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

时间:2023-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咳嗽上气病也叫肺胀,即哮喘,是以咳嗽气喘为主证。所以咳嗽上气,一定是咳而兼喘,其病因多为水饮犯肺,外兼风邪,或痰浊阻肺等,因此在治疗上也各有不同。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肺痿是阴虚有热,枯萎不荣,病情属虚;肺痈是热毒蕴肺,壅遏成痈,病情属实。虚热肺痿,是肺虚有热,津液不能输布,以咳嗽吐浊唾涎沫口渴为主证,以麦门冬汤为主方。近年来根据治肺痿的治则,用培土生金法治疗肺不张有效。

论三首 脉证四条 方十六首

本篇主要讨论肺痿、肺痈和咳嗽上气的病因、病理、辨证和治疗。因这三种均是呼吸器病,故合为一篇。

肺痿主要是肺气痿弱,有虚寒和虚热两种类型,虚寒肺痿是肺气虚寒所致;虚热肺痿,是上焦虚热,多由重亡津液所致。因此在治疗上各有区别。

肺痈是肺化脓症,其病因是感受风邪热毒所引起,因此,在病理上有风中于卫,风伤皮毛;热过于荣,热伤血脉;以及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几个阶段。所以在临床上分初期、成痈期、脓溃期三期。一般来说肺痿属虚,肺痈属实。

咳嗽上气病也叫肺胀,即哮喘,是以咳嗽气喘为主证。《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肺病者,喘咳逆气。”《灵枢·经脉篇》说:“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所以咳嗽上气,一定是咳而兼喘,其病因多为水饮犯肺,外兼风邪,或痰浊阻肺等,因此在治疗上也各有不同。

【原文】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何从得之? 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 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词解】

①浊唾涎沫:浊唾为稠痰,涎沫为稀痰。

②辟辟:形容干燥的样子。

【提要】指出肺痿的成因、主证和肺痈的鉴别。

【语释】

肺为五脏之华盖,上居胸中,今热在上焦,则肺先受邪,肺为娇脏,喜清肃而恶燥热,肺受热则咳,咳久不愈,则为肺痿。但肺痿是怎样形成的呢? 形成肺痿的原因很多,或因汗出太多;或因呕吐频繁;或因患消渴病,小便频数而量多;或因患习惯性便秘,屡用泻下药攻下,而致下利太过。这些情况,都能使津液耗伤,肺失所养,因而咳久不愈,形成肺痿病。

津液不足,阴虚则生内热,故六部脉皆数。虚热灼肺,肺气上逆,故咳嗽。但肺热之咳,应该干咳无痰,为什么反吐浊唾涎沫呢? 这是因为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输布津液,通调水道,今肺气痿弱不振,津液不能输布,由脾气散精于肺之津液,悉变成病理之痰浊,所以咳嗽,并吐浊唾之稠痰,或吐涎沫之稀痰,这正是肺痿的特点和主证。假如口中干燥而咳,唾即引胸中疼痛,脉象滑数有力,咳唾脓血,这是由于风邪热毒蕴肺,津液不能上升,蓄结成痈,肺腐溃破,这就不是肺痿,而是肺痈了。

肺痿是阴虚有热,枯萎不荣,病情属虚;肺痈是热毒蕴肺,壅遏成痈,病情属实。但二者如何鉴别呢? 肺数而虚,久咳不止,咳吐浊唾涎沫者,为肺痿;脉数而实,咳则胸痛,咳吐脓血者,为肺痈。

【按语】本节条文可分三段,自“问曰”至“故得之”为第一段,是说明肺痿的成因。自“寸口脉数”,至“咳唾脓血”为第二段,是说明肺痿的主证和与肺痈的临床鉴别。最后两句为第三段,是说明肺痿、肺痈的基本脉象和病理区别。

