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时间及电压

时间及电压

时间:2023-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Q-T间期与心率的关系,Q-T间期愈短,心率愈快,反之则心率愈慢。Q-T间期缩短临床见于洋地黄作用和血钙过高等。Q-T间期延长见于电解质紊乱引起的低钾血症、Q-T延长综合征、慢性心肌缺血、药物作用等。时限为0.20s,电压0.5~1.5mV。U波增高可见于冠心病心肌缺血。

正常心电图(图5-3)包括以下部分:

1.P波 代表心房除极向量,额面指向左下方,角度为45°~50°,与Ⅱ导联平行,故PⅡ波形较为清晰,正常P波形态直立,偶呈低平、倒置或双向等。P波时限为0.08~0.11s。振幅在肢体导联上应<0.25mV,在胸导联上应<0.20mV(图5-4)。

图5-3 正常心电图

图5-4 P波的各种形态

2.Ta波 代表心房的复极波,正常与P波的方向相反,常重叠于P-R段,QRS或ST段中不易辨认,并使其下移。正常Ta波时限为0.15~0.45s,平均为0.30s,Ta波的临床意义尚未肯定,但有助于辨别心脏传导阻滞时P波的变化。

3.P-R间期及P-R段(表5-2) P-R(P-Q)间期代表窦房结经过心房、房室结到达房室束的总时间。正常成人P-R间期为0.12~0.20s。但P-R间期受年龄和心率的变化略有差异,心率快时,P-R间期较小,反之较长。

表5-2 正常P-R间期最高值

P-R段,代表激动通过房室结及房室束的总时间。P-R段形态呈一等电位线。

在正常情况下,P-R段与P波时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P/P-R段=1.0~1.6

4.QRS波群 代表左右心室除极过程的总时间。正常Q波在0.03~0.04s,QRS间期为0.06~0.10s,平均0.08s。胸导联略增宽,小儿较成年人略窄,多在0.045~0.09s。QRS波群的形态呈多种形态,取决于额面和水平面在肢导和胸导联轴上投影。正常QRS波时间在0.06~0.10s。

室壁激动时间(VAT):心电图上是指从QRS波群到R波顶点垂线之间距离。正常人VATV1<0.03s,VATV5<0.05s(女性0.045s),室壁激动时间通常作为心室肥大的诊断条件之一。

5.J点 代表QRS结束与ST段交接处。通常J点在等电位上,上下偏移<1mm。

6.ST段 代表心室除极结束到复极开始一段时间。故测量ST段应在J点后0.06~0.08s开始计算,以确定ST段偏移幅度。ST段正常时限为0.05~0.15s,正常ST段应位于等电位线上,但个别情况可略高或低。肢导联中ST段可上移1mm,偶达1.5mm,仍属正常。胸导联ST段上移的幅度常较肢导联为明显。在V1~V3导联可达3mm,V4~V6可达1mm。

7.T波 代表两侧心室复极过程T波形态有多种,呈直立、低平倒置、双向等。正常T波的方向多与QRS主波方向一致。以R波为主的导联T波直立T/R>1/10(图5-5)。

图5-5 T波的各种形态

8.Q-T间期(表5-3) 从QRS起点至T波终点的距离,表示心室除极到复极所需要的时间。Q-T间期与心率的关系,Q-T间期愈短,心率愈快,反之则心率愈慢。测量正常Q-T间期用公式Q-T=,其中K为常数,男性0.37,女性0.40。

Q-T间期缩短临床见于洋地黄作用和血钙过高等。Q-T间期延长见于电解质紊乱引起的低钾血症、Q-T延长综合征、慢性心肌缺血、药物作用等。

表5-3 Q-T间期的正常最高值

9.U波 正常U波较低,在心电图上不显著,胸导联较清晰。U波的形态与T波基本相同。时限为0.20s,电压0.5~1.5mV。U波增高可见于冠心病心肌缺血。

高血压病以及心力衰竭,还可见于低钾血症及胺碘酮、奎尼丁过量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