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要论述消渴、小便不利和淋病三种疾病。篇名题为“小便利”,但从内容来看,论述的是小便不利,后世注家,俱作小便不利,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由于上述三种疾病,在症状上都涉及口渴和小便的变化,在病变部位上都与肾、膀胱有关,因此合为一篇,是有一定意义的。
消渴,从其症状和病理变化上,可分为上、中、下三消,因此通常称为三消。上消主肺,《素问·气厥论》说:“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即是上消。中消主胃,《素问·脉要精微论》说:“瘅成为消中。”《灵枢·师传》说:“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即是中消。下消主肾,《灵枢·剌热》说:“肾热病者,苦渴数饮身热。”邪气脏腑病形篇说:“肾脉微小为消瘅。”即是下消。本篇对三消的症状和治疗,均有原则性的论述。
小便不利是一个症状,在许多疾病中都可能出现,原因比较复杂,本篇所举仅与水气有关的数节,内容不够全面。
淋病是以小便淋漓不通、频数、疼痛为主证,后世常分为五淋,即膏淋、石淋、血淋、气淋、劳淋。本篇有论无方,其有脱简是十分明显的。
【原文】厥阴之为病,消渴①,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②,下之不肯止。
【校勘】“冲心”,《伤寒论》作“撞心”。“下之不肯止”作“下之利不止”。
【词解】
①消渴:有两种意义,一是指症状,即渴饮无度。二是指病名,即消渴病,本节主要是指前者。
②蚘:同蛔,即蛔虫。
【提要】指出厥阴病的消渴证与消渴病相鉴别。
【语释】
厥阴病一般表现为两个类型,一是厥和热的相互胜复;一是寒热错杂的上热下寒。本节是属于后者。由于热盛耗伤津液,故口渴饮水无度。因足厥阴之经,“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肝气挟热邪上逆,故气上撞心,心中痛热。由于上热而下寒,故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此证若误用下法,则上热未去,下寒转甚,故下利不止。
【原文】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提要】指出虚劳病荣卫俱虚的脉象。
【语释】
寸口脉浮而迟,若浮而无力,是卫气不足的脉象;迟而无力,是荣血不足的脉象;皆主虚劳病。因卫主于外而荣主于内,浮脉以候外,浮而无力,故知为卫气不足;脉搏的跳动,是由于血行的结果,迟而无力,故知为荣血不足。
【按语】本节《金鉴》认为当在虚劳篇中,《病源》也将此节收入虚劳篇中。本篇是论述消渴,而此节是说明营卫俱虚的脉象,似与消渴无关,或系虚劳篇中原文,错简于此。
【原文】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为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校勘】魏念庭说:“大坚”即“大便坚”。《金鉴》说:“大坚句不成文,大字下应有便字。”是。
【提要】指出中消的病因病理和症状。
【语释】
趺阳脉以候胃,浮而且数,是胃中热盛,胃热炽盛,则既能消谷,又伤津液,故消谷善饥而大便坚硬。气有余便是火,水为火迫,故小便频数。溲数则津液偏渗,大肠失于濡润,故大便坚。热盛耗津,胃无津液,故为消渴。
【原文】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提要】又指出中消的病因和症状。
【语释】
趺阳脉是胃脉,趺阳脉数是胃中热盛,胃热炽盛,津液耗伤,故消谷善食,大便坚鞭,小便频数。
【按语】中消以多食善饥,小便数为主证,重在治胃,本篇未提出治法,一般多用调胃承气汤加减治疗。程钟龄说:“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中消滋肾者,使相火不得攻胃也。”可作参考。
【原文】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见中暍中)。
【提要】指出上消的证治。
【语释】
上消属肺,肺热炽盛,津液耗伤,故渴欲饮水,口干舌燥。上消是以多饮为主,虽大渴饮水,但饮不解渴,而口干舌燥不除。所以用白虎加人参汤,以清热生津止渴。
【按语】上消以口渴多饮为主,重在治肺,但与胃火上炎亦有密切关系。所以程钟龄说:“大抵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夫上消清胃者,使胃火不得伤肺也。”本节的治疗,恰符合这个精神。
【原文】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提要】指出下消的证治。
【语释】
“男子”二字,为房劳伤肾之意。下消之病,不唯男子可得,女子亦有。因肾为水火之脏,内藏真阴真阳,今肾虚而阳气衰微,既不能蒸津液以上腾,又不能行气化以摄水,故上为消渴不止,下为小便反多,以至形成饮一斗,小便亦一斗的情况。这是下消的临床特点,故用肾气丸,以补益其阴,温养其阳,恢复蒸津化气封藏之功,则诸证自解。
