操作后才能加工成各种剂型,如与其他组分均匀混合之后直接分装,可得到散剂;将混合均匀的物料进行制粒、干燥后分装,即可得到颗粒剂;将制备的颗粒加辅料压缩成型,可制备成片剂;将混合的粉末或颗粒灌装胶囊,可制备成胶囊剂等。各固体剂型的制备过程几乎都有粉碎、过筛、混合的操作单元,各剂型在制备过程中联系紧密(图5-1)。
图5-1 固体制剂的主要制备工艺
固体制剂在体内的吸收途径是口服给药后,需经过药物的溶解过程,才能经过胃肠道上皮细胞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中而发挥其治疗作用。口服固体制剂在体内的吸收途径主要经过以下过程:固体制剂→崩解(或扩散)→溶出→(经过生物膜)吸收。由于各种口服固体制剂的处方和工艺各不相同,因此药物从固体制剂中溶出和机体吸收的速度各不相同。溶出的速率可以直接影响到药物在体内起效的快慢,特别是对一些难溶性药物来说,药物的溶出过程成为药物吸收的限速过程。若溶出速度小,吸收慢,则血药浓度难以达到治疗的有效浓度。对于固体制剂在体内的吸收,提高溶出速度的有效方法是增大药物的溶出表面积或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具体措施包括:①通过粉碎或微粉化减小粒径,以增加表面积;②制成固体分散物或包合物,使药物高度分散在易溶性载体中;③处方中选用表面活性剂等润湿剂改善药物的表面特性;④一些疏水性、难溶性药物可加入适当的水溶性辅料共同研磨混合,利于药物粒子的分散,可使溶解速度加快,从而提升溶出效果。
二、散剂的含义和分类
散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而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散剂是古老的传统剂型之一,尤其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中,可供内服和外用。除了直接应用外,散剂还可作为片剂、丸剂、胶囊剂等的原料,因此其制备技术在药剂生产中具有普遍的意义。
散剂一般可以按其用途、组成、性质及剂量分类。按医疗用途可分为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内服散剂一般溶于或分散于水或酒中服用,如口服补盐液;外用散剂主要用于皮肤、口腔、眼、腔道等处,如冰硼散、脚气粉等。按剂量可分为分剂量散剂和非剂量散剂,分剂量散剂系将散剂按单次服用量单独包装,由患者按医嘱分包服用,如多数的内服散剂;非剂量散剂系以多次应用的总剂量形式发出,由患者按需要或医嘱自己分取药量,如脚气粉等。按药物性质不同,可分为含毒性成分的散剂,如硫酸阿托品散等;含液体成分的散剂,如蛇胆川贝散等。按药物组成可分为单散剂与复方散剂,单散剂系由一种药物组成,而复方散剂系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组成,如复方枸橼酸钠等。
课堂讨论
请列举临床常用的单剂量散剂和多剂量散剂。
三、散剂的特点
散剂的应用历史悠久,具有以下特点:①散剂比表面积大,因而易分散、奏效快;②散剂外用时具有覆盖保护、吸收分泌物、促进凝血和收敛作用;③便于服用,对于吞咽困难的小儿尤其适用;④散剂制备工艺简便,剂量易于控制;⑤贮存、运输和携带都很方便。
同时,散剂也有一些明显的缺点:由于药物粉碎后比表面较大,其嗅味、刺激性、吸湿性及化学活性等也相应增加,使部分药物容易发生变化,挥发性成分也易散失,因此一些腐蚀性强、不稳定或容易吸潮变质的药物,不宜制成散剂。
《中国药典》规定,散剂在生产和储存期间均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①供制散剂的成分均应粉碎成细粉。除另有规定外,内服散剂应为细粉,其中能通过六号筛的粉末不少于95%,局部用散剂应为最细粉。②散剂应干燥、松散、混合均匀,色泽一致。制备含有毒性药、贵重药或药物剂量小的散剂时,应采用等量递增配研法混匀并过筛。③用于烧伤、深部组织创伤或损伤皮肤的散剂应无菌,在清洁避菌环境下配制。④散剂可含有或不含辅料,内服散剂需要时亦可加矫味剂、芳香剂、着色剂等。⑤散剂可单剂量包装也可多剂量包装,多剂量包装散剂应附分剂量的用具。含有毒性药的内服散剂应单剂量包装。⑥剂量型散剂的装量差异应符合药典规定。多剂量包装者应附分剂量的用具。
