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首 脉证一条 方四首
本篇讨论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五种病证,而以蛔虫病为重点,因为这些病不便于归类,故收罗奇零而连在一篇讨论。
【原文】师曰:病趺蹶①,其人但能前不能却,刺腨②入二寸,此太阳经伤也。
【校勘】原文与下节为一节,据《金匮要略心典》本改。
【词解】
①趺蹶:趺,即足背;蹶,即痺厥之类。
②腨:音踹(chuài),即腓肠,就是小腿肚。
【提要】指出趺蹶的证治。
【语释】
趺蹶之为病,是但能前行,不能后退,以行动障碍为主,故名趺蹶。足三阳之经,阳明经行身之前,少阳经行身之侧,太阳经行身之后。《灵枢·经脉》说:“足太阳之脉……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端。”如太阳经脉损伤,气血不能贯通,则可发生趺蹶之证,故云“此太阳经伤也”。治疗当用针刺腨部,以利太阳经脉,使气血贯通,功能自然恢复,则前后行走自能如常。取承山穴最为合适。
【按语】“自太阳经伤也”一句,当在“不能却”之下,这是倒装句法。“刺腨”,当是指腨肠部穴位而言,腨肠部太阳经穴位不外合阳、承筋、承山、飞扬等穴,承筋亦名腨肠穴,从来都是禁针的,周扬俊认为趺蹶是误刺承筋,“或刺转深,遂伤其经”所致,可作参考。
【原文】病人常以手指臂肿动,此人身体者,藜芦甘草汤主之。
【提要】指出手指臂肿的证治。
【语释】
手指臂肿是一种手指臂部关节肿胀,并伴有震颤,全身肌肉也发生牵动的病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风胜则动。”《温病条辨》说:“风胜则引,湿胜则肿。”由于风痰在膈,攻走肢体,湿痰凝滞关节则肿,风邪袭伤经络则动。陈言说:“痰涎留在胸膈上下,变生诸病,手足项背,牵引钓痛,走易不定。”颇类似本证。藜芦甘草汤方虽未见,但肯定是以藜芦、甘草为主药,以藜芦涌吐风痰,配以甘草和中,以制藜芦之毒性,是为涌吐风痰之剂。
藜芦甘草汤方
【按语】指迷茯苓丸(半夏二两、茯苓二两、风化硝二钱半,枳壳五钱。四味研末,姜汁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治中脘留伏痰饮,臂痛难举,手足不得转移。柯琴说:“半夏燥湿,茯苓渗湿,风硝软坚,枳壳利气,别于二陈之甘缓,远于礞石之峻悍,殆攻中之平剂。”用于本证,当有效而稳妥。
【原文】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者,鸡屎白散主之。
【提要】指出转筋的证治。
【语释】
转筋是一种四肢拘挛作痛的病证,所以脉象也见弦急强直,与痉病的脉“直上下行”相同。转筋的部位,一般多见于下肢,即腓肠肌肉痉挛,严重时其痉挛会从两腿牵引小腹部作痛,则称为转筋入腹。此为湿浊化热伤阴所致,故用鸡矢白散性寒下利,通利二便,湿热去则转筋自愈。
鸡矢白散方
鸡矢白
上一味,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温服。
【方解】鸡矢白,《别录》谓其“治转筋,利小便”。《素问》用鸡矢醴治臌胀,通利大小便。诸本草虽云微寒无毒,然泻下之力颇峻,若气血虚寒的转筋,则非本方所宜。
【按语】转筋由霍乱吐泻所致者,较为多见,杂病中亦间有之。张璐(字路玉)说;“呕吐泄泻者,湿土之变也;转筋者,风木之变也;湿土为风木所尅,则为霍乱转筋,有一毫口渴,即是伏热,种种燥热之药,误服必死。”王士雄说:“凡霍乱转筋,脉必兼弦,正以木旺而侮其所胜也。湿盛者,平胃散加木瓜可矣,火盛者木瓜汤(木瓜一两。水煎服,余汤浸青布裹其腓,本方加桑叶七片尤良。)送左金丸为宜。”王士雄又因鸡矢白散之意,而立蚕矢汤一方(晚蚕沙三钱、木瓜三钱、生苡仁四钱、大豆黄卷四钱、川连二钱、醋炒半夏一钱、酒炒黄芩一钱、通草一钱、吴茱萸六分、炒山栀一钱)。以阴阳水煎,稍凉,徐徐服之。屡收奇效。转筋也有因阳虚寒盛而致的,《巢源·霍乱转筋候》说:“夫霍乱大吐下之后,阴阳俱虚,其血气虚极,则手足逆冷,而荣卫不理,冷搏于筋,则筋为之转。”若因阳微液少,不能濡养筋脉,以致挛急而痛的,当用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加吴茱萸、木瓜以温经回阳养筋,转筋亦可随之而解。
【原文】问曰:病腹痛有虫,其脉何以别之? 师曰: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蚘①虫。
【词解】①蚘,即俗“蛔”字。
【提要】指出蛔虫腹痛的脉象。
【语释】
脉沉为寒在里,脉弦主寒主痛,所以腹痛,脉多见沉弦。今脉反洪大,洪大为阳脉,是脉不应证,乃蛔虫扰动所致。但必须说明,临床上不能单凭脉象来诊断,必须结合症状,如腹痛为发作性,时发时止,舌有斑点,鼻孔瘙痒,面有虫斑,睡中齿,有吐、便蛔史等,始能确定为蛔虫腹痛。
【原文】蚘厥者,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
【校勘】“令”,《玉函经》作“今”。为是。
【提要】指出蛔虫病的症状。
【语释】
