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如下。
1.静息电位 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约为-90mV,在静息状态下,心肌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较高,而对其他离子的通透性很低,因此,K+顺其浓度梯度由膜内向膜外扩散,所达到平衡电位,构成静息电位的主要成分。在心室肌细胞实际测到的静息电位数值是K+平衡电位,少量Na+内流和生电性Na+-K+泵活动的综合反映。
2.动作电位 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骨骼肌和神经细胞的明显不同。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在于复极化过程复杂,持续时间很长,动作电位的降支和升支不对称。通常将心室肌动作电位分为0期、1期、2期、3期、4期5个成分。
(1)除极化过程:心室肌细胞的除极化过程又称为动作电位的0期。在适宜的外来刺激作用下,膜电位由静息状态下的-90mV迅速上升到+30mV,首先引起部分电压门控式Na+通道开放和少量Na+内流,造成细胞膜部分除极化。当除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70mV时,膜上Na+通道的开放概率明显增加,出现再生性Na+内流,于是Na+顺其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由膜外快速进入膜内,使膜进一步除极化,膜内电位由原来的负电位向正电位转化,直到接近Na+的平衡电位。决定0期去极化的Na+通道是一种快通道,它激活开放和失活关闭的速度都很快。心室肌细胞Na+通道的特性和骨骼肌及神经细胞的Na+通道不完全相同。在心脏电生理学中,通常将由快Na+通道开放引起快速除极化的心肌细胞称为快反应细胞。如心房肌、心室肌及浦肯野细胞等。它们的动作电位称为快反应动作电位。
(2)复极化过程:复极化过程较慢,历时200~300ms,包括动作电位的1期、2期、3期3个阶段。
1期:复极初期,仅出现部分复极,膜内电位由+30mV迅速下降至0mV左右,历时约10ms,故1期又称为快速复极初期。0期除极化和1期复极化期间膜电位的变化速度很快,在记录的动作电位图形上表现尖峰状,故把这两部分合成为峰电位。
在除极化过程中又发生一过性外向电流的激活,从而使膜电位迅速复极到2期(平台期)的电位水平。
Ito的主要离子成分是K+,也就是由K+负载的Ito是心室肌细胞1期复极化的主要原因。
2期:在1期复极膜内电位达到0mV左右后,复极化的过程就变得非常缓慢,记录的动作电位图形较平坦,称为平台期,历时100~150ms。
平台期的形成是由该期间外向电流(K+外流)和内向电流(主要是Ca2+内流)同时存在形成的。
平台期的外向离子流是由K+携带的。IK1通过对K+的通透性因膜的除极化而降低的现象称为内向整流,是造成平台期较长的一个重要原因。膜的除极化使另一种K+通道(IK)开放,在平台期K+外流从低水平开始缓慢增加,细胞膜逐渐复极化。
平台期的内向离子流主要是由Ca2+和少量的Na+负载的。
心室肌细胞的L型Ca2+通道为电压门控通道,主要对Ca2+通透,但也允许有少量Na+通过。L型Ca2+通道称为慢通道,可被Zn2+和多种Ca2+阻断药(如维拉帕米等)阻滞。
3期:动作电位的3期为快速复极期,膜内电位由0mV左右较快速地下降至-90mV,完成整个复极化过程。故3期又称为快速复极末期,历时100~150ms。到3期末IK1也参与,并使复极化过程加快。
从0期除极化开始到3期复极化完毕,这段时间就是整个动作电位的时程,为200~300ms。
4期:又称为静止期和电舒张期。因在动作电位期间有Na+和Ca2+进入细胞内和K+流出细胞外,造成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的改变。Ca2+的主动转运机制,主要是通过细胞膜上的Na+-Ca2+交换体和Ca2+泵进行的。Na+-Ca2+交换是一种继发性主动转运,其过程也是生理性的,即产生内向电流,也称Na+-Ca2+交换电流。尚有少量的Ca2+可通过细胞膜上的Ca2+-ATP酶(即Ca2+泵)主动排出细胞。
心房肌的细胞也是工作细胞,其动作电位的形状与心室肌细胞的相似,但动作电位的时程较短,历时仅150ms左右,可能是因为心房肌细胞膜对K+通透性较大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