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首 方三首
本篇主要讨论奔豚气病的病因、辨证和治疗。奔豚是一种发作性疾病,患者多系中年男女,以“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为其特征。豚即是江豚,因发作时如豚之奔突,故名奔豚。其病因多由寒热邪气,蓄积肝肾,当机体受到精神刺激而降低控制能力时,即上冲而发病。所以在临床上分肾气奔豚和肝气奔豚两种类型。
【原文】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提要】指出奔豚的病因。
【语释】
惊恐是奔豚的致病因素之一,因惊恐伤肾,肾气受伤,水不化气,寒水之气随冲脉而上逆,可以发为奔豚。惊怖即惊悸一类的疾患,其发病多与惊恐有关。吐脓有咳、呕的不同,咳而吐脓,多见于肺痈;呕而吐脓多见于胃痈。说吐脓之病,亦起于惊恐,于理难解,阙以待考。至于火邪病,《伤寒论·太阳篇》说:“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名曰火邪。”又说:“太阳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这是由火邪而发悸,非因悸而发火邪。况且本篇只论述奔豚,而吐脓、惊怖、火邪三种病,皆无下文,必有脱简。
【原文】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提要】指出奔豚的症状和病因。
【语释】
奔豚是一种发作性的疾患,当其发作时,其症状是先从少腹结成癥块而作痛,自觉有气从少腹开始,向上攻冲至咽喉或上冲至心胸,同时腹痛的很剧烈,此时患者很痛苦,有苦闷欲死的情况,既而冲气渐降,痛已渐减,终至痛止块消,冲气全平,好如常人。形成这种病的原因,多由精神刺激,惊恐忧思所得,《巢源·贲豚气候》说:“夫奔豚者,肾之积气,起于惊恐,忧思所生。”因惊恐则伤肾,忧思气结则伤肝,影响冲脉失和,肝肾之气挟冲脉上逆所致。《十四经发挥》说:“冲脉者,起于胞中,上循脊里,其浮于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又说:“冲脉者,起于气冲,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此为病,令人逆气里急。”所以肾阳虚不能化水,寒水之气随冲脉而上逆,或情志刺激,肝气挟冲脉而上逆,均可发生气从少腹上冲咽喉,或至胸中的症状。《素问·骨空论》说:“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由此可见,奔豚病,实与冲疝相似。
【原文】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提要】指出肝气奔豚的证治。
【语释】
由于情志刺激,肝气不疏,挟冲脉而上逆,故自觉有气从少腹而上冲至胸;肝郁化火,肝气上逆乘脾,且“冲脉为病,气逆而里急”,故腹痛,乃全腹皆痛,而以少腹为重;因肝与胆相表里,肝受邪,则其气通于少阳,少阳不和,故往来寒热。应用奔豚汤,以疏肝清热,降逆止痛。
奔豚汤方
甘草 芎䓖 当归各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生葛五两 芍药二两 生姜四两 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方解】《本草别录》说:“李根白皮大寒无毒,治消渴,止心烦逆,奔豚气。”故本方用为主药。以黄芩、生葛、生姜、半夏解寒热,降逆气;以当归、芍药、芎䓖疏肝理血散结,止腹痛;甘草缓中补脾。为疏肝清热,降逆止痛之良方。
【临床应用】小品奔豚汤疗虚劳五脏之气乏损,游气归上,上走时若群豚相逐,憧憧时气来便自如坐惊,梦精光竭不泽,阴痿上引少腹急痛,面作热赤色,喜怒无常,耳聋目视无精光。于本方内去芎䓖、黄芩,加桂心、人参。
《集验》奔豚茯苓汤,疗短气之脏不足,寒气厥逆,腹胀满气奔走冲胸膈,发作气欲绝不识人,气力羸瘦,少腹起腾,踊如豚子走上走下,驰往驰来寒热,拘引阴器,手足逆冷,或烦热者,于本方内去黄芩、芍药加茯苓、人参(俱见《外台》)。
【按语】奔豚有肝气奔豚和肾气奔豚两种类型,肝气奔豚多属热;肾气奔豚多属寒。李根白皮是治奔豚的主药,《外台》治奔豚方十三首,用李根白皮者八首,其中李根白皮配桂心的六首,其中同时配干姜、附子的一首,可见李根白皮虽性味苦寒,固为治热性奔豚之主药,而寒性奔豚也可用,主要在于配伍。