课堂讨论
请查阅资料,试说出一种散剂的组成、外观和用途。
知识拓展
(一)粉体粒子大小与形态
粉体学是研究微粉和组成微粉体的粒子的表面性质、力学性质、电学性质等理化性质的应用性学科。微粉是指固体细微粒子的集合体。一般将粒径小于100μm的粒子称作“粉”,而微粉的粒子可小到0.1μm以下。当固体药物制成微粉后,其理化性质发生较大变化,从而影响到药物的筛分、混合、沉降、滤过、干燥等工艺过程以及剂型的制备成型,亦可影响药物的稳定性与疗效。
(二)粉体的比表面积
比表面积是指单位重量(或容量)的微粉所具有的表面积。它不仅包括粒子的外表面积,还包括由裂缝和空隙形成的内部表面积。微粒的比表面积大小与其某些理化性质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活性炭因为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吸附能力较强,能吸附相当数量的物质。很多微粉中粉粒的表面十分粗糙,有的粉粒有裂缝和微孔,植物药材粉末更明显,有的药材粉末易飘散,亦是与其表面粗糙,比表面积大有关。
(三)粉体的密度与孔隙率
密度系指单位容积(或体积)物质的质量。对于液体或无孔隙的固体来说,准确地测定其密度并不困难,但对微粉来讲,测定其体积和密度就需要有一定的前提,测定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一样。
固体制剂的孔隙率对制剂的质量有很大影响。一般固体制剂,如片剂、丸剂等崩解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保证本身有足够的孔隙,即提高制剂的孔隙率便可加快崩解。一般来说,孔隙率大,崩解、溶出较快,较易吸收。当然,崩解度不仅与孔隙率有关,还与制剂组分的亲水性及崩解剂的性能等有关。
(四)粉体的流动性
流动性在药剂生产中十分重要,如散剂的分装,胶囊剂的填充等操作,都要求物料有良好的流动性。微粉的流动性与微粒之间的作用力(如范德华力、静电力等)、微粒的粒度分布、粒子形态、含水量及表面摩擦力等因素有关。一般微粒的粒径小于10μm时可以产生黏着性,如把小于10μm的微粒从微粉中除去或吸附到较大的微粒上时,其流动性就可以变好;若微粉的湿度大则其流动性也不好,可适当干燥来改善流动性。微粉流动性一般用休止角和流速等来表示。
1.休止角 休止角系指粉体堆积层的自由斜面与水平面之间可以形成的最大角度。休止角是检验粉体流动性的常用方法之一。一般认为当粉粒休止角小于30°时,其流动性良好,休止角大于40°时流动性不好。此外,粒径增加,休止角减少;细粉所占百分比大,休止角亦大;在一定范围内休止角随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变大。
2.流速 流速系指微粉由一定孔径的管中流出的速度。流速是测定流动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微粉的流速快,则其流动性好。
(五)粉体的吸湿性
因微粉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蓄积着大量表面能。所以,微粉置于空气中可吸附其中的水分,而使其流动性变差,并可产生潮解、结块、变色、分解等理化变化。水溶性药物在干燥环境下一般吸湿很少,但当相对湿度增大到一定值时,吸湿量会急剧增加,此时的相对湿度,称为该药物的“临界相对湿度”(CRH)。临界相对湿度是药物的特征值,用来衡量粉末吸湿的难易,临界相对湿度越大则越不容易吸湿。水不溶性药物的吸湿性受相对湿度的影响非常小,没有临界点,但水不溶性药物的吸湿性具有相加性。因此,一般药物的生产和贮存环境的相对湿度均应控制在药物的临界相对湿度以下,以免影响生产操作和药物的稳定性。
(六)微粉的润湿性
微粉的润湿性是指液体在固体表面的铺展现象,是固体界面由固-气界面转变为固-液界面的现象。常用接触角θ评价粉体的润湿性,接触角θ<90°易于润湿;θ>90°则不易润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