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电图各导联代表心脏的位置图

心电图各导联代表心脏的位置图

时间:2023-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电图是反映心脏除极和复极的电位差,心电图波形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心脏本身的改变。但一些生理因素,也可导致心电图波形发生改变。若压迫眼球或颈动脉窦,也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出现与上述影响相同的心电图。因体胖者皮下脂肪丰满,胸壁较厚,显示QRS低电压。在心电图上表现为心电轴及胸导联中波形固定,以此可作为诊断上的参考。

心电图是反映心脏除极和复极的电位差,心电图波形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心脏本身的改变。但一些生理因素,也可导致心电图波形发生改变。

1.神经因素 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中枢神经的控制下完成的。所以心脏的除极和复极过程必然受中枢神经的影响。实验证明,通过各种条件反射的方式,可以引起心电图的相应改变。

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心率增加,P-R及Q-T间期缩短、P波及T波增大;迷走神经兴奋时则常引起相反的结果,即心率减慢、P-R及Q-T间期延长、P波及T波降低。若压迫眼球或颈动脉窦,也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出现与上述影响相同的心电图。

2.年龄 小儿由于解剖生理不同于成年人,故其心电图也与成年人有所差异。老年人与一般成年人的心电图也有区别。老年人在心血管系统较常见的变化是心肌萎缩和血管硬化,心电图上常显示P波低平,P-R及QRS间期延长。在标准导联中出现Q波的较青年及中年人多,QRS电轴多左偏。在V4,V5,V6常有ST及T波降低。可能与老年人潜在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有关,故不轻易作出诊断,结合临床进一步检查确定。

3.体型 肥胖体型者膈肌位置较高,心脏常趋向横位并伴有逆钟向转位,故QRS平均电轴偏左。因体胖者皮下脂肪丰满,胸壁较厚,显示QRS低电压。反之,瘦长体型者膈肌位置偏低,心脏多呈垂直及顺钟向转位,心电图上平均电轴偏右。若胸壁较薄,则各波电压多较一般体型者高。

4.体位 心脏在胸腔中的位置可因体位的变化而发生移动,同时也改变心电向量环在各导联轴上投影的方向。坐位和立位时,心脏较垂直,Ⅱ,Ⅲ,V2,V3,V4,ST中段多轻微下移,而T波多低平或倒置。左侧卧位时心脏左移,心电轴左偏,胸部各导联的探查电极相对右移,致R波振幅减低、S波加深。右侧卧位时情况相反,使胸导联上的R波振幅较平卧位时增高而S波变浅。

通常描记心电图时均取平卧位,但在严重心力衰竭或其他特殊情况下,患者不能平卧而被迫采取坐位或其他特殊体位时,必须考虑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在心电图上加以注明,以免发生误诊。在一些病理情况下,如纵隔心包炎、广泛胸膜粘连,由于心脏与周围组织固定,心脏并不随体位的变化而发生移动。在心电图上表现为心电轴及胸导联中波形固定,以此可作为诊断上的参考。另外在气胸、胸腔积液、肺不张、肺切除等,由于纵隔移位,心电图往往伴有相应的图形改变,也需加以注意。

5.呼吸 呼吸动作对心电图波形的影响很大,以深呼吸时更为显著。与下述原因有关。

(1)心脏位置的变动,深吸气时膈肌下降,肺充血量增加,心脏趋于垂直。深呼气时膈肌上升,心脏转向横位,伴随着心脏在胸腔中位置的变化,P,QRS,T向量环在各导联轴上的投影部位也发生改变。

(2)肺组织导电的改变,吸气时肺组织膨胀,充气量增加,电阻加大,使传导至胸壁上的电压降低,故波幅变小。呼气时则正相反,因此波幅增大。

(3)心室充血量的变化,吸气时右心室回心血量增加,呼气时左心室充血量增加。根据电学上短路传导原理,可知心腔内充血量越多,短路传导越显著,在胸壁上记录的波形越低。

(4)自主神经张力变化,吸气时可使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心率增加,传导速度增快;呼气时使迷走神经张力增强,心率减慢,传导速度减慢。

6.性别 女性在生理解剖上因心脏大小(平均较男性小10%~15%)及乳房的发育的影响,P-R及QRS间期较男性短,QRS及T波电压较男性低。

7.运动 运动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心脏在胸腔中的位置发生改变,及其他因素的影响,P,QRS,T波的电压常较运动前增大,P-R,Q-T间期多较运动前缩短,且常出现ST段轻度下移。

8.饮食 进食后可使T波略减低,Q-T间期轻度延长,心率稍加快,尤其在饭后1h较明显,2h内恢复原状。可能与餐后血清及心肌内钾含量暂时降低有关。

9.妊娠 在妊娠晚期,由于膈肌升高时,心脏在胸腔中的位置发生改变,使QRS向量环及QRS波群发生相应改变,在Ⅲ导联常出现Q波,必须结合临床与下壁心肌梗死进行鉴别。这种Q波在分娩后可迅速变小或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