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是一个由多种药物构成的整体。组方并非多种药物的简单堆砌和药效的单纯相加,方剂的组成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通常每一首方剂都由不同的具有相对独立功效的药物或者药群构成,还应符合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即“君、臣、佐、使”的组方形式。“君、臣、佐、使”的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者为使。”借助国家体制中君、臣、佐、使的等级设置,用以说明药物在方中的主次地位和从属关系。这样才能做到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提高疗效。
1.君药 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君药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即针对病证的主要病因、主导病机或主证而设,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药物。大部分方剂是以主治功效定君臣,如麻黄汤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君,治疗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而喘的表实证。元朝李东垣认为:“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所以有些方剂以剂量定君臣,如白虎汤中,石膏为君,剂量也最大。
2.臣药 有两种意义: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如大承气汤中,芒硝可助大黄泄热通便,故为臣药;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当归芍药散主治腹中急痛,方中白术健脾燥湿为兼症下肢浮肿而设,为臣药。
3.佐药 有三种意义: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症的药物,如麻黄汤中杏仁降利肺气,对麻黄、桂枝起到协助作用;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如十枣汤中用大枣,以其甘温质润之性缓和甘遂、大戟、芫花的峻烈和毒性,保护胃气,使邪去而不伤正;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如左金丸中重用黄连清泻肝火,又配以少量辛热之吴茱萸,黄连得吴茱萸相伍,泻火而无凉遏之弊。
4.使药 有两种意义:①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如治疗身体上部的疾病时可配伍引药上行的升麻、桔梗、薄荷等;治疗身体下部的疾病时可配伍引药下行的牛膝、肉桂。②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如甘草是最常用的使药,以调和诸药。
综上所述,方剂中药物的君、臣、佐、使,主要是以药物在方中所起作用的主次地位为依据。一般来说,方剂中君药是不可缺少的,臣、佐、使药不一定都必须具备,也不是每味药只任一职,有时一味药可以兼有几方面的功能。每一方剂的具体药味多少,以及君、臣、佐、使是否齐备,都要视具体病情及治疗要求的不同而灵活掌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