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治疗面瘫的针刺手法

治疗面瘫的针刺手法

时间:2023-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介绍一些在治疗面瘫时常用的针刺手法及一些特殊手法。浅提插是指针刺层次较浅,提插幅度较小,刺激量小的提插法,如牵正、颧髎。切忌单向连续转动,捻转的幅度与频率应根据针刺穴位与针感强弱、病情而定。在治疗面瘫时经常用到此种针法。可用于面瘫后期,或顽固性面瘫,如地仓、颊车等穴,尤适宜不得气的患者。此法可用于肌肉较为薄弱或针感不易出现之处,如地仓、颊车。其针刺成排者又称排针。

针刺治疗面瘫时,治疗时机的掌握、穴位的选择与配伍等都很重要,尤其是使用合理、恰当的操作手法,在特定的时期、特殊的症状时极为重要。现介绍一些在治疗面瘫时常用的针刺手法及一些特殊手法。

一、常用的针刺手法

(一)直刺

将针体垂直刺入皮肤,针体与皮肤呈90°。用于肌肉较为丰厚处的穴位,如牵正、足三里、下关等。

(二)平刺

又称横刺、沿皮刺。针身与皮肤表面成15°沿皮刺入;用于肌肉较为浅薄处,如阳白。

(三)深刺

就面瘫治疗而言,直刺深度在0.5~1.2寸者为深刺;可以用于肌肉较为丰厚的六位。如下关、牵正、翳风均可深刺。

(四)浅刺

直刺深度小于0.5寸时为浅刺,治疗面瘫时有些部位浅刺0.2~0.3寸,甚至可以更浅。如面瘫急性期,邪气较浅,正气尚足浅刺以调经气;在面瘫恢复期,正气已虚,气血不足,可在远端深刺或用补法,局部用浅刺以疏调面部经气。

(五)提插法

针尖进入到一定深度后,将针从深层提向浅层,再由浅层插向深层的手法。提插的幅度、频率,需视病情和腧穴所在部位而定。可以分为深提插和浅提插。深提插是指针刺层次较深,提插幅度较大,刺激强度也大的提插法,如针刺足三里、中脘、天枢等。浅提插是指针刺层次较浅,提插幅度较小,刺激量小的提插法,如牵正、颧髎。

(六)捻转法

针体进入穴位一定深度后,用拇指和食指持针,并用中指微抵住针体,通过拇指、食指来回旋转捻动,而使针体转动。捻转时拇指与食指必须均匀用力,捻转幅度一般掌握在180°左右。切忌单向连续转动,捻转的幅度与频率应根据针刺穴位与针感强弱、病情而定。如下关、牵正。

(七)循摄法

循摄法是指用手指于所针腧穴附近上下或左右循按、爪摄或叩击,以催引其气至的方法。此法可以推动气血,激发经气,用于针后经气不至,或得气后瞬即消失。

(八)刮法

针刺达一定深度后,用指甲刮动针柄,用于催气、行气的针法,以右手拇指抵住针柄顶端,同时用食指或中指指甲从针柄下端向上刮动称为“单手刮针法”。若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抵住针柄顶端,右手拇指或食指指甲从上向下、或从下向上刮动针柄叫做“双手刮针法”。此法可以加强针感的扩散,又无捻转时的不适感或疼痛感,故易于接受。

(九)弹法

拇指与食指相交,对准刺入穴内的针柄尾部轻轻弹叩,使针体发生微微震颤的方法。此法可激发针感,用于得气迟缓的病人。操作时应注意弹不可过猛、过频。

(十)飞法

用拇指、食指在针柄搓捻,一搓一放,一合一张,连续数次,如飞鸟展翅之状。此法可加强针感,也可用于催气。

(十一)震颤法

针刺进入穴位一定深度后一手持针柄,做小幅度、高频率、快速的提插,使针身发生微微震颤。操作时注意提插一般保持刺深度不变。此法可用于针刺后气不至催气时,也可用于孔穴较小的关节间隙等不宜做大幅度提插捻转的穴位,如下关。