【原文】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提要】指出虚寒性肺痿的症状和治法。

【语释】

虚热肺痿,应该是吐涎沫而咳,今吐涎沫而不咳,患者也不口渴,而出现遗尿,小便频数,这是什么道理呢? 这是由于上焦气虚,肺中寒冷。因肺为水之上源,又主通调水道,肺虚阳气不足,不能制约小便,故遗尿,小便数。上焦有寒,则阳气不升,故头眩。肺中冷则气不摄津,所谓“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故多涎唾。应用甘草干姜汤,以温肺复气。假如服汤后,涎沫止,而仍小便数反口渴的,则属于消渴病,不是虚寒肺痿了。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方解】肺中冷,主要由于脾阳虚不能温肺所致,故以甘草补中益气;干姜温脾复阳。辛甘合用,取理中汤之半,重在温中焦之阳以养肺,乃培土生金之意。与大病瘥后喜唾者,主以理中汤,其意略同。

【临床应用】

(1)疗吐逆,水米不下。(《外台秘要》)

(2)治男女诸虚出血,胃寒,不能引气归元,无以收约其血。又治脾中冷痛,呕吐不食。(《宜指方》)

(3)治厥而烦躁,多涎唾者。(《方极》)

(4)治老人平日苦小便频数,吐涎,短气眩晕,难以起步者。(《类聚方广义》)

(5)二神汤(即本方)治吐血极妙。治男子妇人吐红之疾,盖是久病,或作急劳,损其营卫,壅滞气上,血之妄行所致。(《朱氏集验方》)

(6)本方可治虚寒胃痛。

【原文】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校勘】“大”,《千金方》及赵、徐诸本俱作“火”。是。

【提要】指出虚热肺痿的治法。

【语释】

由于肺胃阴虚,火气上炎,灼烁津液,故咽喉干燥不利。所以用麦门冬汤滋养肺胃之阴,以降逆气。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方解】本方重用麦冬以滋养肺胃之阴为主;配人参、甘草、大枣、粳米甘寒养阴,以清肺热,补肺虚;但肺被热灼,津液不能输布而成痰涎,故又佐半夏以降逆化痰。因半夏辛燥伤阴,所以用量较小,与大剂量的麦冬配伍,则只有化痰降逆之功,而无辛燥伤阴之弊,故为治虚热肺痿之良方。

【临床应用】

(1)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喉燥而渴。(《肘后方》)

(2)病后劳复发热者,麦门冬汤主之。(《玉函经·伤寒差后病篇》)

(3)治虚劳咳逆,手足烦热,羸瘦骨立者,或咳血衄血者。(《松原家藏方》)

(4)治久咳劳嗽,喘满短气,咽喉不利,时恶心呕吐者。(《类聚方广义》)

(5)此方治大逆上气,咽喉不利,益无论肺痿,顿嗽,劳嗽,妊娠咳逆,有大逆上气之状者,用之大效。此方加石膏,治小儿久咳或咳血,皆有妙验。又治老人津液枯槁,食物难咽,似膈症者。(《方函口诀》)

【按语】肺痿是肺气虚弱,枯萎不荣,有虚热和虚寒两种类型。虚热肺痿,是肺虚有热,津液不能输布,以咳嗽吐浊唾涎沫口渴为主证,以麦门冬汤为主方。虚寒肺痿,是上焦气虚,肺中寒冷,以吐涎沫不咳,多涎唾、头眩、遗尿,小便数为主证,以甘草干姜汤为主方。如治寒证吐血,干姜必需炮黑为妥。近年来根据治肺痿的治则,用培土生金法治疗肺不张有效。

【原文】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 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 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词解】