【按语】下消以多饮,多尿,或小便如脂膏有甜味为主证,重在治肾。赵献可(字养葵)用六味地黄丸料一斤,加肉桂、五味子各一两,多煎,恣意冷饮,对缓解症状有效。程钟龄说:“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下消清肺者,滋上源以生水也。”临床上用六味地黄汤合三才汤加减,有效。
【原文】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提要】指出蓄水的小便不利证,并与消渴作鉴别。
【语释】
由于水蓄于下,气化不行,故小便不利。水气不利,津液不升,故口渴。热与水结,水入不能已其热,而热亦不能消其水,以致热浮于外,故脉浮,微热。所以用五苓散化气以利水,且多服暖水取汗,有利水发汗之功,热除水去,则诸证自愈。
【原文】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提要】指出蓄水的又一见证。
【语释】
水饮内停,气化不行,津液不能上升,故渴欲饮水。水入不化,胃气上逆,故水入即吐,这就叫水逆,故用五苓散以化气行水,水去则渴、吐自止。
【原文】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提要】指出热盛津伤口渴的证治。
【语释】
本节紧接以上两节而言,就是服五苓散后,仍渴欲饮水不止,这是热邪蓄积于内,消耗津液所致,故用文蛤散以咸凉润下,生津止渴。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方解】
文蛤即海蛤,赵以德说:“其味咸凉,咸凉本于水,则可益水,其性润下,润下则可行水,合咸凉润下,则足可退火治热,证之渴饮不止,由肾水衰少、不能制盛火之炎燥而渴,今益水治火,一味两得之。”所以其主要作用,在于咸凉润下,生津止渴。
【按语】服五苓散,仍然渴欲饮水而不止,则知不是停水,乃热邪耗津所致。《伤寒论》141条说:“……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与本节可互相参看,彼是先用文蛤散,热邪去而病仍不愈,则知有停水,故用五苓散。此是先用五苓散,无停水而渴仍不止,则知热盛津伤,故用文蛤散。
【原文】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提要】指出水与热结小便不利的证治,并与消渴作鉴别。
【语释】
由于热与水结,气不化津,热盛阴伤,故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热水互结,阴津受伤,内热外越,故脉浮发热。所以用猪苓汤利水滋阴,水去则热无所附,阴复则口渴自止。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滑石 阿胶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渣,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解】用阿胶以养阴润燥;滑石、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水清热。既能利水,又不伤阴,为治阴亏水蓄的良方。
【临床应用】
(1)猪苓汤治小便不利,若淋沥,若小便不利者。(《方极》)
(2)猪苓汤治淋疾点滴不通,阴头肿痛,少腹膨膨作痛者,若茎中痛,出脓血者,兼用滑石矾甘散。又妊娠七八月以后,牝户焮热肿痛,不能卧起,小便淋沥者,以三稜针轻刺肿处,放出瘀水,后用此方,则肿痛立消,小便快利。(《类聚方广义》)
(3)满身洪肿,虽力按之,放手即胀起如故,其肿如斯之甚,曾不碍其呼吸,气息如常者,是猪苓汤证也。又一种,肿势如前,虽腰以下满肿,两肩臂胸背绝不肿,亦可用猪苓汤。不必问渴之有无。(《导水琐言》)
【按语】五苓散与猪苓汤二者症状相似,但在病机上,前者为蓄水而津液不伤;后者为水热互结而津液受伤。在作用上前者为化气行水;后者为滋阴清热利水。在症状上,前者小便不利而少腹不满,无汗;后者为小便不利而少腹微满,或小便淋漓不通,有微汗。二者以此为别。
【原文】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用栝蒌瞿麦丸主之。
【提要】指出下寒上燥小便不利的证治。
【语释】
由于下焦阳虚,气化不行,水气内停,故小腹觉凉,小便不利。水气不化,津液不能上升,久失滋润,则上焦燥热,故其人苦渴。因上焦之燥,非滋不解;下积之阴,非暖不消,所以用瓜蒌瞿麦丸,化气利水润燥,三者兼顾。
瓜蒌瞿麦丸方
瓜蒌根二两 茯苓三两 薯蓣三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上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方解】方中瓜蒌根、薯蓣生津润燥,以治口渴;茯苓、瞿麦淡渗利水,以利小便;炮附子温阳化气,使津液上腾,水气下行。为肾气丸之变方。
【按语】此节与五苓散证同属水气不化的病变,但五苓散是膀胱蓄水,其病属表,故小便不利,而兼脉浮微热;此是肾阳虚寒,其病属里,故小便不利,而兼脉沉无热。前者口渴,是气不化津,阴液不伤,故主化气行水;此口渴是津不上蒸,上焦燥热,阴液已伤,故利水而兼润燥。又此节方后云:“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则肾阳虚,小腹寒冷可知。