二、特殊针刺手法

(一)毛刺

“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灵枢·官针》)。“浮痹于皮肤”是指皮肤麻木或不仁或疼痛的病症,因其邪在浅表的皮毛部,所以用浮浅的刺法来治疗,如拔毛状,古称“毛刺”。在治疗面瘫时经常用到此种针法。

(二)滞针法

滞针法即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将针向一个方向捻转360°,使肌纤紧紧缠绕于针体,术者手下出现涩滞感,此时针既不能进也不能退。针感强烈持久,从而加强针感、提高疗效,是一种守气针法。出针时,将针反向捻转取出即可。可用于面瘫后期,或顽固性面瘫,如地仓、颊车等穴,尤适宜不得气的患者。

(三)捻转滞针法

平刺进针后,针尖朝所需的方向徐徐捻转进针,捻转时向一个方向捻360°退180°,边捻转边进针,前捻进后捻退,拇指前捻用力,后捻力轻,进多退少,逐步形成滞针的方法。此法可用于肌肉较为薄弱或针感不易出现之处,如地仓、颊车。

(四)丛刺

集中在某一区域内多针同剌,每针距离0.5~1cm,最多5~6针,此法针刺效力集中,多用于病灶局限处,如面瘫急性期耳周疼痛、肿胀,可在耳垂前用丛刺法,状似草丛,以加强局部针刺效果。其针刺成排者又称排针。此法适用于面瘫早期耳周疼痛水肿及面瘫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局部麻木、功能恢复缓慢者。

(五)点刺

将针快速刺入皮肤或穴位后即行退出,针刺较浅,速进速出,多用于井穴或刺络拔罐放血。如面瘫急性期,耳后疼痛,可在耳背静脉处点刺放血,令热邪随血外出。

(六)捻转循按法

平刺进针,针尖透向另一穴位或病变部位,右手捻转进针,同时左手拇指桡侧缘沿针尖方向推捋皮肤表面,双手配合,频率一致,直至达到一定的深度并得气。此方法是一种催气、导气法。尤适宜不易得气的患者,可用于面瘫后遗症期,如地仓透颊车。

(七)推上平刺法

进针前左手将下垂之肌肉推至正常解剖位置,然后右手持针向上平刺进针,边进针边捻转,至一定深度并得气为止。用于眼角、口角下垂之面瘫后遗症期,如丝竹空、地仓等。

(八)平移点刺法

在选定的一段区域内进行接力型的点刺,针刺较浅, 0.1~0.2寸,手法较轻,频率适中,如用于眼睑闭合不能或眼睑无力,在上眼睑由内眼角向外眼角方向,按三条线排列点刺,共点六遍。有调理局部经气,激发局部神经兴奋的作用,促进眼睑闭合。

(九)透刺

即从一穴进针,沿皮下透向另—穴的一种针刺方法。为一针透达两个或多个穴位,具有取穴少,针感强的特点。如治疗面瘫时,颊车透地仓、上迎香透睛明、阳白透鱼腰等。

(十)缪刺

采用“左取右,右取左”交叉选穴的针刺方法。由于12条经脉在人体有左右交会的腧穴,所以脉气能左右交贯,左经能治右经病,右经能治左经病。如治疗面瘫时局部肿胀严重者可刺健侧,避免刺激局部,使局部症状得到缓解;也可在出现局部肌痉挛或矫枉过正时使用。

(十一)挂针法

快速直刺进针,针尖刚入皮下即止,约0.1寸深,因针体不能直立,均呈倒伏状,如同挂在皮肤,故称为挂针。此手法刺激轻、浅,用于表浅部位及面肌痉挛患者。如眼周、鼻根部及面肌兴奋点。

(十二)丛刺放血法

将3~5根1寸针为一束(丛),针尖对齐,以右手持针,快速将针一同刺入皮肤 2~3mm,快速出针,再刺,每1刺点相距0.3~0.5寸,4~5刺为限,随后拔罐令出血3ml左右。适用于湿热毒火蕴留局部,或局部瘀血阻络之症,如面瘫急性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