①脉之:即诊察的意思。

②脉微:“微”非微弱之谓,应作浮来理解。方符合临床实际。《金鉴》说:“脉微之三微字,当是三浮字。”是。

③始萌:指疾病的开始阶段。

【提要】指出肺痈的病因、病理和症状。

【语释】

咳嗽气逆的患者,诊察他的脉搏,怎样就可以知道他是肺痈,并能知道内有脓血,若到吐脓血时,就比较难治呢? 他的脉象是怎样的? 因肺痈的病因,是风邪热毒,由皮毛侵及于肺,所以在病开始的阶段,寸口脉微而数,微非微弱之谓,乃浮而无力之意,实际上就是浮而数,这是风邪热毒,侵袭皮毛,邪在卫分的现象,所以说浮(微)则为风,数则为热,风中于卫,风伤皮毛。在这个阶段,病邪尚浅,比较容易驱邪外出,能随呼气而排出,不致深入内部,故云:“呼而不入。”风热为阳邪,风热在于卫分皮毛,故发热汗出恶寒。因肺合皮毛,在卫不解,风热之邪,由皮毛而侵入于肺,致肺气不利,故咳嗽,喘满;肺受热灼,气不布津,津聚成痰,故口燥,咽干,痰多。若治不及时,风热之邪在肺之气分,不得解除,则病情发展,风邪病毒由气分而侵入血分,这时邪入较深,风热之邪随吸气而深入内部,不能随呼气而排出,所以说“热伤血脉,热过于荣,吸而不出”,热伤血分,则血为之凝滞,故咳嗽喘满,口干、咽燥、痰多等证,不仅仍然存在,还要进一步加重,而且热壅血瘀,蓄结成痈。邪热入营,蒸腾荣气上升,则不口渴;热毒炽盛,邪正交争加剧,则高热寒战,故时时振寒,或吐浊痰腥臭。若痈破脓溃,则吐如米粥。开始的阶段,病邪尚浅,应抓紧早期治疗,可以缩短病程,易于痊愈。若治不及时,迁延日久,则痈成脓溃,正伤较甚,病程势必延长,治疗也比较困难了。

【按语】肺痈的病因是风邪热毒,侵及于肺所致,其病理的演变,可分三个阶段,初则邪在皮毛卫分,以发热恶寒汗出,咳嗽,口燥咽干,脉浮数为主证,在治疗上,宜以透邪清肺为主。继则热过于荣,热伤血脉,热壅血凝成痈,以咳嗽喘满胸痛,吐脓痰腥臭,口干咽燥不渴,热势增重,或有振寒,或但热不寒,脉象滑数为主证,治宜清热解毒,化瘀祛痰为主。终则痈破脓溃,咳吐大量脓痰如米粥,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脉象数实为主证,治宜排脓解毒为主。所以本节应与第一节有关肺痈的条文,结合起来,才较全面。

对“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始萌可救,脓成则死”的两个死字,应当活看,并非定论,肺痈成脓,预后不一定差,这主要示人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积极意义。

现在诊断肺痈,一是靠临床表现,二是靠物理诊断。古人限于条件,也摸索出一些诊断方法。如潘氏《医灯续焰》说:“试肺痈法,凡人胸中隐隐痛,咳嗽有臭痰,吐在水内,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丹波元简说:“用双箸验之,其断为两断者是脓,其粘着不断者是痰。”《医宗金鉴》试肺痈法:令病者嚼生豆粒而不觉生豆气者是肺痈。这些方法,都可作为临床上的参考。

【原文】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原文】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提要】指出肺痈已成,表证已解尚未化脓的治法。

【语释】

肺痈原由风热毒邪,浊唾涎沫,壅塞于肺,气机不利,故咳嗽而不能平卧。痈在于肺故胸满而胀;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肺病则通调失职,水气逆行,故一身面目浮肿;肺开窍于鼻,肺气不和,肺窍不利,故鼻塞流清涕,不闻香臭酸辛;肺已成痈,气机上逆,故咳逆上气,喘鸣迫塞。应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以开泄肺气,泻水逐痰。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丸大,大枣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方解】葶苈子苦寒性滑,能开泄肺气,泻水逐痰平喘;佐以大枣保护脾胃,调和药性,使泻不伤正。

【临床应用】

(1)治浮肿咳逆,喘鸣迫塞,胸满强急者。(《方极》)

(2)孙兆治一人病吐痰,顷间已及升余,咳不甚,面色黯郁,精神不快。兆告曰:胸中有痰,胸膈不利,令服仲景葶苈大枣汤,一服讫,已觉胸中快利,略无痰唾矣。(《鸡峰普济方》)

(3)治小儿水气腹肿,兼利脓血,小便涩。葶苈半两,以枣和捣为丸。(《幼幼新书》)

(4)治水肿尿涩,用甜葶苈二两炒为末,以大枣二十枚,水一大升,煎一升去枣,入葶苈末,煎至可丸如梧子大,每服六十丸,渐加以微利为度。(《梅师方》)

(5)抵圣丸治男子妇人头面手足虚肿,苦葶苈炒研,枣肉和丸,小豆大,每服十丸,煎麻子汤下,日三服,五七日小便多,肿消为效。如喘嗽,煎桑白皮汤下,忌咸酸生冷,与小儿服,看大人加减,煎枣肉汤下。(《外科精义》)