【原文】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提要】指出原因不同小便不利的三种治法。
【语释】
小便不利的原因很多,应根据不同病因和其兼证,辨证施治。如由于热瘀内阻,而致小便不利,茎中疼痛者,用蒲灰散以化瘀利窍清热。由于下焦湿热,伤及血络,而致小便不利,小腹胀痛,有血尿者,用滑石白鱼散,以清湿热止血。由于水蓄下焦,而致小便不利,小腹胀满,口不渴者,用茯苓戎盐汤,以淡渗利尿。
蒲灰散方
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按语】对本方的蒲灰,历代医家有三种见解:①《楼氏纲目》《本经疏证》均作“蒲黄”;②徐本、《证类本草》甄权认为是蒲席灰;③尤怡认为是香蒲之灰,香蒲即蒲黄之茎叶。根据具体情况,大概三者均可用,盖蒲黄以行血止血为优,蒲席灰以清利湿热为胜。
【方解】蒲黄《本经》谓主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蒲席灰能去湿热,利小便;配滑石以清热利湿通窍。
【临床应用】
(1)治小便不利,茎中疼痛,小腹急痛,蒲黄、滑石各等份,右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2)蒲(席)灰散治尿血泻热,利水道。(《甄权》)
(3)蒲灰散治皮水小便不利而渴。(《张氏医通》)
滑石白鱼散方
滑石二分 乱发二分(烧) 白鱼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按语】白鱼即书纸中的蠹鱼或衣鱼。
【方解】乱发炭主五淋止血;白鱼治妇人疝瘕,小便不利;滑石清湿热利小便。
【临床应用】
(1)治消渴,小便不利,小腹胀痛有瘀血。(《张氏医通》)
(2)治阳散,可治诸淋,用发灰五分,合欢木,滑石各三钱,阿胶甘草各一钱。上为末,用热汤送下,日服一钱匕,七日服尽,无不效者。(《汉药神效方》)
茯苓戎盐汤方
茯苓半斤 白术二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
上三味,先将茯苓、白术煎成,入戎盐再煎,分温三服。
【方解】戎盐即青盐,咸寒入肾,除阴火兼清湿热;白术健脾;茯苓淡渗利小便。
【临床应用】
(1)治胞中精枯血滞,小便不利。(《张氏医通》)
(2)治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方极》)
(3)治小便淋漓而难通。若小便闭者,渴而好盐味者,此方为妙。(和久田氏 )
【原文】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①,小腹弦急②,痛引脐中。
【词解】
①小便如粟状:即小便排出如粟状之物。
②弦急:即拘急的意思。
【提要】指出石淋的症状。
【语释】
小便频数疼痛,淋漓不通为之淋,今肾虚而湿热下注,湿热煎熬,结成砂石,故小便排出如粟状物。因内结砂石,尿路阻塞,故排尿时小腹拘急疼痛,牵引脐中。
【按语】淋有五种,即石淋、血淋、膏淋、劳淋、气淋。石淋在发作期,尿中有时带出小结石,并有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或急迫涩痛难忍,往往一侧的腰部或腹部发生剧烈疼痛,牵引小腹,尿黄赤或带血,所以本节的描述,是很符合石淋的情况。
《病源》诸淋候说:“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为淋。其状小便出少起数,小腹弦急,痛引于脐。”这就是淋证的病因及临床表现,可作参考。
【原文】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
【提要】指出淋病的禁忌。
【语释】
淋家多为膀胱蓄热,阴液不足,故不可再发其汗。若强发其汗,则阴液重虚,热盛于下,必使小便出血。
结 语
本篇主要讨论消渴、小便不利和淋病三种疾患,此三者,在症状上皆有小便的异常,在病理上皆与肾有关,故合为一篇进行讨论。
消渴在病理上以阴虚燥热为主,在症状上以三多——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标志,上消以多饮为主,治重在肺,白虎加人参汤为主方。中消以多食善饥为主,治重在胃,本篇未出方,后世多以调胃承气汤加减为主方。下消以多尿渴饮为主,治重在肾,以肾气丸为主方。《医学实在易》说:“上消白虎中承气,下消肾气丸可贵;赵氏治肾统三消,地黄丸料桂五味。”对三消的治疗说得简明而扼要。
小便不利是一个症状,在许多疾病中均可出现,由于水蓄不行,口渴饮水,小便不利,或水入口即吐,水逆者,用五苓散。水热互结,阴液复伤,渴饮小便不利,或小便滴沥不通者,用猪苓汤。由于肾阳不足,上有燥热,口渴而小腹觉凉,小便不利者,用瓜蒌瞿麦丸。由于瘀血挟热,小便不利,或尿血者,用蒲灰散或滑石白鱼散。脾肾两虚而挟湿,小便不利者,用茯苓戎盐汤。
淋以小便频数疼痛,淋漓不通为主证,后世又有五淋之分,本节只提到石淋的症状,且无治法,原文脱简,是十分明显的,可参阅后世有关医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