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尖瓣狭窄
病理改变:瓣膜交界处粘连融合形成狭窄、增厚、变硬。正常二尖瓣口面积为4~6cm2,早期轻度狭窄患者无心电图改变,仅在晚期或严重狭窄时,心电图改变如下。
1.P波时间增宽,呈双峰形,峰距>0.04s。
2.≤-0.02mm·s。
3.可有左心室肥厚。
4.心房纤颤。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病理改变:长期的二尖瓣关闭不全,使左室容易负荷过重引起左心室扩大,慢性二尖瓣关闭不全,一旦出现临床症状,表示病情发展加重到一定程度。临床上单纯的二尖瓣关闭不全较少见,多数患者都是狭窄伴关闭不全,其心电图特点如下
1.早期轻度关闭不全,心电图仅出现P波时限增宽,有切迹≤-0.02mm·s,表示左房扩大。
2.中度关闭不全,心电图显示电轴左偏,左心室肥大。
3.重度关闭不全,心电图显示双室肥大。
总之,二尖瓣狭窄,一般为左房合并右室肥大,二尖瓣关闭不全为左房合并左室肥大。
若二狭、二闭同时存在,心电图改变相对差异,电轴多显示右偏,少数为左偏或不偏。二尖瓣型P波,心房颤动较多见。另外,据二狭二闭的病变程度决定,心室肥大。若病变以二狭为主,多显示右室肥大,以二闭为主,多显示左室肥大。若两者病变同等严重,显示双室肥大或双侧电位差抵消,心电图几乎正常。
三、主动脉瓣狭窄
主动脉狭窄有先天性、后天性、老年性、退行性,以男性多见。病因由风湿热、动脉粥样硬化、类风湿等引起。主动脉狭窄,常发生心绞痛,主要原因:①左心室收缩压增高与主动脉收缩压下降,压差加大,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②由于心肌肥厚,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出量减低,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③主动脉平均压偏低,导致冠状动脉灌注压下降,致使心肌缺血缺氧。
心电图改变特点如下。
1.心电图表现主要为左心室肥厚。
2.早期T波倒置伴ST段压低。
3.严重主动脉瓣狭窄者,心电图显示左心房肥厚。
4.晚期心电图出现心房颤动,可能合并二尖瓣狭窄和冠心病。另外,主动脉瓣的钙化可引起束支、室内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四、急性肺源性心脏病
急性肺源性心脏病是大面积或广泛肺动脉梗死,导致右心室急剧扩张和急性左心衰竭。如,小支肺动脉被栓塞,多无明显临床症状,若大支栓塞,患者突然出现心前区疼痛,呼吸短促、发绀、休克等症状,临床上不易与急性心肌梗死或左心衰竭鉴别。
心电图表现持续2~3d,极易恢复。
1.电轴右偏。
2.avR导联显示R波增高伴ST段抬高,av F导联常出现q波伴T波倒置。
3.胸导联V1~V3的R波电压增高,伴T波倒置,V1~V5导联,R波逐渐减低,S波逐渐增深。
4.部分患者出现束支传导阻滞或QS波型。
5.本病与下壁心肌梗死的鉴别主要有以下要点。
(1)QⅢ,TⅢ应与下壁心肌梗死鉴别,前者Q波为窄而深,无明显增宽、增粗,而且T波倒置与Q波方向相同,后者Q与T方向相同。
(2)右胸导联V1~V3,R波增高,伴T波倒置,应与后壁心梗鉴别。右胸导联ST段下移伴T波直立。
(3)演变过程有明显不同,前者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在2~3d恢复,而心肌梗死,持续时间较长,演变过程不尽相同。
五、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图12-4)以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为多见。由于肺气肿可引起动脉压增高,右心室肥厚,右心房扩大,最后导致右心室衰竭。其心电图表现如下。
1.典型改变
(1)电轴右偏≥90°。
(2)重度顺时钟向转位。
(3)肺型P波,P电压≥0.25mV,形态呈尖峰、双向或倒置。V4,RV1,RavR导联R/S>1。
(4)V1,V2,V3导联的R波逐渐减小。
2.非典型条件
(1)肢体导联低电压。
(2)右束支传导阻滞。
3.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诊断
(1)心电图酷似急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图形。
图12-4 肺源性心脏病
(2)电轴左偏<-30°可能合并潜在冠心病伴心肌纤维化。
(3)QRS电轴右偏或右室肥厚,左心导联V5,V6,Ⅰ,av L显示缺血性ST-T改变。