【按语】肺痈初期,如咳喘不得卧,兼有表证者,宜宣肺透邪,清热解毒,表解后,再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或于本方加宣散清热药,以表里双解。

【原文】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提要】指出肺痈脓溃的证治。

【语释】

热毒蕴肺,痈脓已成,肺气壅滞不利,故咳嗽,胸满;热盛耗津,故咽干;热在血分故脉数不渴;肺主皮毛,邪热郁肺故振寒;肺已成痈而化脓,故开始吐浊痰腥臭,继则吐脓如米粥。这是脓已破溃,应用桔梗汤以排脓解毒。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方解】桔梗苦辛平,善于宣肺祛痰排脓,甘草清热解毒泻火,并能补气。方后说“再服则吐脓血”,说明为肺痈排脓之方。

【临床应用】

(1)喉痹传用神效方:桔梗、甘草(炙)各一两,上二味,切,以水一升,煮取服,即消,有脓即出。(《肘后方》)

(2)甘桔散治涎热,咽喉不利:甘草(炒)二两,桔梗一两,米泔浸一宿,焙干用,上为末,每服大二钱,水一盏,入阿胶半片,炮过,煎至五分,食后温服。(《小儿方诀》)

【按语】肺痈化脓,祛痰排脓,极为重要,若脓痰排出不畅,则全身症状势必增重。本方为肺痈脓溃期的主治方,主要目的在于排脓解毒,但临床上总觉其药少力薄,不能胜任,常以本方合千金苇茎汤加鱼腥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等解毒之品,疗效较为满意。

【原文】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提要】指出肺胀的主证、转归和治法。

【语释】

上气喘逆,烦躁不安,发病急暴,即为肺胀,也叫哮喘。多由风寒外束,水饮内停,肺失宣肃,邪气内闭所致。因肺合皮毛,为水之上源,主输布津液,通调水道,如肺气壅闭,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功能失常,则水液泛滥肌肤,可转成风水。若予宣肺发汗,则水饮与风寒俱解,从而塞者得以外达,逆者得以下降,故云“发汗则愈”。

【按语】肺胀多是水饮内伏,为外邪所诱发,发则呼吸困难,喘而痰鸣。肺胀久而不愈,可以转归为风水。肺胀发作,以攻邪为主,不外宣肺散饮平喘,所以说“发汗则愈”。

【原文】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下利,尤甚。

【词解】

①肩息:指气喘而抬肩呼吸。

【提要】指出肺胀的预后。

【语释】

上气而喘,面目浮肿,呼吸极度困难,以至张口抬肩,其脉浮大无根,这是肾虚不纳,元气离根之象,是为危候。若再见下利,这是元气脱于上,阴液竭于下,脾肾俱败,阴阳离决,病势更为危险。

【按语】上气喘逆,喘而面肿,皆有虚实的不同。上节是肺气壅塞,风寒水饮犯肺,是为实证;本节是肾不纳气,或脾肾俱败,是为虚证。下节越婢加半夏汤证,亦为脉浮大,此浮大为浮大有力,按之有根,为邪气实;本节之脉浮大,为浮大无力,按之无根,为虚阳外越,故为危候。

【原文】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提要】指出肺胀由于饮热郁肺的证治。

【语释】

咳嗽而喘,这是肺胀的主证,故云:“咳而上气,此为肺胀。”由于水饮热邪,壅塞于肺,肺气不利,故喘;风热上壅,憋气严重,故眼球胀突,犹如脱出之状;饮热郁肺,肺主皮毛,其病在表,故脉浮大。应用越婢加半夏汤以宣肺平喘,清热蠲饮降逆。

越婢加半夏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方解】麻黄宣肺平喘;石膏清内热;生姜、大枣调营卫;麻黄伍石膏,宣肺清热,发越水气;麻黄配生姜,辛散攻外邪;甘草调和诸药;加半夏以蠲饮降逆。

【临床应用】孙其芳之女儿,久嗽而喘,凡顺气化痰,清金降火之剂,无不遍尝,绝难取效,一日喘甚烦躁,余视其目则胀出,鼻则鼓扇,脉则浮而且大,为肺胀无疑,遂以此投之,一剂而减,再剂而愈。(《医宗必读》)

