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首 脉证三条 方五首
本篇主要论述疮痈、肠痈、金疮、浸淫疮四种疾病的辨证、治疗和预后。由于这些病都属于外科范围,所以合为一篇进行讨论。
关于疮痈,在《内经》中亦有详细的记载,《灵枢·痈疽》说:“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名曰痈。”这是说明疮痈的病理。其病因多为热毒侵于血分所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火郁之发,民病疮疡痈肿。”但痈有外痈、内痈之分,外部疮疡,为之外痈;脏腑疮疡,如肺痈、胃痈,以及本篇所讨论的肠痈,则为内痈。
金疮是金刃所伤而化脓;浸淫疮属于皮肤病。本篇内容以肠痈为重点。
【原文】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提要】指出发痈的征兆。
【语释】
浮脉主表,数脉主热,故凡浮数脉,应当发热。若是表证,除发热外,当有恶寒,但绝无肢体局部疼痛之证,今发热恶寒,兼有身体某处局部疼痛,则知不是表证,有发痈的可能。盖外邪内侵,卫气不得畅行,故发热恶寒;营血有所阻滞,故局部疼痛。所以卫营俱病,功能障碍,是发生痈肿的基本病理。这与《灵枢·痈疽》所说“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的道理是一致的。
【原文】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提要】指出诊断有脓无脓的要点。
【语释】
凡见有痈肿,欲知其有脓或无脓,可用手掩于痈肿上,若有热感,即为有脓的征象;如无热感,则为无脓。《灵枢·痈疽》说:“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这说明营血凝滞,卫气阻遏,郁于一处,发生痈肿。气血郁而生热,热毒炽盛,故使局部发热甚,使气血腐化而为脓,所以用手触按痈肿局部之热与不热,是辨别有脓无脓的要点之一。
【按语】辨脓之法,经过历代医家的发挥,除热与不热之外,还应注意软与硬、陷与起、痛与不痛,以及皮色变与不变等,才能准确,今略举如下数则,以备参考。
《证治准绳》说:“按之牢硬,未有脓也;按之半软,已有脓也;大软,方是脓成也。大按之痛者,脓深也;按之不甚痛者,未成脓也。按之即复者,为有脓也;不复者,无脓也。小按便痛,薄皮剥起者,脓浅也;按之四痛,皮色不变,不高阜者,脓深也。”
《外科正宗》说:“轻按热甚便痛者,有脓且浅且稠;重按微热方痛者,有脓且深且稀。按之陷而不起者,脓未成;按之软而复起者,脓已成。”
《外科精要》说:“以手指从疮旁按至四畔上,赤黑者按之色不变,脓已结成。”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说:“以手按之,坚硬者,无脓之象;不热者,无脓;热者,有脓;按之大软者,内脓已熟;半软半硬者,脓未全成;按之指起即复者,有脓;不复者,无脓;深按之而速起者,内是稀黄水;深按之而缓起者,内是坏污脓;按之实而痛甚者,内必是血;按之虚而不痛者,内必是气。轻按即痛者,其脓浅;重按方痛者,其脓深;薄皮剥起者,其脓必浅;皮色不变,不高阜者,其脓必稠。”
【原文】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提要】指出急性肠痈的证治。
【语释】
肠痈是邪热瘀血凝结于肠中,故右侧少腹肿痞。邪热与气血瘀阻,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所以右少腹局部拘急拒按,按之则剧烈疼痛如小便淋痛之状。但病变部位在肠,而膀胱无病,故小便自调。由于邪热内结,营卫失和,正邪交争,故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脉迟紧为邪暴遏而荣未变,故知脓尚未成,用大黄牡丹汤以清热活血泻下,使其消散。若脉洪数,是毒已聚而荣气腐,故知脓已成。谓不可下者,是说虽用此方攻下,肠痈亦不能消散。大黄牡丹汤,肠痈已成脓或未成脓皆可用,故方后云:“有脓当下,无脓当下血。”