【原文】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贲①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词解】
①贲:与“奔”同。
【提要】指出肾气奔豚的证治。
【语释】
患太阳表证,发汗后,表仍不解,又用烧针的方法,逼其再汗,针处应当避寒,若护理不慎,针处受到外邪的侵袭,使火邪郁于脉中,血液流行不畅,针处起红肿结硬,形如枣核。一汗再汗,表仍不解,这说明肾阳不足,素寒阴盛;且发汗过多,耗伤心液,使心气不足;再从针处外入之寒气,挟肾水阴邪乘心虚而上冲,故必发为奔豚。其症状是气从少腹上冲至胸心部位。治疗时,应在针处结核上,各灸一壮,以断其外寒内入之路,然后再内服桂枝加桂汤,一解外邪,一泄阴气而降冲逆。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方解】以桂枝汤解表邪;加重桂枝在于助阳降冲逆。
【按语】本节是由误汗而肾中阴寒之气上冲而致的奔豚,如此证不因烧针而引起,或凡寒性奔豚,用本方也同样有效。对加桂二字,后世注家有二种见解。一是主张加桂枝,认为可外固卫气,内降冲逆;一种是主张加肉桂,认为肉桂味厚下行,能散少腹之积寒。我们认为,秦汉以前,桂枝和肉桂不分,降冲之力,肉桂优于桂枝;解表之功,桂枝胜于肉桂。观《外台》治奔豚方,皆用桂心,所以还是以加肉桂较好。
【原文】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贲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提要】指出汗后欲作奔豚的证治。
【语释】
由于下焦素有水饮,饮为阴邪,今复发汗,汗为心之液,汗后心阳不足,下焦水邪乘虚上泛,故脐下悸动,这是水邪上逆,欲作奔豚的先兆,若已成奔豚,则必气从少腹,上冲咽喉或心胸,今只脐下悸而尚未见上冲之象,故云“欲作贲豚”。当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扶心阳而利水气。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 桂枝四两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方解】以茯苓利水泄肾邪为君;佐以桂枝扶心阳而降冲逆;甘草、大枣培土制水。为预防奔豚发作的方剂。
【临床应用】
(1)苓桂甘枣汤治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按之腹痛冲胸者,累用累验。(《证治摘要》)
(2)苓桂甘枣汤治澼囊累年不愈,为余数年所实验,应如桴鼓。(《时还读我书续录》)
【按语】本节与上节同是发汗后的变证,上节是患者素有风寒、发汗后而寒气上冲因成奔豚;本节是患者素有水饮,发汗后饮将上泛,而欲作奔豚。一属寒邪,一属水饮;一为已发,一为欲发。故治法迥然不同。
结 语
“奔豚”这一病名,首见于《灵枢》和《难经》,但与本篇的奔豚似不相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肾脉微急,沉厥奔豚。”与奔豚气病不符。《难经》五十六难说:“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奔豚在症状上,与肾之积有相同之处,但无喘逆,骨痿少气。况且五十五难说:“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所以肾之积的奔豚,无论气从少腹上冲与否,少腹之积块始终不消;奔豚气病是冲发则块结,冲平则块消。所以二者也不同。
奔豚的主证是气从少腹上冲心胸,甚而上至咽喉,并伴有剧烈的腹痛,时结时散,忽来忽去,如豚之奔突,故名奔豚。其病因,大致可分二类:一是由于情志刺激所发,而病属于肝,在病机上多偏于热;一是由于阳虚水饮上冲所致,而病属于肾,在病机上多偏于寒。在治疗上,偏于热者为肝气奔豚,以奔豚汤为主方;偏于寒者,为肾气奔豚,以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为主方。
总之,本证寒热不同,病因各异,或在厥阴,或在少阴,或从惊恐,或从阴寒,当细心分析,灵活施治,始能达到愈病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