【原文】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提要】指出寒饮挟热肺胀的证治。

【语释】

肺胀的主证,就是咳嗽而喘,由于外感风寒,内挟水饮,故云脉浮,心下有水气;风寒水饮犯肺,使肺壅塞不利,故咳嗽而喘;风寒之邪郁而化热,故烦躁;所以用小青龙加石膏汤,以小青龙宣肺散寒,内逐水饮,加石膏以清里热。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麻黄 桂枝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各三两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石膏二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方解】用麻黄、桂枝发汗解表,而泄水于外;半夏、干姜、细辛温中而散水饮于内;杭白芍、五味子收敛逆气,以防发汗宣散之太过;甘草益脾土,以制水逆;加石膏以清热去烦躁。为散寒化饮清热的良方。

【临床应用】咳而上气肺胀,其脉浮,心下有水气,胁下痛引缺盆,设若有热,必躁,其常倚伏,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又麻黄汤治肺胀,咳嗽上气,烦躁脉浮,心下有水气,于本方内去甘草、干姜加生姜。(《千金方》)

【按语】本节与上节均是治肺胀,二者皆有表邪,故其脉均浮,皆为水饮犯肺,故其证皆咳嗽。但二者不同,在病因上,前者是外感风热,后者是外感风寒;前者是热甚于饮,后者是饮甚于热。在症状上,前者,其人喘,目如脱状,是喘重于咳;后者是烦躁而喘,咳喘并重。在病情上,前者势急剧,后者势较缓。所以在治疗上,前者用越婢加半夏汤,用麻黄六两,配石膏以宣肺清热,发越水气;后者用小青龙加石膏汤,用麻黄、桂枝各三两,以宣肺散风寒。前者用半夏、生姜以降逆逐饮力轻,后者用半夏、干姜、细辛以温阳化饮力重;前者上逆之势甚,故以辛甘发散为主,后者虑其耗散肺气,故兼以酸寒收敛。

【原文】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词解】

①水鸡:就是田鸡,俗名蛙。

【提要】指出寒饮郁肺肺胀的证治。

【语释】

由于寒饮犯肺,肺气不利,故咳嗽而喘;喉中痰涎壅盛,阻塞气道,与呼吸之气相搏,故喉中痰鸣如水鸡声。应用射干麻黄汤以散寒逐饮,祛痰降逆开结。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 麻黄 生姜各四两 细辛 紫菀 冬花各三两大枣七枚 半夏大者八枚(洗,一法半升) 五味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方解】射干开结消痰,善治痰鸣气喘;但其性味苦寒,故配麻黄、生姜、细辛辛温宣肺,降逆逐饮;紫菀、款冬花、半夏止咳化痰;大枣补中健脾;五味配细辛、生姜,一散一敛而止咳。故为散寒逐饮,祛痰开结、降逆之良方。

【临床应用】

(1)治久咳不止,或产后喘咳,颈项生痰疬,累累如贯珠者。去细辛五味倍射干加皂角子有效。(《类聚方广义》)

(2)此方治哮喘。水鸡声,形容哮喘之呼吸也;合射干、紫菀、冬花之利肺气;麻黄、细辛、生姜之发散;半夏之降逆;五味子之收敛;大枣之安中;成一方之妙用。(《方函口诀》)

(3)射干散治小儿咳嗽,心胸痰壅,攻咽喉作呀呷声,于本方去大枣、细辛、款冬加桂心,临用入蜜。(《圣惠方》)

【原文】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词解】

①吐浊:指吐出胶黏的浊痰。

【提要】指出痰浊壅肺肺胀的证治。

【语释】

由于痰浊壅盛,阻塞于肺,使肺气不利,肃降失常,故咳嗽气喘,频频吐胶黏的浊痰。咳嗽痰多,痰闭气道,躺卧则痰浊上壅,气逆更甚,故但坐不得眠。一般来说,痰能吐出则气应平顺,今时时吐浊,而仍不得平卧,这是浊痰胶固不拔,有痰壅气闭之危,故用皂荚丸的峻剂,以涤痰去垢。