大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 桃仁五十个 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方解】以大黄、芒硝泻热攻下,开肠中之结滞;桃仁、牡丹皮凉血破瘀;配大黄清血分之热以解毒;瓜子即甜瓜子(用冬瓜子亦效),《别录》说能治肠内结聚,破溃脓血,为内痈之要药。此为实热肠痈之主方。
【临床应用】
(1)牡丹散,于本方加木香、芍药、败酱,治肠痈未成脓,腹中痛不可忍。(《圣惠方》)
(2)甜瓜子散,于本方加苡仁、败酱、当归、槟榔,治肠痈肿痛,如闷气欲绝。(《圣惠方》)
(3)赤茯苓散,于本方加赤茯苓,治肠痈小肠牢强,按之痛,小便不利,时有汗出恶寒,脉迟未成脓。(《圣惠方》)
(4)梅仁汤,于本方以梅核仁、冬瓜仁代桃仁、瓜子,加犀角,治肠痈里急隐痛,大便秘涩。(《圣济总录》)
【原文】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提要】指出慢性肠痈的证治。
【语释】
肠痈之病,由于营血滞涩,不能外荣肌肤,故身体皮肤干燥粗糙而甲错。因肠内生痈,已经成脓,故腹皮紧急,隆起如肿,但按之柔软。原是肠内生痈已化脓,并无他病,故云:“腹无积聚。”脓液郁积于内,邪热不复散于外,故脉数,身无热,是肠痈已成脓之候。所以用薏苡附子败酱散以排脓。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
【方解】用薏苡仁排脓利湿;附子振奋阳气,辛热散结;败酱草一名苦菜,治暴热火疮,排脓解毒。
【临床应用】
(1)治肠痈皮肉状如蛇皮,小腹坚心腹急方。即本方用败酱二两,附子半两,薏苡仁二两半,右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中盏入生姜粉,煎至六分,去滓温服。(《圣惠方》)
(2)薏苡附子败酱散旁治遍身疮疖如癞风,肌肤不仁,不知痛痒者。(《用方经验》)
【原文】问曰:寸口脉浮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出者云何? 答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提要】指出金疮出血的脉证。
【语释】
脉浮微为阳气虚,涩主阴血不足,脉浮微而涩,乃阳气失于固护的作用,而阴液不能自守的征象,一般应有失血或汗出的可能,故云:“法当亡血,若汗出。”因汗、血同源,所谓“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假使不汗出,这是由于身被刀斧所伤,患有金疮而失血之故。
【原文】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提要】指出金疮的治法。
【语释】
金疮是刀斧、枪弹等金属器械所伤,故名金疮。由于经脉肌肤断伤,营卫气血不能循经脉而运行,所以治疗必须恢复经脉肌肤的断伤,使营卫通行无阻,金疮自然痊愈。王不留行散具有行气血,和阴阳,促进脾胃功能旺盛的作用,可达到生长肌肉的目的,或外敷,或内服都可。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 蒴藋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 桑东南根皮十分(三月三日采) 甘草十八分 川椒三分(除目及闭口,去汗)黄芩二分 干姜二分 厚朴二分 芍药二分
上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各别杵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小疮即粉之①,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如风寒,桑东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阴干百日。
【词解】
①粉之:即外敷的意思。
【方解】王不留行能治金疮,疾行气血,止血,镇痛;蒴藋,本草不载治金疮,但接骨木一名木蒴藋,唐本草说其治折伤,续筋骨;桑根白皮《本经》云“治绝脉”,《别录》云“可缝金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是取其黑能止血之意,阴干百日,以保存其本性,这是本方的主药。黄芩、芍药和阴助清血热;川椒、干姜和阳助行血瘀;倍用甘草,益胃解毒;少佐厚朴,行滞利气,以和脾胃。合之为治金疮之要方。因能行瘀血,故产后亦可服。