(4)≤-0.02mm·s。
(5)出现束支传导阻滞伴有肺型P波。
(6)出现二至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六、心肌炎
心肌炎(图12-5)是指心肌中有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炎症的病变。
病因:以风湿热、病毒感染、脊髓炎、流感、肝炎等为多见。疲劳、受凉、营养不良、激素的应用、外伤等可诱发心肌炎。
病理:是心肌实质或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及变性,散在的坏死区域与纤维区域交替相向。
心肌炎的心电图特征如下。
1.ST-T改变,ST段下移、T波低平或倒置。ST抬高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ST段下移与T波融合向下呈低垂样压低。
偶可形成坏死型Q波(如青少年发生应首先考虑心肌炎所致)。
2.各种心律失常,其中以窦性心动过速为多见,窦性心动过缓少见,但较前者更有意义。
3.传导阻滞:一度至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其中以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三度AVB,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多见于重症。
4.QRS低电压及Q-T间期延长。
5.左室肥厚,见于慢性病例。
七、心肌病
心肌病分类:即原发性心肌病与继发性心肌病两类。
图12-5 心肌炎、窦速、T波低平
(一)原发性心肌病
原发性心肌病尚不清楚,可能与:①病毒感染;②自身免疫;③遗传因素;④与心包炎的关系;⑤其他病因:酒精中毒、钾镁离子缺乏、代谢营养障碍等有关。
(二)继发性心肌病
1.病因
(1)与结缔组织疾病有关的心肌病(播散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类风湿等)。
(2)中毒性心肌病,如乙醇、药物中毒。
(3)代谢性心肌病,如甲亢。
(4)营养性心肌病,严重贫血,维生素B缺乏。
(5)浸润性心肌病,如:肿瘤或白血病。
2.病理
(1)心脏增大,心室壁增厚,均匀侵犯心室。
(2)心内膜呈大片性或散在性增厚。
(3)心肌纤维性变或坏死及瘢痕形成。
(4)附壁血栓形成。
3.临床分类
(1)充血型心肌病。
(2)梗阻肥厚型心肌病(图12-6)。
(3)限制型心肌病。
(三)心肌病的心电图特征(图12-6~图12-8)
图12-6 特发性肥厚型心肌病
图12-7 扩张型心肌病
图12-8 严重缺血型心肌病
1.心室肥大,以左心室肥大为主。
2.ST段与T波改变,一般表现为ST段下移,T波低平或倒置,严重病例,ST段抬高与T波形成单向曲线,酷似急性心肌梗死。
3.QT间期延长,易诱发室性心动过速。
4.常发生左心房增大,与心房压力增高有关。
5.出现非梗死性Q波,多发生于下壁、前壁与部分心肌电活动消失有关,经治疗Q波可消失。
6.室内传导阻滞,以左束支传导阻滞多见,因此,临床上不明原因心脏扩大,伴有左束支传导阻滞,应考虑为心肌病可能。
7.心律失常,以室性期前收缩多见。
8.检出率为70%左右。
(四)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特征(图12-9)
图12-9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1.T波深尖倒置,尤以V3,4>10mm。
2.QRS振幅增高,>。
3.ST段偏移,T波倒置ST段抬高或降低。
4.Q-T间期延长。
5.P波加宽,平顶或有切迹。
八、心包炎
心包炎(图12-10)是由多种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引起,近年来肿瘤引起者日渐增多。引起心电图改变的原因有二,即心外膜下心肌广泛损伤或缺血。心包内存在渗出物或心包增厚,使心肌产生电流短路现象。
急性心包炎引起心电图的改变如下。
1.除右室导联ST段下降外,其余导联ST段抬高,可在数日内逐渐恢复正常。
2.T波改变:早期变化不明显,当ST段恢复正常T波开始变为低平、倒置持续数周或数月逐渐恢复正常。
3.QRS波群低电压,有时伴P,QRS,T波电交替。
图12-10 急性心包炎
4.窦性心动过速多见心率>100/min,但<160/min。
缩窄性心包炎:在急性心包炎的基础上,少数患者有右室肥大表现,左房扩大,出现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