皂荚丸方

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方解】皂荚味辛咸,能开诸窍,祛风痰、湿痰,是祛痰药的猛剂;酥是用牛羊乳制成之油,皂荚经酥制蜜丸,是调其燥烈之性;服用枣膏调汤,是缓其性而兼顾脾胃;服三丸,日三夜一,是峻药轻投之意。

【临床应用】

(1)必效疗病喘气急,喉中如水鸡声者,无论年月远近方,肥皂荚两挺,好酥一两,右二味于火上炙,去火高一尺许,以酥细细涂之,数翻复令得所酥尽止,以刀轻刮去黑皮,然后破之去子皮经脉,捣筛蜜和为丸,每日食后服一丸,如熟豆,日一服讫,取一行微利,如不利时,细细量加,以微利为度,日止一服。(《外台秘要》)

(2)铁角丸,治大小便不通,皂荚去皮子炙,不拘多少,为末,酒搅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宣明论》)

(3)治喉闭风闭难治者,猪牙皂角一条,用蜜调和,水煎,如急立服,缓则露一宿,尤妙,口紧者击开灌之,将危者即苏。(《寿世保元》)

(4)曹颖甫自病痰饮,喘咳吐浊,痛连胸胁,以皂荚大者四枚炙末,盛碗中,调赤砂糖,间日一服,连服四次,下利日二三度,痰涎与粪俱下,有时竟全是痰液,病愈后,体已大亏,于是知皂荚之攻消甚猛,全赖枣膏调剂也。(《经方实验录》)

【按语】本节与上节均是治咳而上气的肺胀,但上节是寒饮犯肺,表证不著,故不用桂枝,而以痰气相激,喉中痰鸣如水鸡声为主证,病情较轻,故用射干麻黄汤以散寒除饮,祛痰开结。本节是浊痰壅肺,肺气不降,以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为主证,病情较重,故用祛痰之峻剂皂荚丸,以涤痰祛垢。

【原文】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提要】指出饮邪偏表的证治。

【语释】

由于表邪未彻,激动内在水饮,水饮上逆,上迫于肺,故脉浮,咳嗽而喘;因肺胀的主证,是咳而上气,今只言咳而脉浮,是省笔法。以药测证,除咳喘外,还当有胸满痰鸣、口渴或烦躁等证。水饮上逆,气不得降则胸满;饮痰阻塞气道,则喉中痰鸣;饮邪化热,则口渴或烦躁。故用厚朴麻黄汤以宣肺化饮,止咳平喘,清热除烦。

厚朴麻黄汤方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细辛二两 小麦一升 干姜二两 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此方是小青龙汤的变方,即小青龙去桂枝、芍药、甘草加杏仁、石膏、小麦。用厚朴为君,以疏脾胃之气,脾气健运而水自下泄;麻黄、杏仁宣肺解表平喘;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以化痰逐饮止咳;石膏清热止渴除烦;小麦先煎使熟,用以固护心液,也是祛邪之中兼以扶正之意。且厚朴伍麻黄,善治胸满。以表邪不重,故不用桂枝;发汗之力甚小,故不用芍药、甘草。

【临床应用】

(1)治咳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其脉浮者。(《千金方》)

(2)治咳逆上气,胸满而痰不多者。(《金匮今释》)

【原文】咳而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提要】指出饮邪偏里肺胀的证治。

【语释】

由于饮邪内停,上逆于肺,故脉沉咳嗽而喘。《水气篇》说:“脉得诸沉,当责有水。”再以药测证,除咳喘外,当有身肿,所以用泽漆汤以通阳逐水,止咳平喘。

泽漆汤方

半夏半升 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紫参五两(一作紫菀) 生姜五两 白前五两 甘草 黄芩 人参 桂枝各三两

上九味,㕮咀,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方解】以泽漆逐水;桂枝通阳;半夏、生姜散水降逆;紫菀、白前止咳平喘;水气泛滥,脾气必虚,故用人参、甘草扶正健脾;饮邪久留,每挟郁热,故佐以黄芩清热。

【按语】《千金方》本方“紫参”作“紫菀”,“煮取五升”以下,作“一服五合,日三夜一”。查泽漆味苦性微寒,有行水消痰之功,治面目浮肿,大腹水肿,瘰疬痰核。但一般剂量不宜太大,过量可能产生面色苍白,四肢乏力,头昏呕吐等反应。本方用泽漆三斤,量似太重。又“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则一日夜服药十次,所以应以《千金方》所载为是。

