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对面瘫的认识

中医对面瘫的认识

时间:2023-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侵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面瘫。因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乘虚侵袭面部经络,致气血运行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面瘫;或因病程严重或失治误治,其病日久不愈,正气亏虚,不能行血,经络瘀阻,致气虚血瘀,面部筋脉肌肉长期失于濡养,弛缓不收,致面瘫逾期不愈。

一、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侵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面瘫。而由于素体正气不足、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或因邪气偏盛,日久不去,正气更虚,邪气入深,津液不行,壅遏为痰,痰瘀搏结;或因失治误治,面瘫日久不愈则正气亏虚,气虚不能行血,气虚血瘀,气血经络痹阻不通,致面部筋脉长期失于濡养而弛缓不用,使面瘫逾期不愈,形成顽固性面瘫。

二、症候诊断

(一)风寒袭络证

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二)风热犯表证

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三)风痰阻络证

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有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四)气虚血瘀证

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经络辩证

本病不仅与手足太阳、阳明、少阳经筋有关,而且和任督二脉密切相关。手足六阳经筋均行于面部,手阳明经筋“上颊,结于”,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足太阳经筋为“目上手太阳经筋”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手少阳经筋“循耳前,属目外眦”,足少阳经筋“下走颔,上结于。支者,结于目外眦,为外维”。督脉主干分支都循行上头面部,与六阳经、阳维均有交会。且任脉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统领一身之阴气,督脉为阳脉之海,有统领全身阳气、统帅诸阳经的作用,督脉通,则一身之阳均通。

四、中医辨证分型

因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乘虚侵袭面部经络,致气血运行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面瘫;或因病程严重或失治误治,其病日久不愈,正气亏虚,不能行血,经络瘀阻,致气虚血瘀,面部筋脉肌肉长期失于濡养,弛缓不收,致面瘫逾期不愈。根据面瘫病因病机分为风寒袭络、风热犯表、风痰阻络和气虚血瘀型。

(一)风寒袭络

突然口眼歪斜,面紧拘急,僵滞不舒,或瞬目流泪,畏风无汗,或耳后疼痛,多有受凉吹风经过,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二)风热犯表

突然口眼歪斜,面部松弛无力,有耳内泡疹,或耳后乳突疼痛、压痛,或咽喉疼痛,或见耳鸣,舌木无味,舌红苔薄黄,脉浮滑或浮数。

(三)风痰阻络

口角歪斜日久不愈,说话或笑时口歪明显,眼闭不实或迎风溢泪,或面部板滞抽动,日久口角歪向患侧,舌红或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四)气虚血瘀

口角歪斜3月之上,闭眼无力及漏白,患侧面肌虚胀无力,患侧口颊仍然少许滞留食物或漏水,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

五、中医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寒袭络证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药:牵正疏风合剂。白附子、全蝎、僵蚕、白芷、当归、川芎、桂枝、荆芥、防风、紫苏叶、陈皮、炒白术、茯苓。

2.风热袭络证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牵正清热合剂。白附子、全蝎、僵蚕、当归、白芍、地龙金银花、板蓝根、连翘、防风、炒白术、生甘草等。

3.风痰阻络证

治法:祛风化痰,活血通络。

方药:牵正通络合剂。白附子、僵蚕、全蝎、防风、白芷、天麻、陈皮、茯苓、天南星、瓜蒌、薏苡仁、当归、川芎、路路通,灸甘草。

4.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痉。

方药:中风愈正合剂加减。黄芪、党参、鸡血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杜仲、怀牛膝、陈皮、半夏、瓜蒌、白术、茯苓等。

5.气阴亏虚证

治法:养阴柔筋,益气通络。

方药:回药面瘫愈正合剂。桂枝、白芍、瓜蒌、葛根、僵蚕、防风、黄芪、鸡血藤、当归、柴胡、生姜、炙甘草、大枣等。

中成药:选择水蛭、地龙、丹参、三七等为主要成分之活血通络药物制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