排脓散方
枳实十六枚 芍药六分 桔梗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方解】枳实苦寒,除热破滞用以为君;配芍药则通血脉;伍桔梗则开气结;鸡子黄甘润益正,以为排脓化毒之本,故为排脓之主方。
排脓汤方
甘草二两 桔梗三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
【方解】甘草清热解毒;桔梗宣肺排脓;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促使疮疡的愈合。
【按语】以上二方,附于王不留行散之后,俱未载主治,而且均以排脓为名,两方皆有桔梗,可见桔梗为排脓之要药。排脓散即枳实芍药散加桔梗、鸡子黄。枳实芍药散本治产后瘀血腹痛,则知排脓散为痈疮将成之剂。排脓汤即桔梗汤加生姜,大枣。桔梗汤本治肺痈脓溃之方,可见以上二方,凡内痈、金疮皆可服用。
【原文】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
【提要】指出浸淫疮的预后。
【语释】
浸淫疮,生于皮肤,溃烂流黄水,沾染蔓延,可遍及全身,故名浸淫,即今之黄水疮之类。若先从口部发生,然后流散于四肢,是毒气从内向外,故为顺可治;若先从四肢发生,然后流向口部,是毒气从外向内,有内攻脏腑的可能,故为逆,难治。
【按语】浸淫疮证,早在《内经》中已有记载。《素问·玉机真藏论》说:“夏脉太过,则令人身热肤痛而为浸淫。”《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火太过,身热骨痛而为浸淫。”其临床表现,《千金方》有所记载。《千金方》说:“浸淫疮者,浅搔之蔓延常不止。瘙痒,初如疥,搔之转生汁相连者是也。”其病因症状,《巢源》论述较详。《巢源·浸淫疮候》说:“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渍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综上所述,可知是一种湿热浸淫的皮肤病,即现在的黄水疮之类。其预后是说明毒外出为顺,毒内攻为逆。
【原文】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提要】指出浸淫疮的治法。
【语释】
浸淫疮是一种皮肤病,由于起病时,病损范围很小,先痒后痛,分泌物浸渍皮肤,逐渐扩大,遍于全身,故称为浸淫疮,多由湿热蕴毒所致,黄连粉方虽未见,但肯定以黄连为主药,以其苦寒清热,燥湿解毒。
【按语】《外科精义》以一味黄柏粉调涂,治黄水疮,实本于此。陈念祖说:“黄连粉方未见,疑即黄连一味,为粉外敷之,甚者亦内服之。诸疮痛痒,皆属于火,黄连苦寒泻心火,所以主之。”可资参考。
结 语
本篇主要讨论疮痈、肠痈、金疮、浸淫疮四种疾病,因这些疾患都属于外科范围,所以本篇是此书讨论外科疾病的专篇。
疮痈初起,多局部疼痛,并有恶寒发热,脉象浮数,这是热毒壅遏于局部,阻滞营血卫气不和所致,所以为发生疮痈的先兆。疮痈辨别有脓无脓之法,是以手触按痈肿上,有热,按之软,按之即复,按之痛的为脓已成;反之,按之硬,按之即陷,按之不痛者,为无脓。
急性肠痈,少腹肿痞,在右下腹角压痛剧烈,右腿不敢伸直,并伴有发热恶寒,其脉迟紧者为脓未成;洪数者为脓已成,无论脓已成或未成,而属热证实证者,均可用大黄牡丹汤治疗,有卓效。慢性肠痈,而属虚证寒证者,可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
至于金疮、浸淫疮,本篇论述较简略,但王不留行散治疗金疮;排脓散、排脓汤治疗疮疡、内痈,皆有应用和研究的价值。
浸淫疮是一种湿热浸淫的皮肤病,以黄连粉外敷或用香油调敷为主治。其预后是“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不仅浸淫疮如此,一切疾病的转归,皆是由内向外的为吉,由外入内的为凶,这是中医学判断预后的一般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