附 方

《外台》炙甘草汤

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方见虚劳中》)

《千金》甘草汤

甘草。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减半,分温三服。

【方解】原方缺分量及主治,《千金方》卷七肺痿门载此方用甘草二两,主治与《外台》炙甘草汤相同,为治虚热肺痿之方,以甘草清热补虚,非久服不为功。

《千金》生姜甘草汤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生姜五两 人参三两 甘草四两 大枣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方解】本方为甘草干姜汤之变方,亦虚寒肺痿之方,以生姜之辛散上行为君,因咽燥而渴,故合人参、甘草、大枣健脾补中而生津液。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枚 皂荚二枚(去皮子,炙焦)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方解】本方为攻痰平喘之峻剂,肺痿皆属虚证,故用之当慎重。

《外台》桔梗白散

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桔梗 贝母各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

上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脓血;在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饮冷水一杯则定。

【方解】本方与《伤寒论》三物小白散同,以桔梗宣肺排脓;贝母清热化痰;巴豆气味辛烈,峻猛热剂,急破其脓,驱脓外出。适用于肺痈已成,而正不虚者。普通强人巴豆霜以五厘为准,弱人以三厘为准。

《千金》苇茎汤

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苇茎二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枚 瓜瓣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渣,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

【方解】瓜瓣,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冬瓜子,有的认为是甜瓜子,有的认为是丝瓜瓣或瓜瓤。在临床上一般常用冬瓜子。本方以苇茎甘寒清热;桃仁活血祛瘀;薏苡仁、冬瓜子清湿热排脓。此方重不伤峻,缓不伤懈,可以补桔梗汤、桔梗白散二方之偏,为治肺痈之良方,肺痈已溃未溃,均可加减应用,疗效颇著。

结 语

本篇主要讨论肺痿、肺痈和肺胀三种疾病,因三者皆属于肺脏变病,故合并一篇进行讨论。

肺痿多属虚证,有虚热、虚寒的不同,虚热肺痿的病因,多由汗、吐、下、小便数等,重亡津液所致,以肺阴亏虚、上焦有热为主要病理,以咳嗽吐浊唾涎沫、脉虚数为主证,治宜甘寒养阴、清热补虚,麦门冬汤为主方。虚寒肺痿是肺气虚寒、治节不行,上虚不能治下所致,以吐涎沫而不咳、遗尿、小便数、头眩、多涎唾为主证,治宜温肺复气,甘草干姜汤为主方。

肺痈主要由于肺素有热,复感风邪热毒所致,在病理演变上,可分三个阶段。一是风伤皮毛,风中于卫,为初期,以恶寒发热汗出、咳嗽胸痛、脉浮数为主证,仲景未出方,治宜宣肺透邪、清热解毒为主,用银翘散加减为主方。二是热过于荣,热伤血脉,为成痈期,以咳嗽喘满、咽燥不渴、咳则胸痛、壮热振寒,或但热不寒、咳吐脓痰腥臭、脉滑数为主证,治宜清热解毒、化瘀祛痰,用千金苇茎汤加清热解毒活血类药物为主方。若喘而不得卧者,可合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三是痈破脓溃,为溃脓期,以咳吐大量脓痰,状如米粥,腥臭异常,或吐脓血,脉滑数为主证,治宜排脓解毒,以桔梗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为主方。

咳嗽上气,叫肺胀,亦即现在的哮喘。其病因多为脾、肺、肾三脏亏虚,功能失调,水饮留伏,上逆犯肺,而为外邪,饮食等所诱发,治疗当分已发和未发,已发急则治标,以攻邪为主;未发则缓则治本,以扶正气为主。本篇内容都是已发的治法,如饮热犯肺,喘重于咳,目如脱状,脉浮大者,用越婢加半夏汤;寒饮犯肺,咳喘并重,兼有表证,烦躁脉浮者,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寒饮犯肺,不兼表证,咳喘而喉中水鸡声者,用射干麻黄汤;浊痰犯肺,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者,用皂荚丸;饮邪偏表,咳喘胸满脉浮者,用厚朴麻黄汤;饮邪偏里,咳喘而兼浮肿,脉沉者,用泽漆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