因蛔虫腹痛剧烈,而四肢厥冷,就叫蛔厥。如果是蛔厥,则当有吐蛔史。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这是由于蛔虫寄生于肠中,所谓“此为脏寒”,即指肠寒而言,肠中寒不适宜于蛔虫的生存,上焦有热,蛔虫上窜入于胸膈,故烦;蛔虫下趋,故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这是因上焦及胃有热,进食则助长胃热,故得食而呕,又烦。且蛔虫闻食物气味而出,上窜胃咽,故常自吐蛔。
【原文】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提要】指出蛔厥的治法。
【语释】
蛔厥,原是下寒上热,寒热错杂之证,且蛔虫有得酸则止,得苦则安,得辛则伏的特性,故用乌梅丸来主治。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个 细辛六两 附子六两(炮) 黄连一斤 当归四两 黄柏六两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 干姜十两 川椒四两(去汗)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食。
【方解】蛔虫得酸则止,故用乌梅为君;得苦则安,故佐以黄连、黄柏;得辛则伏,又因其脏寒而动,故用桂、附、姜、椒、细辛之辛,以温脏散寒;又佐以人参之补气培中;当归之辛润养血。此是寒热并用,扶正祛邪,为治蛔厥之良方。
【临床应用】
(1)治冷痢久下,乌梅丸,即本方,黄连作十两。(《千金方》)
(2)乌梅丸治产后冷热利,久下不止。(《圣济总录》)
(3)乌梅丸治胃府发欬,欬甚而呕,呕甚则长虫出。(《内科摘要》)
(4)反胃之证,世医难其治,此方速治之,实奇剂也。(《雉间焕》)
(5)本方加芍药用汤剂,治胆道蛔虫,有卓效。
【原文】蚘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
【提要】指出蛔虫腹痛用驱虫药不止的治法。
【语释】
由于蛔虫窜扰,故令人吐涎心痛。蛔动则痛作,蛔静则痛止,故发作有时,这是蛔虫腹痛的特点。用诸毒药驱虫而蛔虫不下,痛亦不止,可用甘草粉蜜汤以安蛔缓中止痛。
甘草粉蜜汤方
甘草二两 粉一两 蜜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内粉蜜,搅令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差即止。
【方解】本方非杀虫剂,因蛔喜甘,故以甘草、蜂蜜安蛔缓中止痛;粉即米粉,用以养胃。是用诸驱虫药而痛不解之效方。
【按语】对于本方,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粉是铅粉,先以甘草蜂蜜之甘,诱使虫食,甘味既尽,毒性旋发,以杀其虫。但原文中既言“毒药不止”,若再用铅粉杀虫,恐虫亦不能下,痛亦不能解。且铅粉有剧毒,未可轻试。临床实践证明,蛔虫腹痛,用诸驱虫药而虫不下,痛不止者,用甘草蜂蜜煎汤以米粉和粥,诚如方后云“煎如薄粥”,不仅患者喜服,而有卓效。
【临床应用】
(1)解鸩毒,及一切毒药不止烦懑方,甘草、蜜各四分,粱米粉一升,右三味,以水五升,煮甘草,取二升,去滓,歇大热,内粉汤中,搅令匀调,合白蜜更煎,令熟,如薄粥,适寒温饮一升,佳。(《千金方》)
(2)此方不但治蛔虫吐涎,亦用于不吐涎而心腹痛甚者。故投乌梅丸、鹧鸪菜汤等剂,反激痛者,与此方弛之,腹痛必止。凡治虫积痛,嫌苦味药,强与剧呕哕者,宜此方。论中毒药不止四字,宜深味焉,故凡众病,服诸药呕逆不止者,有效。(《方函口诀》)
(3)此本治虫之方,吾党活用于水饮腹痛,得效甚多。(《方舆》)
【原文】阴狐疝气者,偏有小大,时时上下,蜘蛛散主之。
【提要】指出狐疝的证治。
【语释】
阴狐疝气,简称狐疝,是一种阴囊偏大偏小,时上时下的病证,属外科疾病范围。这种疝气,当平卧时缩入腹内,站立或劳累后则坠入阴囊,有的痛胀,有的仅有重坠感。由于其时上时下,出没无常,故名狐疝。多由寒凝厥阴肝经所致,所以用蜘蛛散温阳散寒通利。
蜘蛛散方
蜘蛛十四枚(熬焦) 桂枝半两
上二味,为散,取八分一匕,饮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
【方解】蜘蛛有破结通利作用,配以桂枝的辛温,入厥阴肝经以散寒气。
【临床应用】
(1)蜘蛛散疗小儿大腹丁奚,三年不能行走。又主蛇毒温疟,霍乱与呕逆。(《千金翼方》)
(2)治婴孺少小偏㿗方,以蜘蛛一个,烧灰作末,饮服之愈。(《幼幼新书》)
结 语
本篇论述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和蛔虫病五种疾病。趺蹶以但能前行,不能后退为主要表现,临床上很难见到。手指臂肿是以手指臂部关节肿胀,并伴有震颤为主证,为风痰留于膈间,攻注肢体所致,藜芦甘草汤现在临床上亦很少应用。转筋是以臂脚直,脉弦为主证,临床上以下肢转筋即腓肠肌痉挛较为多见,鸡矢白散是治湿浊化热,湿热伤及筋脉所致的转筋,鸡矢白散现在很少应用,王士雄根据此方之意,订立蚕矢汤,治霍乱吐利,转筋腹痛,口渴烦躁,有卓效。阴狐疝为七疝(寒疝、水疝、气疝、狐疝、㿗疝、血疝、筋疝)之一,以时时上下,偏有小大为特点,用蜘蛛散治狐疝,颇有研究价值。
本篇论述蛔虫病较详,以乌梅丸治蛔厥,以甘草粉蜜汤治蛔虫腹痛,毒药不止者,现在实践证明,疗效是很显著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