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突然闭塞造成的,根据心肌血液供应的受损程度可分为缺血、损伤、坏死3种表现,引起心电图相应的改变(图10-1)。
图10-1 心肌正常、缺血、损伤、坏死与心电图波形的关系
(一)缺血性改变
心肌供血不足时首先表现为心肌缺氧,有氧代谢降低,能量供应减少,细胞内离子的丢失,导致心肌复极时间延长,若心肌缺血发生于心内膜,由于T向量背离缺血区,T波呈对称性直立;若发生于心外膜,复极程序反常,T波呈对称性倒置。
心电图表现为Q-T间期延长直立的T波转变为倒置的T波,QRS波群无改变,如缺血改善,T波重新恢复直立,心电图改变的特点是:
1.缺血损伤仅影响心肌的复极过程。
2.该损害是暂时性的,可以恢复,病理检查证实,并无组织学上的改变。
3.除了短暂的缺血以外,轻微损伤或物理、化学性刺激,也能发生这样的改变。
(二)损伤性ST段改变
心肌缺血时间逐渐延长程度逐渐加重,心电图出现ST-T段损伤性改变。原因可能是心肌除极大部分呈负电位时,小部分损伤心肌不进行除极,仍为正常电位,产生与受损区同向ST向量,表现为ST段抬高。
心肌梗死的急性期,在病理性Q波出现的导联上显示ST段抬高,为损伤型ST段抬高,这是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重要条件。损伤型ST段抬高于心肌损伤后即刻出现,且迅速达高峰。异常Q波出现之后,抬高的ST段逐渐下降,最后恢复基线,演变过程达数日及数周。若抬高的ST段3~6个月不能回至基线,形成室壁瘤,发病早期(3~12h内)适应溶栓或急诊介入治疗,而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不易溶栓。
ST段抬高与R和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当心肌重新获得血液供应时,心电图的改变又逐渐按顺序恢复,先是ST段缓缓降至基线,然后T波经过一个缺血型的倒置过程再恢复到原先的直立状态,心电图又恢复正常,心电图改变有以下特点。
1.心肌的除极过程仍然没有显著改变,QRS波形与基础心电图相同。
2.心肌的缺血损伤虽比上述为重,但仍是可以恢复的。
(三)坏死性Q波形成(图10-2)
更进一步的缺血导致细胞变性、坏死。由此引起该部位动作电位的丧失,使其相反方向的向量环相对增大,心电图上表现心肌坏死部位的导联上出现病理性Q波。一般Q波电压应大于同导联R/4波,时间≥0.04s。
图10-2 坏死性Q波
原有高的R波消失而变成QS型,这种改变在心电图学中称为坏死型改变,此阶段ST段及T波仍能恢复正常,但坏死的心肌不能复活。QRS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态。心电图改变有以下特点。
1.心肌的除极过程和复极过程都受到影响。
2.心肌已有组织学上的坏死,即使把损伤刺激除去,心肌也不能恢复到原来状态。
3.任何产生缺血型、损伤型的刺激,若程度再严重时,便产生心肌组织的坏死,在心电图上便反映为坏死型改变。
实验证明,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根据心肌受损害的程度可分为3个阶段及区域:①在最中央的区域受损害程度最严重,称为坏死区;②在坏死区周围,心肌细胞缺血较严重,称为损伤区;③在最外面的区域,距离较坏死区较远的心肌损伤较轻,称为缺血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